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和谐,读完有心得的读者,麻烦截个长图吧。
前阵子我从上海回到福建的时候,进入了当地一家创投机构当牛马,很快就收拾细软跑了。朋友都以为我是因为受不了过于傻×的直属领导才跑的。
但如果这一行,有钱途又有前途,谁会跟钱过不去?
我是那种为了面子不要钱的人吗?
所以,领导傻×只是个表象,真实原因是:
我非常清楚,如果继续干下去,2024年我根本拿不到奖金,而我即使投出去几个项目,我也难以保证2034年我能不能退出赚钱,即使能,我能赚多少。这种不确定性比你在A股买个10年10倍股还难。
不久之后,一篇《一级市场已死》刷屏了,我挺感慨的是,原来这么想的,不止我一个人,业内还是有很多明白人的。
只是这些“业内人士”,不像我还有二级市场吃饭的本事,他们只能苟着,指望一级市场回暖。
最近对一级市场的吐槽,已经成了创投圈的时髦现象。一级市场的无奈与悲哀,可能只有从业者自己明白。很多人眼中外表光鲜,开口闭口几个亿的投资人,现在真的跟乞丐一样。
更悲哀的是,这不是周期的问题,而是趋势的问题,正如前段时间大佬徐雷朋友圈发的一样:
到底徐雷说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林教头也认为一级市场这场必输的战争将是一个趋势而不是周期,建议读者看看林教头前几天写的:《》。
跟那帮熟悉了一级市场的同行相比,林教头幸运的地方在于,我在二级市场的经验和积累其实更多,如果说一级市场是产业资本,无法脱离某个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而独立存在,那么二级市场对应的金融资本则不然,金融资本天然就是飘在天上的,它没有实业的根,这让很多从业者缺乏安全感,但也成为了金融资本的优势,因为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导致大类资产配置更加方便,多空的配置也有利于对冲下行周期。我自己也知行合一,开始转型与周期下行时期“顺势而为”的量化对冲交易,而不是当个死多头,所以今年收益率还不错。
一级市场,就是那个死多头,在这样的周期下,死多头都不好过。
我就以一个前从业者的身份,以“募投管退”为线索,讲讲为什么一级市场是一场必输的战争。
1,募投资的第一个环节是募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谁是自己的金主爸爸。
在10年前双创、互联网火热的时候,市面主要是美元基金,比如来自红杉、软银的钱。10年前,我们经常会看到如下新闻:
比如我们搜索“滴滴融资额”,出来的都是以美元计。因为那时候愿意投资这种高风险的、不赚钱的、Tree New Bee的互联网模式的,还真的就是美国那边的VC。
他们是真的愿意为梦想去付钱,即使你只有一张PPT。
要不然,硅谷是怎么来的?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市面上已经没有美元基金了——注意,是没有了,不是减少了。各种原因,不便明说,都是大家知道的宏大叙事,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意愿也好,或者是因为我们对安全性的要求也罢,总之,大家不一块玩了。
美元不给你投资了,只能找人民币基金,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金主爸爸是谁?
很显然,现在要在全国捞一遍有钱的,只能是G资了(以下简称G),我们募资的时候,基本上是冲着G去的。但G的属性是带有ZZ任务的,跟市场化的美元基金,有着本质区别。
这种本质区别,就是一级市场必死的第一个原因。
请问,什么叫VC?Venture capital,也就是风险投资。创业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坚持,没有点看似愚蠢的梦想,还真干不出来。当年火热的美元基金支撑着中国年轻人的梦想,虽然也有一地鸡毛的时候,但VC知道这很正常,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现在,金主成了G后,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想转型,因为卖地肯定是不行滴!
其次,我们也想支持中国产业升级,我们是有任务滴!
但是……
我们的首要要求,是不能流失,要安全……
VC的特点就是高风险,而现在市面上主流的金主爸爸们,首要要求是不能有风险。这和VC的天然属性,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我们和G属性的LP打交道的时候,对方总是这样:
你这是盲池啊?我们不投盲池!(交给你们GP去搞,我们不放心)
你这个项目太早了,不行,要确定性的!
(给了他营收1000万的项目)你这个没有盈利啊?最好要盈利的!
(给了他盈利的项目)你这个不错啊,但是技术含量不够!
(给了他足够硬科技的)你这个不错啊,但是太贵了!
