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位皇四子"疑云:道光帝遗诏有啥问题?让人怀疑他传位奕䜣

雪莲果说历史 2024-10-06 02:42:02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道光帝的两个皇子奕詝与奕䜣兄弟两人之间的储位之争,虽未演成康熙朝末年那样惊心动魄、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历史悲剧,但彼此间的明争暗斗却与康熙末年有惊人的相似。

1、秘密建储的好处

清代的立储制度,与其他朝代预立太子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建储而不宣制”,采取秘密的而不是公开建储的方法。

这一制度初创于雍正帝,定制于乾隆帝。其具体方法就是由在位皇帝写好立某皇子为储君的朱谕,但并不宣布,而是将建储朱谕密藏于特制的匣盒之内,用锁锁上,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老皇帝临死之前,由朝廷诸位大臣当着老皇帝的面共同开启秘匣,宣示立储朱谕。

这种秘密建储的做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在位的皇帝可以有较长的时间去认真考察各位皇子的贤明愚劣,择贤择能而立。一旦发现自己以前的观察判断有所疏误,或皇太子发生意外,尚可秘密更换,进行补救,从而避免产生重大的皇位继承风波。

二是在老皇帝未死之前,各位皇子均不知道谁已被立为皇太子,或者说,每位皇子都怀有自己已被立为皇太子的希望。这样,既可激励各位皇子在德才方面克已修养,提高皇子们的整体素质,又可以避免诸皇子间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进行皇位争夺。

自这一秘密建储制度确立后,清王朝再也没有发生过诸皇子为争夺皇位的公开残杀。

奕䜣的天分很高,极其聪明,颇得道光帝的喜欢,道光帝或许确曾欲立其为皇太子。

2、奕䜣与奕詝争位的野史

一些野史、笔记对此有生动的记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道光帝十分看重奕䜣。

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记载称:道光帝晚年时最为钟爱恭忠亲王,“欲以大业付之,金合缄名(书写建储朱谕)时,几书恭王名者数矣”。

这一记载并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孤证,《清代外史》也记载说,道光帝在位之时,对于诸位皇子,尤其“酷爱第六子奕䜣,谓其类己,欲以神器付之,于金匮缄名时,几书奕䜣名者数矣”。

徐珂《清稗类钞》的相关记述可以佐证其事。他记载称:

由于奕䜣“天姿颖异,宣宗极钟爱之,恩宠为皇子冠,几夺嫡者数”。其意非常明白,即道光帝曾数次欲立奕䜣为皇太子,几乎夺了嫡长子奕詝之位。甚至道光帝于即将崩逝弥留之时,不问皇太子奕䜣情况如何,反而“命内侍宣六阿哥”。

当奕詝闻讯赶至慎德堂之时,道光帝见到他时只是“微叹”,并无特别的嘱咐交代,而是于昏迷之中“犹问六阿哥到否”。

徐珂又记载说:道光帝“以恭王奕䜣最为成皇后所宠,尝预书其名,置殿阁内”,也就是说,道光帝确已写好立奕䜣为皇太子的朱谕,放置于宫殿之内。

其二,奕䜣之母去世前曾有明确的说明。

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说,咸丰五年(1855),奕䜣生母病危之时,已经即位的咸丰帝奕詝,几乎是天天前来侍疾问候。奕䜣生母因病精神恍惚,以为是恭王奕䜣,于是拉着奕詝的手说道:你阿玛(满语呼父为阿玛,呼母为额尼)本来是要立你为太子的。但后来立了奕詝,这是你命该如此,你认命吧!以后你宜自爱,“好自为之”。

令人费解的是,奕詝对此不但没有任何不快,却反而跪在地上叩头发誓说“必当保全奕䜣”。这倒有些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大惑不解,莫明其中奥妙。

《近现代名人小传》的记载,为我们解开了这一疑团。原来,因奕䜣自幼极其聪明,道光帝曾向其明确表示将传位给他。但是,奕䜣以奕詝年齿居长,才、武、德、量均优于自己,求请道光帝仍立奕詝为皇太子。道光帝颇为感动,因此于病重大渐之时,“执(奕)䜣手谓文宗(咸丰帝奕詝)曰:是尝让位于尔者,尔视之当异诸弟”。

