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一个“神奇”的大方子——五积散的临床运用

凌翠评健康 2024-06-13 13:17:16

五积散,初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因此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降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

笔者喜用此方,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

处方

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肉桂、枳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

按语

《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

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为姜、枣或姜、葱等,依证情而异。

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得传写之误。

《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局方》常用之炮制也。

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

《三因方》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桂、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其余药量,大同小异。

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渣温服,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总剂量为六至九钱,分次煎服,药引临时加入。

主治

1. 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2. 治脾胃宿冷,胁腹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

3.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

4. 妇人气血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匀,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

笔者的临床运用

中医运用复方进行整体性的治疗,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诸邪积。

笔者通过对《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初步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 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 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 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4. 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 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6. 风寒湿痹,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脊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 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验案举例

一、哮喘

江苏吴江一农民,男性,年三十,素来体格健壮。

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喘息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

笔者因抗战时期,避乱于该乡,适彼又发病,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

发病当日,不食,不大便,时为发病第二天。

因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咳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二、坐骨神经痛

患者男性,年四十余,水泥厂工人。

左腰股痛,时发时止,已有数年。

据称因跌伤臀部而起,初痛尚轻微,后因修理码头,入水受冻,腰痛转重,曾在西医院诊为左侧坐骨神经痛,治以针灸、电疗,均能当时见效,但仍有发作。

近来腰腹疼痛,卧床不起。

诊见患者身体结实,面色苍白,蜷卧床上,头痛,胸闷,不思食,有轻微咳嗽,肢体疼痛,恶寒怕冷,下肢冷,腰腹挛痛,喜热熨,转侧困难,按其腹结实拘挛,大便三日不下。

诊脉滑实而紧,舌苔白腻且厚。归纳其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病情属于寒证、实证,予五积散加生姜、葱白为引药,一剂见效,两剂大便自下,腰腹痛著减,后略事加减,数剂治愈。

三、月经不调

一农村妇女,年约二十许。

自诉结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正常,近五个月来,月经期间腰痛,腹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

诊其脉沉迟小滑,舌苔微白,二便正常,腰以下冷,即在睡卧中亦两脚不温,时发转筋,每于月经来潮前五六天,即开始下腹胀痛,腰痛,下肢痛,甚则上冲呕吐,头昏目黑。

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积散加桃仁、红花,效验立显。

嗣以原方,嘱于每次经期前服数剂(用锉为散剂,每剂约一两,一日二次煎服),历三月而治愈。

四、白带

某妇女,体躯肥胖,年近四十。

诉月经不调,不育,经期后移,量及色无异常,无痛经现象,但常以腰痛为苦,白带下特多,颇如文献所称“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脉象迟滑,手足不温,乃处以五积散方。

初服四剂,白带及腰痛略减,复诊时仍予原方,续服十剂,惟腰、脚仍有冷感,因嘱坚持原方继续服用。但患者嫌此药价廉而非补剂,乃啜服,后始终未闻获得生育。

讨 论

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看药效。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合理配伍而产生一种综合的作用。

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

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脏疾病的甘姜苓术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

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芎、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义。

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且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

后人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方》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桂枝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

笔者用治喘息证,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见验案一)。

本方在各地中药房均有成药制剂,如散剂、丸剂等供应,笔者喜用粗散,按照《局方》的制法,加药引姜、枣或姜、葱作煎剂。

《局方》熟料五积散,笔者认为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锉成粗粒(古称为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

成人每次总量四钱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一日两次。

惟此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否则必须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

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

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不合理,应改进。

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意见。

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它如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

目前,大家处方习惯都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

笔者用治喘息之一证(见验案一),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

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特别感到遵古(《局方》)配制的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

上案月经不调之一例,就是这样用法。看来中药的剂量,还可大大减少,希通过实践,共同研究。

对中医的研究工作,应当从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着手,一个病一个病地总结中医的疗效。

在中医学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名方,这是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也是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通过临床,总结它的疗效,肯定它的适应范围,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且便于推广应用,更好地为人民保健服务。

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又可为今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疗效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7 阅读:336
评论列表

凌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