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认知错位往往导致自作多情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6-12 15:16:31

“有一些人总是认为自己很重要,如果别人并不在乎他,就会心生怨恨。然后,他便开始觉得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行,其实,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自作多情的人往往会自我折磨”

您觉得这段话说的有道理吗?

有些人总是希望对方在乎自己、重视自己。然而,这种虚幻的期望往往把自己和对方弄得非常“心累”,然后导致关系破裂。

所以,我们应该理智地认清一个事实:我们在对方的眼中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这不是人性的自私或道德上的欠缺,而是认知的错位的结果所导致的。

自我感觉良好

原来自己没有现象中那么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别人眼中特别的人,因此,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然而,我们却悲哀地发现,在他们的视线中,我们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存在,甚至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莫言在《蛙》中提到:“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在关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为人人都在盯着你?”

莫言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现象,人性与现实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总是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总会引起他人的注目,然而,事实与愿望相违,那样的注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耀眼,反而比想象中更加暗淡。

而且,令我们更加惊讶的是,即便是血缘关系,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中国社会调查在某年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当被问及“你认为父母对你的重视程度如何”时,参与调查的未成年人中,有51%的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不够重视”,32%的回答是“比较重视”,13%的回答是“一般重视”,还有4%“说不清”。

这是不是让我们感到错愕,即便是血亲,也会有疏忽,对子女的重视程度也不会下滑到如此程度。

不仅如此,可能在婚姻关系中也会如此。曾经一位网友认为自己的老公并不在乎自己,并这样吐槽道:“总觉得老公忽视自己,对自己不在乎不关心。经常他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让我非常伤心,哭泣。越想越伤心,现在他对我已经感到很烦了。我感觉他不在乎我,自己变得很敏感、神经质。和公婆的关系也不好,他还偏袒我婆婆。我经常情绪低落、哭泣、不开心,胡思乱想,总觉得别人对我有不满,很痛苦、缺爱得很、孤独、伤感、发脾气,不想说话。”

亲子关系尚且如此,常年相伴的婚姻关系亦是如此。更何况,在同一区域一起谋生的同事,被忽视的程度可能会更加严重。

我们不妨问:这是人性的冷漠吗?或者说,从道德的角度来讲,另一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宽容?

如果你说:“对,这就是人性的冷漠,同样也是道德的缺陷。”

那么,如果你的观点是这样的,你一定会对这个世界非常失望。因为你的出发点过于理想化,对于人情冷暖始终抱有一个炽热的人生态度。如果达不到这个温度,你会立刻痛心疾首。

更为通俗地讲,如果你对于“温柔”“善良”等一系列正面人性过于高估,那么,你的一生都有可能生活在“失望”当中。然而,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是人性的暗淡,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乎一个人”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的认知始终存在天然的漏洞和错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探自己的重要性

认知错位才是矛盾的真相

我记得我大学毕业后的首份工作是销售。当我为客户讲解产品时,他们往往没等我讲完就离开了。然后,我看着其他同事欢声笑语地介绍产品,我感到莫名的辛酸,也非常羡慕他们。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我的客户这么不在乎我,也不尊重我的感受。”

后来我的领导走过来,笑着对我说:“今天联系了几个客人了,效果怎么样?”

我沮丧地说:“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好像都不爱搭理我。”

然后,我的领导对我说:“来,你跟我演练一下,是如何推销产品的。”然后我按照之前的样子演练了一遍。

接着,我的领导中途打断了我,对我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介绍产品吗?”

我说:“是为了让它们了解我们的东西啊。”

他说:“那当然。不过,你了解他们的需求吗?”

我说:“我不知道啊,所以我才要介绍啊,才能匹配他们的需要。”

他叹了口气,然后说道:“理论没错,不过方式很粗糙。如果顾客只有一个需求,而你却说出产品的十个亮点,那么你的话术中,有90%都是废话,只有10%才是他在乎的。他不重视你,不在乎你口干舌燥地与他交谈,那是因为你所给出的信息,对他来说,没有价值。所以,你需要让他们介绍自己的需求,然后针对性地介绍能满足他需求的产品亮点,你的每一句话才会受到重视。”

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客户不重视我,并非他们不善良,而是我们两个人的认知思维没有“连接点”罢了。这种心理上的错误,是我对事物的认识不清,并非人性的问题。

在乎对方

在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自我图式。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心理模板,这是构成自我的基础,我们总是根据这块模板为依据,主观地认为对方的想法和自己一样。

比如,拿一个我经常做的比喻为例:小狗认为骨头是美味,所以请它的好朋友小羊吃骨头;小羊认为青草是世间的美味,所以请小狗吃青草。结果不言而喻,都认为彼此不在乎对方,这是一个简单的误会。

所以,总体来说,在考虑事情时,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认知、思维和情绪出发来做判断。当然,这通常是我们一贯的依据,也是个人仅存的视角,我们称之为经验或者说人生归纳。

