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陈赓回国前,越南人不舍地问:他这样的将领,中国还有几个

麦子历史 2022-11-26 00:14:25

1950年7月9日,受越共领导人胡志明的委托,陈赓将军带着军事工作组,以及一个警卫连,从昆明出发来到了中越边境,前去支援越军、攻打侵越法军。

在了解完战况和越军战斗部署后,陈赓将军却果断改变战略,越南军官听得云里雾里,还提出了质疑。

没想到战斗结束,越军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在陈赓将军回国前夕不舍地问:

“像陈赓将军这样用兵如神,还能摸清敌方战场的将领,中国还有几个?”

那么,陈赓将军为何改变战略?他又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助越军取得胜利呢?

越法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纳粹党六亲不认,法国作为他们曾经的盟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仅仅过去40天,法国就举手投降,让这个把殖民地扩张到非洲的资本主义强国瞬间兵败如丧家之犬。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国家纷纷揭竿而起获取独立。

在欧洲颜面尽失的法国为了挽回强国颜面,花大量金钱购买武器装备和雇佣军队,把枪口对准了刚刚得到独立的越南。

柿子专挑软的捏,越南一度沦为法西斯国家的殖民地,这是法国在越南统治80多年后的又一次入侵。

刚刚战败的法国尽管面子上挂不住,但他们船坚炮利,靠一支浑水摸鱼的雇佣军就打得越南连连败退。

越南地处热带,原始森林居多的地形也让他们的军队更擅长打游击战,缺乏正规的军事化训练和作战经验。

眼看这样下去越南就要再次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越共领导人胡志明果断北上,秘密前往中国寻求军事支援。

那时新中国才刚成立,百废待兴,北边的邻国朝鲜爆发了内战,南边的越南直接求到了面前。

最后毛主席考虑到中越两国的长远发展,还是决定派得力干部带着军事顾问团去越南帮助他们。

而这个被选中的得力干部就是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的陈赓将军。

至于中国并没有像朝鲜战争那样派兵进入越南支援,并不是胡志明没有提要求,相反他还希望中国能派100万大军轻轻松松取胜。

当时他提了三个要求,中国只答应了他前两个,一是建立外交关系,二是为越南军队和人民提供粮食、武器等战备物资。

派兵支援这个要求被拒绝了,因为当时中国也有困难,经济创伤急需医治,解放军常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

除了出兵,中国承诺会全力支持越南的民族解放斗争,还为此指派了我军的全能型将领陈赓将军,和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顾问团入驻越南抗战指挥部。

中国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战士们不论是思想还是作战经验都比越南和法国军队高出很多。

胡志明想要中国的军队帮他打仗,也是看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骁勇善战,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陈赓将军虽然知晓法国雇佣军不堪一击,但他并没有轻敌,而是分析战局,结合越南军队的实际做战斗部署。

当时法军在越南的总兵力约为23万人,在越北地区的有7.5万人。经过一个夏天的攻击,切断了中越间的交通,占领了越南边境的高平、东溪和谅山等地。

这些地方分布了1.1万的法军进行驻守,反观越南的情况,他们整个军队约有16万人。但精英部队基本上集结在边界,一个师两个独立团和一个炮兵团合计2万人。

先打弱、后打强,围点打援

在边境人数上,越南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好好分配部署战力,想要拿回高平、东溪等地也不难。

因为交通被切断,陈赓将军和顾问团是跋山涉水走到越南抗战指挥部的,他们来不及休息,冒死从前线带回战况就开始着手部署。

不过在此之前,陈赓将军想先听取越南指挥官的意见。

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认为,他们兵力比法军驻守的兵力多出将近一倍,应该集中兵力,一举拿下防守最重的高平。

陈赓将军听完,皱了皱眉,根据顾问团带回来的情报,高平三面环江,背靠大山,易守难攻。

法军似乎对越南进攻高平毫不意外,早有准备,集中兵力加固工事。按照越军的整体火力和作战水平,恐怕在渡江的时候就会被打得七零八落。

陈赓将军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这一仗是越南在边境地区的关键战役,如果失败,越南这支精锐部队的元气也会面临沉重打击。

因此,结合越南军队的优缺点,还有法军的部署,陈赓将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平不好打,应该先打高平南面的东溪,一是越军曾经攻克过这里,心理上有信心;二是东溪守敌只有800;

三是这里是法军的交通枢纽,攻克这里就能把法军拦腰斩断,切断后方增援。”

陈赓将军给出的理由合情合理,能让越南军队用少量的损伤夺取胜利,但武元甲听了他的建议后却不以为意,仍然坚持全力进攻高平。

很多越南军官甚至觉得陈赓将军不是真心想帮他们,对他的建议嗤之以鼻,并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

