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龙潭河下行出山,环山西行一点,听说有个免费的叫淮河源的地方,我便顺着一个沟又开进了桐柏山。
弯弯曲曲,导航到了一个巴掌大的水塘跟前,四周都是树木与茶园,才想起来桐柏山也是盛产好茶的,没水泥路了,这怎么看也不像淮河源啊。停车四处张望,青山绿水,发现不远的茶园里,有人在采茶,是个大嫂。我便问她淮河源在哪儿?她告诉我走错了路,原路返回到有个大垃圾箱的岔路口,转上另一条路一直走到头就是。
果真如此,确有个垃圾箱来时没注意,转弯上另一条路,再过两处村舍,几片茶园,几对老夫妻在茶园忙活,见外地车开来,有几分好奇的看一眼,忙自己的事去了。我往山沟的深处去,一直就开到了最后只剩两三处民房跟前,停下,又没路了。
民房的侧墙下就是小河沟,河道很窄,水不多不大,乱石嶙峋,什么标志也没有。但我猜这就是淮河源。桐柏山流下来的水都进了淮河,这是北边一个沟的水,刚才的龙潭河应该是东面一个沟的水,都是形成淮河的水源。而如果你徒步逆流而上,一定会绕进桐柏山景区了,或许这是资深驴友的一条桐柏山的免费徒步登山路线。在我看来,找到了第二个淮河源的支流,并又掬水饮之。
下来去见第三个淮河源,那便是山下的淮祠里的淮井,那是桐柏山几沟水汇集起来的。
出沟,312国道环山继续西行,行不远,路南是桐柏山景区大门。桐柏山山色青葱,山势逶迤,一眼就能望见太白顶。路北是淮祠,古色古香,高大古朴的门楼,很是庄严,看起来很有历史厚重感,在静静讲述淮河流域悠久的文化。淮井就在淮祠的园子里。
淮祠,又称淮渎庙。为纪念大禹治水,防患淮河泛滥,秦设淮祠,汉建庙。始建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的淮祠,是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以后各代皇帝在此祭祀淮源。
下午步入淮祠,人很少。园、林、殿、廊、亭、阁、碑,散布在淮祠的角角落落。《禹贡》说“导淮自桐柏”,有了桐柏山才有淮河水,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山在上,水在下,相辅相成。桐柏山因桐柏树而名,淮河水因桐柏山而灵。桐柏山留下很多大神的传奇,比如有尝百草的神农、开天地的盘古、治水的大禹、住水帘洞里的孙悟空等,等着后人继续深挖。
茶圣陆羽曾遍访天下名泉,评出佳水二十品,其中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说是淮源头之水从山岩缝隙间渗泻成泉,清冽甘润,适宜烹茶。所以那三口淮井,我便尤为关注。
至于淮祠里到底都有什么?拍了些照片,大家自己看吧。就不啰嗦了。本想当然的想桐柏山的绿茶应是信阳毛尖一类的茶,其实它有自己的名字,或桐柏玉叶,或太白银毫的,莫非陆羽曾用淮源水烹的茶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