其三,奕詝生母曾想害死奕䜣。

罗惇曧的《宾退随笔》记载说,因为道光帝特别喜爱奕䜣,打算立他为太子,奕詝生身母亲为保证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想害死诸位皇子。后因东窗事发,事机泄露,被赐死。这一记载似乎可作为道光帝的确曾欲立奕䜣为皇太子的一个反证。

毋庸讳言,以上的各种说法,多为野史稗说,似不足以为凭为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尤其是奕詝继承皇位后,官方自然不可能将上述之事撰入正史,正所谓“为帝王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不入官方正史者,未必一定并非史实,或许恰恰可弥补官修正史的不足。

3、道光帝的遗诏疑云

道光帝的亲笔立储朱谕,或许可以成为道光帝确曾欲立奕䜣为皇太子的重要官方文本证据。

道光帝临终之时,向顾命大臣颁布的第一道朱谕,其内容是: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这一亲笔朱谕,虽因道光帝已病入膏肓,运笔颤抖而字迹潦草,但完全是按照当时的书写习惯与规定,中规中矩,自上而下地竖行书写,共四行,各行又是自右而之左,并非如现在的横行自左而之右的书写习惯。

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可疑之处但是,第二道朱谕,即立储朱谕,虽然字迹工整,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怪异离奇。

该朱谕最右一行竖写“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中间一行竖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最左一行是以满文书写的“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这一朱谕怪异蹊跷之处有二,首先是内容的怪异奇特。按照当时的书写与阅读习惯,各行文字均是自右而之左。

循此,应读为“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然后是满文书写的“皇四子奕䜣立为皇太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者按照这一朱谕书写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理解,必使人感觉其首先是封奕䜣为亲王的朱谕,而“奕詝立为皇太子”反而成为了附带的陪衬。这不但不是道光帝的本意初衷,也不合于历史的事实。

就这一朱谕的内容而言,肯定首先是立储,而后才是封奕䜣为亲王。正因如此,无论是当时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文人士大夫,还是当今的史学工作者,皆是按照“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这样的顺序反向错误解读的。

官修正史《清实录》甚至只记载说:道光帝崩逝前,召集清廷大臣,共同开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二字,按清廷相关规定,用糊名缺字办法避讳),并未言及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一事。这种解读,就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与习惯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完全说得通的。

但是,人们却未曾思考,更未解释说明,一向格遵祖训祖制的道光帝,为何如此的“不守规矩”,不按时人自右而之左的习惯书写,更何况这是关系国家与皇室“根本”的“立储”问题呢?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次是书写形式的怪异奇特。如按照当时人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这一立储朱谕应解读为“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然后是满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各重要档案文本,如摄政王多尔衮命于顺治六年(1649)撰修太宗文皇帝实录的敕谕、世祖章皇帝之宝、康熙六年(1667)的康熙帝亲政诏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遗诏、光绪三十年(1904)的殿试金榜等文字,皆是由右而之左的竖行书写,并在汉文之左写有相关的满文。

4、合理的解释

因此可以判定,当时道光帝的反向书写那么,道光帝如此安排,到底意欲何为呢?

正是由于道光帝十分,甚至可以说是万分地喜爱皇六子奕䜣确曾欲立其为皇太子(道光帝曾向咸丰帝奕詝说“是尝让位于尔者,尔视之当异诸弟”),但最终还是将四子奕詝预立为皇太子。将“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写入朱谕,首先是道光帝钟爱奕䜣的感情使然,是对未将奕䜣立为皇太子的一种特殊政治补偿;其次是道光帝为防范自己死后,新帝奕詝万一利用手中的皇权,不加封奕䜣为亲王,故而越俎代庖,造成既成事实的策略需要;再次是道光帝欲借此向新帝奕詝及朝野上下表明,奕䜣在诸多皇子中的特殊地位,警示他人不得对奕䜣稍有不恭不敬,更不得有不利于奕詝举的政治需要。

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了奕詝被立为皇太子,而后顺利继位的呢?