我们所做的一切判断都是围绕“经验”和“归纳”而展开的。然而,每个人的心理模板如同指纹一样,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这还意味着一个事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所以,在亲情中,家长追求成绩,而孩子渴望休息,矛盾便出现了;在婚姻中,女性希望得到更多关怀,而男性却认为挣钱养家更重要,矛盾再次出现;在友谊中,我想借一万元,但是,你却只借给我8000元,这种心理落差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无论是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并经常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错觉。

所以,我们通常会发现,如果两个人意见不合,并试图通过沟通解决,但往往换来的是撕心裂肺的争吵,因为认知模式存在太大的差异。即便利用道德的力量在其中周旋,也只是适用于一两次,长此下去,也难以为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只讲强弱和权威,而不讲道德,因为前者貌似更为持久有效。

我们可以理解为,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具备完全相同的认知模板,即便存在非常细小的差异,也会争执起来,比如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看什么电影等等。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争执的发生概率是很高的。

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关系的相处都不能里外不分,在外讲强弱,在家一定要讲道德。

争执

简单的认知生活

之前有一次我去公司上班,正好走到楼下,看到我同事了老公,然后他过来跟我打招呼:“下午有雨,你帮我把伞捎给我老婆。”说完就走了,也没过于客套,本来也很熟。

后来,我把伞给了女同事。之后,我们开始工作,我顺口问道:“我从来没看到过你和你老公吵架啊。”

她轻描淡写的说道:“也不是,只是非常少而已。不像正常夫妻那么频繁而已。”

我夸奖道:“你们两个懂得相互迁就,真是模范夫妻。”

她笑了笑,说道:“拉倒吧,我们可没有那么多事情来迁就对方。恰恰相反,我们两个人都比较简单纯粹,几乎没有什么可争吵的。”

我调侃的说道:“你可以故意跟她找茬啊,看看他是不是在乎你。随便吵吵,给生活加点料,哈。”

她语重心长的说:“之前我也想过,不过,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其实,人这一辈子吧,随便吃点清茶淡饭就能活一辈子,非要把生活装饰的多姿多彩,复杂的东西反而将人性搞的一塌糊涂。你知道吗,我从来不买多功能厨具,因为只要其中一个功能坏掉,整体全部瘫痪。我只买功能单一的厨具,煲汤只煲汤,煮面只煮面,其中一个坏了,但是不耽误做饭。复杂的思想只能像骨牌效应一般,将我们的一切推到。如果以你所言,通过某种方式去证明他在乎我,那么,时间长了,估计我连这把简单的伞都不再拥有了。从表面看,是一把伞,其实,原本的纯粹已经被打破了。”

听到这里,我震惊了,她活得可真通透。

简单

孔子也曾坦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纯粹,但是,我们常常“没事找事”,婚姻中,其中一方总是试图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分量;友谊中,“互相帮助”也要讲求“谁更仗义”;亲子关系中,也总在讲求权威。自此,生活变得复杂,人性开始变得复杂,感情也开始变得微妙,猜忌,多疑,恐惧,忧虑,每一样都跟随着我们直立行走,如影随形。

美国哲学家亨利·大卫·梭罗曾说:“当你简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则将更加简单;孤独不会感到孤独,贫穷不会感到贫穷,也不虚弱无力”。

在我们的一生中,快乐的时光可能就是婴儿时期的生活,因为此时的认知很纯粹。此时,我们的眼中没有攀比,没有炫耀,更没有自卑。我们会哭闹,却不会悲伤。即便我们会不高兴,但是,被大人稍微“逗一下”,便会破涕为笑。此时,我们不会感到孤独,即便没有父母陪着,也会安静地玩着玩具。虽然体力上非常稚嫩,但是,心理上却无比强大,因为我们没有自相折磨的观念冲突。

做人还是简单一些比较好,越是复杂的思想,两个人的匹配度就越高。之前的相亲,只要为人踏实就可以,但现在不同了,需要匹配的因素太多,如果任何一项不满足,两个人就可能无法走到一起。

如果我们的思想过于复杂,可能会产生矛盾。即使我们倡导宽容和善良的为人风格来帮助彼此成长。那么,即便是这样的朴素品格,久而久之在矛盾的冲击下也会难负其重,彼此也不会再坚守那份淳朴的道德品格。

做人应该纯粹,这让我们有一种极为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它将变得不再喧嚣。我们还会发现,朋友的笑容开始变得真诚,而不是虚伪和算计。纯粹的心,可以在有生之年不断地滋养灵魂,并不是失魂落魄找不到内心的归属。纯粹的心理素质能够抵御大部分的凡尘琐事,仿佛找到了一处静谧之所。

最后,强烈建议大家看看《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你一定会深受启发。这本书是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所著的一本心理学教材,被美国700多所大专院校用作社会心理学教学的教材。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

这本书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爱情,婚姻,社交,种族,家庭,亲子等等。这本书重点不是“读”,而是“悟”,至少看三遍,而且一定要做笔记。我相信,有一天你会明白,大部分的矛盾都只是一场“认知误会”罢了,而不是谁善谁恶。

0 阅读:1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