如果只看字面意思,这文章没有什么好分享的,就是假定了自己是一个修建长城的南方人,在修建的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感悟。
我看完了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翻了整个网络,这篇文章算是很冷门的,没有多少人对其进行分享。我也看的云里雾里,不知道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冷门的文章,也诧异他为什么要分享给我们。
表面的一些分析:万里长城,如果刚开始就告知修建长城的人:你们现在要开始建造的是一个万里长的城墙。无论参与建造的有多少人,他们都会觉得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从心里开始打怵,进而可能引发一些冲突。但是只让附近的人修建500米,5年内就能完成,这样就很少有人反对。当5年后完成500米的任务,再给与其一些精神上的奖励,让修建长城的人得到高层次的心理满足,然后告诉他们去远方修建长城,可以继续这种“光荣的任务”,他们也会欣然接受,而不是揭竿而起。
当附近的500米长城完成后,建造者会得到“勋章和荣誉”当他们得到了认可后,再让他们去远方接着修建长城,他们会想到未来修建长城时的种种荣誉,而不是远离家乡的苦恼,这是行为的正反馈,就是现在流行的情绪价值。做牛做马不可怕,中国人再苦再累都不怕,怕的就是没有希望,没有提升。就像中国人移民美国一样。第一代打工积累本金,第二代开个小店,扩大资产,第三代好好读书成为律师,接触高层级。当能看到希望跨越层级时,所有的苦难都是无所谓的,付出和收获相比,无足轻重。就怕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未来也是一种看到未来,那种没有希望的未来,一眼到头的未来。当这种未来成为必然时,应该没有人会想奋斗,因为无论如何奋斗,都是于事无补,那样的话,不如“躺平等死”。
每一个同胞都是兄弟,修一道防御的长城就是为了他们,而他们则尽其所有,以自己的全身心终生感谢。统一!统一!胸贴胸,跳起民众的轮舞,热血不再被禁锢在每个人微不足道的躯壳内,而是甜甜地奔流着,却又是反反复复地循环在广阔无垠的中国大地。
统治者需要让底层有一种错觉,就是大家同生共死,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长城真正挡住了外族吗?显然不是,五胡乱华,辽金入侵,元代铁骑,清军入关。长城更挡不住内部的溃烂。无论是否统一,底层的生活都不容易。战乱时期底层人民如同草芥一般,统一的时期,生命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生活真的好了吗?苛捐杂税,生不如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信息的传递必然会带来信息的失真。哪怕是传递信息全过程都是是在第三方的监管下进行的,只要是第二手信息,都会有信息的失真。作为底层的我们,接受的所有信息和要求,都不是发布该信息或者任务的人的要求,而是我们上一级揣测他上一级的到的结论。但是更多的人是,没有了上级的“指导要求”,会变成祸国殃民的“洪水”,有了上级的限制,才会变成利于农事灌溉的河流。无论我们做的多么完美,都是上一级的要求和想法,至于是不是最上层的要求,就是见仁见智了,这也是现在常见的“政策是好政策,只是执行的人没执行好”,至于这个执行,是不是真正的“好”,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也只靠我们自己的角度去判决,并不能真正的代表。《笑傲江湖》里面,桃谷六仙哪怕只告诉了少林方丈“1+1=2”,只要方丈愿意,也可以说桃谷六仙告诉他的是易筋经,并且将《易筋经》内容告诉令狐冲。
最后,无论是皇帝也好,帝国也好。对于底层人们来说,他门都只是个符号,至于这个符号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只要不危急自身的安全,不能因为一个符号,而忽略自己这个小家,而忘记,自己是这个小家的全世界。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被外界所影响,根据自身情况去做出合理的行为就可以了。绝对杜绝就算是伦敦的乞丐,每当提起大英帝国的光辉,也会抬起自己头颅的这种行为。
我认为的深层次的意义:卡夫卡将长城和巴别塔对比。巴别塔只是个理论意义上能出现,长城确实真实存在的实体,领导人没有实际经验,想着建筑巴别塔,但是实际上能力只够建造长城,作为一个长城建造者,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至于最开始的要求,我们也只能对于自己的“低能力”感到“惭愧”。当自己看到了未来,而无法改变未来的时候,适当保全自己才是最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