据徐珂记载,道光帝本来是加了千分的小心,万分的谨慎的。

无论是否亲近,他是在将所有的太监全部赶出宫殿之外以后,才书写立奕詝为皇太子朱谕的。但清宫内外很快即有传言一奕䜣已被立为皇太子。这样绝对机密的大事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

据传,被赶出殿外的太监们,深知道光帝将有隐秘大事需要处理,故而远远地通过窗户窥视道光帝的一举一动。他们发现道光帝书写朱谕时,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其书写的必是奕䜣,这件事就传了出去。秘密立储本是皇家绝密大事,岂能事先泄露?道光帝很不高兴,就改立了奕詝。

其实,这一传说纯系无稽之谈。

道光帝的立储朱谕应为“皇某子奕某立为皇太子”,即使道光帝的确曾书写立奕䜣为皇太子的朱谕,太监在较远处也无法区分道光帝运笔的长短,奕䜣的“䜣”字亦不是朱谕的最后一字。然而这一传言却说明当时道光帝在立储问题上,的确是颇费踌躇,左右为难;奕䜣如被立为皇太子,继承皇位,也完全是人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传言归传言,道光帝在立储问题上,还是有自己的主见与考虑的。

5、仁孝的魅力

就道光帝本人的主观意图而言,未必一定是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但实际上一切政事却难免率由旧章、蹈常袭故,因此在立储问题上,他更倾向于策立能维持政局和国家平稳的守成之君。

几件看似偶然而又互不相关的“小事”,最终使笃守祖宗之法的道光帝选择了奕詝。

有关道光帝到底是立仁德宽厚的奕詝,还是立聪颖明达的奕䜣为皇太子的两难抉择,清代有着诸多的传说。不但奕詝、奕䜣本人在各显其能,明争暗斗,他们的师傅也无时无刻不在斗智斗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初春,道光帝决定亲率诸位皇子去南苑行围打猎。围场之内,放养着鹿、獐、雉、兔等各种动物,专供皇帝行猎之用。按当时的规定,凡正在读书的皇子奉命外出,都必须亲自向师傅请假,以表示尊师重教之道。奕詝把将随道光帝围猎之事,如实报告给师傅杜受田。深谋远虑、老谋深算的杜受田抓住这一大好机会,向奕詝面授机宜妙计。

到了南苑围场,道光帝一声令下,各皇子个个跃马扬鞭,争先恐后,人人跃跃欲试,张弓搭箭,在父皇面前夸能逞强。唯独奕詝与自己的从人不发一矢一枪,不伤一禽一兽。围猎结束时,各位皇子纷纷拥至道光帝面前,献上所射杀的猎物,以讨其欢心,博其一笑。奕䜣所获猎物尤多,不免“顾盼自喜”,有些神气活现、高视阔步之态。当然,道光帝也是颇为高兴。

道光帝发现奕詝竟一无所获,心中不快,但还是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何在。奕詝略带忧郁而谦和地回答:现在正值万物复苏滋生,各种鸟禽野兽生长繁育之时,我实在不忍心去伤害这些生命,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以干天和”,更不愿“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相争”。

道光帝闻言顿时龙颜大悦,啧啧称赞说“是真有君子之度也”,于是暗自决定了储位人选。《清史稿·杜受田传》的记载与上述内容大致相同,也说道光帝曾因此而对奕詝大加称赞“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在此,奕詝的两点表现颇令道光帝满意称许,也完全符合当时人们有关道德规范的优点与长处。一是有良善仁爱之心。即所谓现正值初春,万物复苏,恰是飞禽走兽繁衍之时,实在不忍心射杀伤害它们,大有“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佛门弟子之仁。

二是有容让友爱之度。即不愿意以骑马射箭这样的日常小事,与诸位兄弟一争上下高低,不但颇有古人谦让谨厚之怀,且可以此暗寓其本人怀有敬天法祖、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政治抱负。这样就于无形之中,大大拉开了自己与奕䜣的志向与抱负的层次差距。