“法军不会想到我们一开始就全力进攻高平的,我们出其不意,获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先打东溪,我军的兵力物力损失很大,根本没法继续打高平,而法军肯定会加强高平的防御,我们再去打,只能等着全军覆没。”

“再说,我军不像中国军队,我们没有连续作战的经验,体力很差,打完东溪再打高平,战士们会吃不消的。”

诸如以上那些问题,陈赓将军已经考虑过了,他耐心地向越南军官解释先打东溪的原因:

“解放高平不止是攻下就完了,还得守,如果全力进攻高平的确能打下来,但是损失惨重,法军有飞机,可以快速支援,到时候肯定守不住,那战士们的血就白流了。”

他还指出,东溪一战一旦打响,除了高平,其余地方的法军都会派去支援,越军恰好擅长游击战,可以有效的歼灭运动中的法军。

“先打弱、再打强,围点打援,切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是陈赓将军的战术,奈何越南军官听得云里雾里,陈赓将军语重心长地叹出一口气,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耐心细致的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最后,在胡志明的支持下,陈赓将军的战术才得到理解和赞成,越共中央根据这个战术制定方案,中国的顾问团也分散到团级进行指挥。

取胜回国

1950年9月16日,武元甲下达作战命令,越军开始向东溪发动总攻。

一开始越军出其不意,一路打到了东溪中心城镇,突破了法军一个营的防线,可到了17日凌晨,越军却突然撤出了战斗。

为了防止被法军突围,顾问团赶紧了解情况,谁知得知越军进攻队形非常松散,先头部队猛攻,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

直接让本来被打得连连后退的法军有了喘息的机会,抓住越军的进攻漏洞部署火力,打得越军直接退出了战斗。

讲道理,这次攻打东溪,越军的兵力是法军的十倍不止,根本不需什么顾虑,奋勇上前就能取胜。

陈赓将军听说第一次进攻失败后,鼓励越军别气馁,调整部队后,约定第二次进攻为当天黄昏时刻。

这次两方前线部队陷入了僵局,一攻一守,直到午夜时分都没分出胜负,越军前线部队指挥官心里不坚定,大喊着攻不下来,要先撤退。

陈赓将军没多说什么,根据战况对进攻方式进行了调整,很快战场形势就分明了。越军在调整后用了1个小时,成功突破东溪防线,全歼守军。

东溪战役的胜利,越军信心倍增,陈赓将军毫不意外,抓紧时间对接下来的战斗进行部署。

失去东溪后,法军驰援高平的交通被切断,陈赓将军把越军剩余兵力分散开,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伏击前来支援的法军。

从法军的视角来看,攻下东溪后,越军的主力突然消失,对他们下一仗要打哪个城镇并不明确,没有轻易出兵。

一个伏击等待,一个谨慎观望,两方军队此时拼的就是耐力,看谁先忍不住出手。

在此期间,越军又出现了问题。因为伏击了10天,存粮耗尽,为了战士们能更好应对接下来的战斗,负责伏击得越军出动了将近一半的兵力去搬运粮食。

就在他们离开的后一天,一支法军悄然从他们眼皮子底下经过,十天的伏击等待眼看就要失败,守在东溪东面的越军战士发现了这只法军队伍。

枪声一响,两方开打,法军的这只队伍被人数众多的越军歼灭,随后,越军乘势北上,在山谷中遇到了另一波负责接应的法军。

这次越军遭到了法军的坚决抵抗,意志不坚定的越南指挥官筋疲力尽,再次喊着这仗打不赢,撤军休息吧。

陈赓将军一听,没忍住发了脾气:

“关键时刻动摇,难道越军干部的思想就这么不堪一击?你们要不打,以后就没仗打了!”

胡志明脸上一阵红一整青,劝陈赓将军别生气后,下令越军必须坚持下去。

其实越军还能打,虽然疲劳,但是战士们精神很亢奋,主要问题出在干部作风上。

越南战士们听从胡志明的指挥,坚守阵地奋勇杀敌,最终成功解放高平,并且击败的法军人数远超他们想象,达到了9个营之多。

法军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接下来的作战越军占有绝对优势,陈赓将军没有再留下的必要,他还要回国带领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

临行前,越南战士们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经过这场战斗,越南指挥官对陈赓将军心服口服,还问中国顾问:“像陈赓将军这样能打胜仗的将领,中国还有多少呀?”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陈赓将军的军事才能获得了越南战士们的认可,是中国人的骄傲。

除了他之外,我国优秀的军事将领也都具备着优良的品格和骁勇善战的指挥才能,并且这些优良品格时至今日也没有消失。

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继承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坚持不懈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继续奋斗着!

0 阅读:58

麦子历史

简介: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