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蒙卦智慧10|进退失据,吉凶不定,何以趋吉避凶?蒙卦之用

书生弘毅 2022-10-17 14:06:33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吉凶未定,何以趋吉避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这是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学而篇》中,对“德”字的解释,也是朱熹对“道”与“德”,因果来源,本末关系的表述。

朱熹对“道”与“德”,因果来源,本末关系的表述,和韩愈在《原道》一文中的表述基本相同。《原道》一文的原文表述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撇开《原道》一文中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撇开《原道》一文中的“仁”与“义”,撇开《原道》一文中的道之名,韩愈的“由是而之”可为朱熹的“行道”, 韩愈的“足乎己无待于外” 可为朱熹的“有得于心”。

无论是朱熹的表述,还是韩愈的表述,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有得无得,有德无德的根本,有得无得,有德无德的关键,在于是否“行道”。

行道就会有得,行道就会有德,不行道就不会有得,不行道就不会有德。这个结论与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的说法,不谋而合。

然而,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有君子之道,必有小人之道,道有君子小人。德有吉德,必有凶德,德有吉凶。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早有表述。

君子之道未必吉,小人之道未必凶。吉凶在未定之间,何以取舍?何以趋吉避凶呢?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疑问,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抉择,这也是《易经》《蒙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蒙》

每个人都会遇见吉凶未定,不知如何取舍之时,每个人都会有《蒙》之时,每个人都会遇见《蒙》之卦。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序卦传》之《蒙》,用了一个“必”字,那是一定的意思,那是确定无疑的意思。

《蒙卦》之象,上卦为艮卦,艮为山,下卦为坎卦,坎为水。《蒙卦》《象辞》对此卦象的表述为:山下出泉,蒙。

《蒙卦》《彖辞》对《蒙卦》卦象的表述为: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上卦为艮卦,艮为山,艮为止。下卦为坎卦,坎为水,坎为险。《蒙卦》之象,山下有险。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蒙卦》之象,山下有险,险阻并存,《蒙卦》之象,险而止。《蒙卦》之象,退则困于险,进则阻于山、止于山、限于山。是进呢?还是退呢?是行?还是不行呢?是吉?还是凶呢?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蒙了。

早死的王弼,对《蒙卦》之象,对处《蒙》之时的状态,注解描述为:山下出泉,未知所适。未知何所之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不知道接下来会走向哪里。

那该怎么办呢?接下来该怎么抉择呢?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蒙卦》卦辞为处《蒙》之时,指明了三条道路:师求、他求、外求。我求、内求。筮求。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走路的,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走道的,谁也不是在物之稚时就会行道的,谁也不是在物之稚时,就能知道所行之道,结果是吉是凶。

但是走过路、走过道、行过道的人了解,怎么行会吉,怎么行会凶。所以,处《蒙》之时,向那些走过路、走过道、行过道的人求教,自然能为自己指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此为师求,此为他求,此为外求。由此可引出《蒙卦》启蒙、教育之义。

当处《蒙》时,险阻并存,险而止,未知何所适,未知何所之,进退吉凶未定之时,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我,自助者天助之。

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此为我求,此为自求,此为内求。我求,自求,内求可得而明,这是儒家孟子、佛家六祖共通的心法。

当内求、外求皆不可得。那就抛硬币,交给老天决定吗?非也,非也。卜筮之求,决不是抛硬币那么简单,那是反复思量,把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况都分析一遍,从中求明,从中求得指引,方可谓之筮求。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既可以谓之师求、他求、外求,又可以谓之自求、我求、内求。然而,无论是外求、内求、筮求,都离不开一个“诚”字,都离不开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无论是外求、内求、筮求,都应以“诚”而求。

一个“诚”字,《蒙卦》卦辞,用两个短句,进行了反复强调。一个“诚”字,《中庸》一文,论述颇详,至诚如神,有意者可参。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也是《中庸》的论述。但是,唯有果断行之,才能益明,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日进一日,才能心有所得。唯有果断行之,才会有果德,才能育德。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