但是,卓秉恬似乎未曾就此给奕䜣以具体的指教,奕䜣于不知不觉中输掉了第一个回合。

另有《清代野史大观》记载说,道光帝晚年体衰多病,遂召奕詝、奕䜣兄弟两人前来入对谈话,以便进一步考察两人的品格德行,并将借以决定储位。奕詝、奕䜣两人面见道光帝前,都曾分别问计于自己的师傅奕䜣的师傅卓秉恬此次不敢大意,决定发挥奕䜣才思敏捷、聪明伶俐的优点与特长,要求奕䜣凡是道光帝有所询问,“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量向道光帝展示自己的才识,力争以才、以能取胜。这一“扬长”策略不能说不正确。

但是,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更清楚“知己知彼”的道理,为奕詝确定了“避己之短,扬己之长”,“藏拙示德”的策略。他运筹帷幄,授意奕詝:若是在皇上面前条陈时政,夸夸其谈,讲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你的知识万不敌六爷,因此只能以仁、以德取胜;如若皇上向你们兄弟二人谈到自己年老多病,“将不久于此位”的话,你不必多讲什么话,只管伏地痛哭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结果恰如杜受田所预料的那样,道光帝非常高兴,认为皇四子奕詝仁孝,储位遂定。

这样,奕詝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输掉了第二个回合。

上述记载,虽然难以据为信史,却入情入理。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1846年8月7日),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奕詝为皇太子。其建储朱谕为:“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至此,人们终于明白道光帝为何于这年年初,将皇五子奕誴过继给自己的三弟惇亲王绵恺。与其说是因为奕誴本人不为道光帝所喜爱,还不如说道光帝是为了在以后的立储日,给加封六子奕䜣为亲王留下更大的自由空间。

6、历史的假设

立储后不过三年半的时间,道光帝病体愈来愈弱。据《清宫遗闻》记载,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初四日起,皇四子奕詝即开始“代阅奏章,召见大臣”,履行皇帝的权力了。十三日,道光帝在慎德堂仅召见军机大臣、大学士祁寯藻、杜受田,尚书何汝霖,侍郎陈孚恩、季芝昌等五个人,“语良久”。至于道光帝与他们说了些什么,是否与“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有关,人们就不得而知了,但肯定是对其后事做了具体的安排。

第二天,即正月十四日(2月25日),道光帝崩逝前,还强打精神“冠服端坐”,传定郡王载诠,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王僧格林沁,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文庆等人入内,告诉他们现已立奕詝为皇太子。稍后,奕詝亦应召入内。道光帝命各位大臣取来鐍匣,当众传示朱谕,并命各位大臣尽心辅弼。

正月十七日,奕詝以新帝名义封六弟奕䜣为恭亲王,七弟奕譞为醇郡王,八弟奕诒为钟郡王,九弟奕譓为孚郡王。亲王的爵位较郡王高一级。咸丰帝对恭亲王奕䜣,的确是“视之当异诸弟”。

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奕詝,就意味着大清王朝选择了奕詝,也同时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只能选择奕詝。且不论咸丰帝奕这的个人贤愚功过如何,仅就奕詝与奕䜣两人寿命之短永而言,道光帝的选择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当然,这是除了神仙或阎王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事先预知的。

历史的描述与研究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历史的思考与回味,不但可以假设,而且别具情趣,甚至富于启示意义。如果当初道光帝选择了奕䜣,情况将会如何呢?

奕䜣死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享年66岁,一生共有四子。

奕䜣死时,虽然其长子载澂、三子载濬、四子载潢均已先他而死,但其次子载滢已年近四十。我们姑且不去推测论说奕䜣是否较奕詝更为优秀,是否更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是否可将大清国这一航船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激流旋涡之中引向安全的港湾,也不去评论载滢是否成才成器、昏庸贤明,但有一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即载滢必可于成年之时,较为顺利地继承皇位,清王朝断不会因皇位继承人年龄太小,而导致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出现,更不会出现以后因连续两位清帝(同治帝、光绪帝)死后无嗣,而产生大清王朝的皇位继承危机与局的动荡。

当然,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毕竟还是选择了奕詝。

道光帝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龙驭上宾,去见列祖列宗了。才智中平而又生不逢时,且又短命苦命的咸丰帝奕詝,无论如何也要勉为其难地收拾大清国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37

雪莲果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