我:…………………………………………
5000年下来,我们依然是大陆民族、农业文明,我们喜欢稳定、守成,支撑不起创业者的航海梦。
2,投接下来说说公司本身,产业资本因为无法脱离一个宏观经济体而存在,所以一定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
2000年,是加入WTO,几十亿外需市场打开,中国商品席卷全球的时代。
2015年,是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的阶段。
现在是内需被30年房贷透支,外需也下降,各行各业都在骂娘的时代。
不能多说,各位就看看这篇吧:《》。
3,管、退假设我募到资金了,这些钱怎么用,还是个难题。
为什么美元基金对风险的容忍度那么大呢?是因为情怀和梦想吗?资本哪有什么情怀?无非是投资的性价比高罢了。在以前的“软科技”时代,产品边际成本为0,风投的回报率很高。
这是腾讯:
这是阿里:
现在投什么呢?你随便拉个投资人,问他们现在在投什么,100%的回答——注意,是100%——会告诉你他们在投“硬科技”。
那什么是硬科技呢?投资人自己也不知道,但总归不是互联网、APP之类的东西了吧?
要搞个上亿的产线,要投入重大的设备,要一台上亿的光刻机……
那么这类硬科技的回报率是多少呢?
这个说不准,但爆发式的互联网增长肯定过去了,假设我投资一个项目,期待8-10年IPO退出的话,我可能得到的回报率也就10倍多吧。因为我只是机构里打工的牛马,跟投的话拿不出多少钱,就算拿出个10万跟投一个项目,10年终于赚到100万了,oh yeah,还赶不上通胀。
因为我有二级投资的经验,所以我会算一笔账:
我在VC上班,可能第3年才能投出1个项目,而这个项目,我要指望它8-10年内能成功IPO退出,而即便如此,我的回报率可能也就10倍。
一级市场里,能出手的机会很少,但是在证券市场,我可以扫货。
一级市场里,我要指望它8-10年内能够成功IPO,但现在这种情况,抱有这种指望也是不太靠谱的。同样,IPO收紧,这也不是一个所谓的周期问题,不是说这几年收紧,过几年就放开了,A股有很多顽疾,已经不是收紧or放开能解决的。
A股的问题,是根子上的,相信很多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看到这里,能会心地点点头,无奈地叹口气。
即使我投资的零星几个项目,“有幸”IPO成功并退出,我的预期回报率可能是10倍。而我在二级市场找一家10年10倍的公司,不难,因为流动性的存在,我还能随意进出。
而在一级市场,我还得做投后管理,每天就是合约、打电话、发邮件、开会、撕逼、打官司、谈判……
投资出手的概率很低;
信息披露不透明,尽调要花很多时间;
有幸投出去一个,你要祈祷它8-10年内要IPO——这很难;
即使退出了,你的回报率可能10倍,乐观点给你20倍吧。
你跟着创始人去敲钟,唱啊,跳啊,喝啊,仿佛走上了人生巅峰,但你那个当宅男的二级市场投资人朋友,早就从牛股上面赚了10倍了。
于是,业内开始出现了“耐心资本”的声音。硬科技时代,没有暴富,投资人需要耐心!需要长期主义!我看完,热血沸腾:“嗯!我们需要长期主义!我们需要这样的投资人!”等我自己躬身入局才知道,为什么强调耐心、长期主义啊?赚不到钱了呗。
4,努力的意义我离职后,听说我的前领导非常努力,为了让老板能开上劳斯莱斯,他把自己卷了起来,也把手下卷了起来。但结果是,因为用力过猛,导致很多G属性的LP们对他很不爽。因为他为了募资有点“不择手段”了,具体咱就不说了。
之前有个LP就是我给他找的,后来这位LP告诉我,他再这么作下去是融不到钱的,最终可能导致团队解散掉。他们融不到钱,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GP和LP的要求匹配不上,是根子上的问题。
不要盲池、要确定性、要安全、要盈利、要硬科技、还要便宜……
团队不够、资历不够、DPI难看……
“前段时间深圳XX机构来找我们,都被我拒了!”我这位在G里头负责母基金的兄弟说道,“GP我们见的可别太多!”
因为前东家的大老板对我很好,我是真心希望他们能顺顺利利的,但我这位金主爸爸兄弟,对此表示悲观。
但我知道,他们2024年应该拿不到钱,也不会有奖金,老板可能哪天受不了了就止损,解散团队。
老天爷怎么就不眷顾一下努力的人呢?
真的,努力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几年来,我对这句话的感受太深了。身为投资人,更要懂得审时度势,做选择题,而很多投资人开口闭口“DD、TS”,对别人的行业指指点点,却对自己的行业一无所知。
在一条往下沉的船上拼命做俯卧撑,船也不会飞起来。
人各有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