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是白居易!3首诗写尽一生聚散离合,意境深邃,中年后才读懂

墨尘染公子 2024-05-11 05:30:04

1、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青门”指长安城的东南门,东南门靠近都城,附近种满了杨柳,来此送别的人很多,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个。

诗人说“青青一树伤心色”,这里的“青青”形容柳树苍翠欲滴的样子。

柳枝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原本是极美的姿态,诗人却说“伤心色”,为什么如此反常呢?

原来是“离情”,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怎能不伤怀。

这“青青一树”的柳,是诗人舍不下的“留”,所以极度悲伤。

在泪眼朦胧之际,诗人还见证了许多场别离,“曾入几人离恨中”,和我们一样,心中充满离愁。

古人送别,喜欢折“柳”,这里送别的人,实在太多了,满“青门”的柳,都快被折断了,这柳树的姿态也不美丽了。

最后一句“长条折尽减春风”把悲伤推至高潮,感人至深,令人久久不能平复。

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人来到南浦,送别故人,内心十分凄苦,凄苦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层苦,“西风袅袅秋”。

秋风瑟瑟,枯叶凋零,渲染着离别的惆怅,诗人送别时,恰逢秋季,是一个“袅袅”的秋。

“袅袅”形容秋景萧瑟、黯淡。

这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与诗人的“凄凄”之情产生了共鸣,让离别之情,更加肝肠寸断。

两人四目相望,有很多话想说,又怕说不完,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静静的看着,只见那秋风萧瑟,树木凋落。

第二层苦,“一看一断肠”。

我们有过送别亲朋好友的经历,当亲人上车后,会频频“回头看”。

这一看,更心疼,更舍不得。

这一“看”,便是断肠的心情,很多人深有体会,诗人也不例外。

离人回头看一次,诗人就肝肠寸断一次。

离人难以言表的离愁,都在一个“看”字里了。

而诗人心中的酸楚,也直白的留在了“断肠”里。

第三层苦,“好去莫回头”。

这句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情,诗人不是赶友人赶紧离开,而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害怕自己悲伤的无以复加。

只能挥挥手,劝友人“好去莫回头”。

3、江上送客

唐·白居易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消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白居易曾在江边送别了一位故人,回想起来,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江上送别》,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天发生了什么故事!

诗人说,江边的花,已经枯萎了,枯萎到什么程度呢?

一个“绝”字,在古代可以做副词“最”的意思,也就是说江边的花全部枯萎了。

这还不是最凄清的,连江边的草也“消歇”了,这里的“消歇”应该是消失的意思。

诗人开篇提到“花”和“草”,它们都消失了,大胆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花草绝迹,大概率会发生在冬天或秋天。

明明是送别,为什么要说“花”、“草”呢?

诗人来到送别之地,第一眼看到的应该是故人与景,景是萧瑟、孤寂的,与诗人的心情一样,环境的衬托,使得送别更加悲伤。

诗人与故人来到江边,看到江边有一条孤舟,便走上前询问。

船夫问“远客何处归”远方的客人要回哪里去呢?

这里的“归”大概是回去的意思。这里省略的故人的答!

直接说“孤舟今日发”,我的这艘船,今天就可以出发。

于是,诗人送故人登上了小船。

看着小船远去,一阵酸楚涌上心头。

诗人听到杜鹃在啼哭,如泣如诉,悲伤不已。

在古代,杜鹃又叫子规,杜鹃鸟的叫声非常凄厉,古代文学作品中,都用它来代表悲伤、哀怨和离别之情。

诗人在这里用杜鹃啼哭,来表达自己内心悲伤。

这种悲伤,又让诗人想到了,“湘竹斑如血”,这里的“湘竹斑如血”藏着一个神话故事。

湘竹原本是一种植物,因为竹竿上长有褐色的斑点,又叫斑竹。

传说,舜帝有两位妻子,分别是娥皇和女英,舜帝晚年去南方巡查,不幸病故。

娥皇和女英得知丈夫病故,一路痛哭,在经过一片野竹林时,眼泪落在竹子上,形成了褐色的斑纹,后世称之为“斑竹”。

娥皇和女英死后被称为湘妃,所以“斑竹”又叫“湘竹”。

这泪痕点点的斑竹,凄美哀婉,也成了诗歌中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诗人通过斑竹映衬出湘妃的悲伤与落寞,从而来抒发自己的不舍与愁怨。

最后,诗人说,我们都是多愁善感的人,还沉浸在离愁别绪中,不能自拔。

1 阅读:48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