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红学家: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找到了吗?写的是哪里呢?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6-18 15:03:51

《石头记》中说:“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在我解读《石头记》之前,自胡先生起,无数红学家都不能说出“大荒山”究竟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寓意。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揭秘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这里,在前面解读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新的心得,并请教自视正宗的红学家:大荒山究竟写的是哪里?其中有什么寓意,各位大家能回答吗?

大荒山出自《山海经》,隐写大明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无疑,《石头记》中的大荒山就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经文中,反复写大荒山“日月所出入也”。日月即“明”,大荒山假语《山海经》,隐写的就是大明。

这样讲大概涉嫌“牵强”,因此,我还得搬出正史记载,以坐实“大荒山”就是大明的隐喻符码,《石头记》隐写的就是大明兴亡历史。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姓”。大荒山“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颛顼就是朱元璋的先祖。朱明之朱姓出自邾国曹姓,而曹姓为诸侯(朱猴),得感恩于西周之姬发。

“有西周之国,姬姓”,因此,石涛就把女娲炼石的具体地点写在了无稽崖,稽谐音“姬”,四大名著都以“鸡”为谐音隐喻。

正因为此,朱元璋力排众议效仿周制“封建诸子”。四大名著一致认为,洪武“封建诸子”是大明灭亡的根源,都隐藏了“封建必亡”的伟大主题。

大荒山“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石头记》以女娲补天开篇故事,并且统括全书。女娲本出大荒山,所以,石涛就把女娲炼石之地写在了大荒山。女娲所补之天即颛顼帝之天,而在《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说他是黄帝授予其天命,以“水木火金土”五德为字辈,寓意他们家与五帝齐名。

《史记·五帝纪》中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黄帝之后就是颛顼为帝。如此,朱元璋就把自己比作颛顼。女娲补天,补的就是颛顼之天,《石头记》中借喻为朱元璋之大明周天。

颛顼帝是姬姓,朱元璋家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元朝的户籍是淘金户,因而自称“金鸡”。但凡四大名中的“鸡”,都是“姬”的谐音,是隐写朱明历史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包括《封神演义》中的金鸡岭。

海,在四大名著中也是大明的标志,《石头记》中就有林如海、林儒海、西海沿子等等。海,拆开是“水每”,每:“艸盛上出也”。邾国本曹姓,春秋时以邑为姓,朱姓化自曹姓,四大名著中都以“花”隐写这段大明得姓历史。花即“草化(曹化)”,“草盛上出也”假语为大明。

《山海经》中的海,是西北之海,“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永乐迁都后,北京就在南京之西北。

毫无疑问,《石头记》中的大荒山总的出处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石涛、八大山人“家史王说(贾史王薛)”,就把大明元祖女娲补天的地点写在了大荒山中。接下来的问题是,石涛、八大山人为何要以大荒山作为大明的隐喻,而不是其他山呢?

无稽崖就是吴姬鸭,一部高度浓缩的大明家史

要彻底揭开“大荒山”之谜,先得说说无稽崖,以及女娲补天之后的青埂峰。女娲在大荒山中补天,炼石的地点非常清楚,就在大荒山中的无稽崖。补天之后,留下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遗弃在青埂峰下。那么,无稽崖又在哪里,无稽崖下的青埂峰又是何方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只有大荒山,并没有说大荒山中有无稽崖以及青埂峰。因此,无稽崖、青埂峰都是石涛、八大山人“无中生有”的假语,隐写的是大明兴亡家史。

上文所述,朱姓出自邾国曹姓,是陆终第五子曹安之后。陆终是颛顼帝重孙吴回之子,因此,邾国曹姓是吴回的后裔。吴回,是继重黎之后,帝喾所封之祝融火正——大明国号就出自祝融之“融”,《石头记》中荣国府之“荣”谐音“融”,贾家这一房也是大明玉牒中人。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称帝建大明之前,废止韩宋龙凤年号,自称吴王,以1367年为“吴元年”。无稽崖的“无”,包括荣禧堂中的乌木对联,给宁国府送年货的黑山村乌进孝、暖香坞等等乌、坞,都是吴回、吴王之谐音。

稽,就是“鸡”的谐音,隐写朱元璋认定的颛顼帝。颛顼帝是高阳氏姬姓,朱元璋以“高皇帝”自诩,其“高”就是高阳氏的高。《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说他是黄帝赐予朱家的一粒“冷香丸”,这其中的寓意就是朱元璋就是颛顼帝的化身。所以,石涛假语女娲补天,就是补的朱元璋之大明周天。

崖,是“鸭”的谐音。鸭,甲鸟,朱元璋祖贯凤阳,凤是群鸟之王,故为“甲鸟”。大明定鼎南方火正之地,是朱雀之地。朱雀,也是“甲鸟”。崖即“水浒”,隐写洪武,隐含女娲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

所以,无稽崖就是“吴姬鸭”。吴姬,隐写了黄帝而后的大明家史,鸡鸭又暗写了大明之亡。这其中的隐喻写在夏金桂爱吃“油炸鸡鸭焦骨头”,以及焦大、灯姑娘等等人物和情节之中,大明最终的结局就是化为焦骨头而“爬灰”。

无稽崖也就是鸡鸭没了,寓意大明灭亡,由吴姬鸭而变成油炸焦骨头,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大明兴亡历史。大明之后就是大清,这就是“清更封”。朱元璋封建诸子,大明灭亡“树倒猢狲散”,大清以明为鉴,又经三藩之乱,因此,继秦始皇、汉光武之后,再一次废除封建。

无稽崖、曹雪芹都是高度浓缩的大明家史,《石头记》就是“朱头记”,记的都是大明皇帝。

无稽崖青埂峰都在大荒山之中,如此,大荒山就是这部大明兴亡历史的总符码。换句话说,大荒山就是《石头记》中的大明朱家。

青埂峰下虎啸猿啼,石涛与八大山人痛说大明灭亡

《石头记》第八回写的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主要讲的是宝玉、宝钗对看通灵宝玉和金锁。书中写道,宝钗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

这时,八大山人与石涛有一段对话:“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余代答曰:遂心如意。”

试问石兄,当是八大山人问石涛。石涛是桂林靖江之后,他们家背后有一座石头峰,名叫独秀峰。这座石头峰,恐怕就是《石头记》的灵感来源吧。

抑或是石涛问八大山人,所谓“石兄”就是“朱兄”。石即豕,豕即朱(猪,亥字寓焉),以《石头记》之喻,石涛还是姓朱,叫他朱涛绝对不会错。

八大山人名朱耷,又名牛石慧。牛石慧绝对不是八大山人的弟弟,更不是“生不拜君”的草书会意,而是交代自己就是朱家人。八、牛就是“朱”,石即豕,慧是聪明,八大山人仍然姓朱,就是朱明后人。

八大山人十八岁那年,崇祯自缢,大明灭亡。之后十八年是南明时期,其后,还有一段“存周”的“姽婳”历史。前面的文章讲过,姽婳将军即鬼话将军、桂花将军,隐写的是吴三桂假投降巧计藏鬼话,“兴明讨虏”都是骗人的鬼话。

这段时间,八大山人还是要拜大明之君的,拜的是大明之君。所以,牛石慧解读为“生不拜君”,非常不准确。

“无才可去补苍天”,这句写大荒山的诗出自八大山人《自画题石》:“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蒴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消酒做顽仙。”

石涛、八大山人同宗一族,若以朱家玉牒字辈论,八大山人比石涛大五辈。因此,脂砚斋、脂研斋在批书时,经常出现“命芹溪删去”之类的长辈口气,应当是八大山人对石涛原著的意见表达。同时,也是以混淆视听的手段,帮石涛掩盖欲盖弥彰的真相表露。

通灵宝玉一出,二人耳畔就回想起青埂峰下虎啸猿啼。“虎啸猿啼”,就是“树倒猢狲散”、“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另一种笔法。虎,指的是虎年虎人,“彪拆虎字,寅字寓焉”:崇祯十七年十月,生于戊寅年的顺治正式取代大明;顺治七年(1650年)是庚寅年,靖江王灭亡;康熙元年(1662年)是壬寅(淫人)年,南明灭亡。

此“彪”都是在“清更封”下发生的大明历史,因为虎啸,所以猿啼。大明建于猴年亡于猴年,“三春去后诸芳尽”,正月建寅,“彪”即此三春。

大明亡了,猢狲散了,八大山人与石涛为何还说“遂心如意”呢?简而言之,心,出自《西游记》斜月三星洞,寓意大明明月将终,遂,亡也。如意是玉如意,以玉指璋。《西游记》中的心猿意马,寓意大明亡于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属马。

“遂心如意”寓意大明最终亡于康熙。

《石头记》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这两个日子写的就是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缢杀朱由榔,次日以柴薪之火焚化的大明家事彻底消亡的历史。

又向荒唐演大荒,荒,凶年也

青埂峰下虎啸猿啼,因此,大明后人有诗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首诗道尽作者经历末世之劫,又无力去补大明周天之痛。限于篇幅,此处不解读全诗,只讲与“大荒山”相关的大明家史。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两句就是写的大明末世之劫,朱家子孙一个都跑不掉。其中,“公子”,说的就是朱元璋之子孙。“红妆”,则主要隐喻永乐之后的大明朱家,尤其是朱家皇帝。

《说文解字》:“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公,是平分的意思,而“公”是从上下重叠的两个“八”字演变而来的,起初并无平分之意。所以,许慎先注这个字:“分也,从重八”。四大名著就以“公”,隐写“重八”。《石头记》中此处“公子”,就是重八之子孙,也就是“猢狲”。

红妆,以北方玄武七宿中的女宿喻大明新都。朱棣以玄武大帝转世自喻,其藩地就在女宿之分野。《西游记》中的西梁女国,是以京西石景山影射大明都城。石景山又叫湿经山,唐僧晒经之地,石景山古称梁山,就是《水浒传》中的“山东梁山”,寓意大明都城在梁山之东。

公子、红妆都不能逃脱“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末世之劫,演绎了“又向荒唐演大荒”的荒唐历史。

《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中解读了“荒”:“三曰丧荒之式”。东汉郑玄注:“荒,凶年也”。大荒山、荒唐之“荒”,又隐含了大明凶年的寓意。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家因灾荒,仁祖、长兄、母亲相继去世,惨遭“三荒”。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朱元璋十七岁。三百年后的甲申(1644年)是崇祯十七年,大明灭亡。

大荒山即大明大凶之年,三百年前后,朱家重复了大荒历史,所以是“又向荒唐演大荒”。演,即“壬寅”,这句话不仅隐写了两个甲申,还涉及到南明灭亡,大明家事彻底消亡的历史。

荒,指的是大荒山,隐写的是大明兴亡历史。那么,这句诗中的“唐”又是说的哪段大明家史呢?欲知其祥,请看后面文章的解读。

0 阅读:4

绿野萍踪文化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