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是大自然的馈赠,人性的贪婪将它泛滥成灾

无知的求道者 2023-12-14 17:30:03

一对夫妻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A:“我们应该换一台新车了,现在这台车总是出现故障。”

B:“可是,按照我们目前的储蓄根本买不起”

A:“要不然就将准备给儿子买房的钱拿一些出来。”

B:“那可不行,儿子已经上大学了,眼看就快到要结婚的年纪了。这套房子准备给他结婚用呢。老话说的好,成家立业,没有房子,就娶不了媳妇,之后生儿育女和事业都可能耽误了,我可不想冒着险。”

现实的生活情节往往会引发很多连贯的忧虑并在心理不停的打转,就如同上述那对夫妻,第一个忧虑引发第二个忧虑,第二个又再次引发第三个。。。。。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

实际上,忧虑常常会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然后在我们不断的自我想象中,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起初由一个普通的“忧虑木板”触碰出更多的烦恼。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象出更加糟糕的情况,仿佛悲剧就在眼前发生,就好像骨牌已经被推倒了一样,让我们无法摆脱那种恐惧和焦虑。

而最终唯一能做的便是:不去“解决”第一块“忧虑”,并容忍它长久存在。

忧虑的代价

那么,我们不妨认真的思考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如果第一块“忧虑木板”没有被推倒,那么,后面的木板依然是忧虑,因为你并没有后续的解决方案,对吧。

如果第一块“忧虑木板”被解决了,被推倒了,那么,后面的“忧虑木板”将会变成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心理学家博尔科韦茨也曾表示,忧虑的补偿作用就是习惯将它高度强化。而它所说的“高度强化”也许指的就是这种连锁反应。

所以说,有些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件小事也能将人变得抓狂,因为作为陌生的旁人,是无法看到对方内心的连锁忧虑反应,无法看到对方由于一个忧虑引发忧虑循环并不断强化和持续的内心煎熬。毕竟自己穿多大的鞋,只有自己知道。

有关慢性忧虑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忧虑可引发持续忧虑感,最终导致情绪失控。

同时,这项实验也表明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理智无法推倒忧虑的城墙。也就是说,我们一旦发生了情绪波动,即使平时知道“发脾气不好”等一些人生道理也派不上用场。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陪孩子写作业时,尽量不要发火,这么明显的道理,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人都明白。但是,当我们看到它一边写作业一边贪玩,就忍不住发火,将所有的道理都抛诸脑后。

再比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本事越大,越没有脾气。而实际上,多数本事大的人或者当老板的人,脾气都很大,这仿佛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规律一般。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总是在婚姻,事业,健康,朋友这几个层面“拆东墙补西墙”。

那么,本事大的涉及的层面远不止此,他们会在原本普通家庭的基础上多了很多附加题,市场营销,员工管理,财务计算,社交等诸多方面。

即便是一位脾气再好的人做了老板,大概率也会脾气暴躁。而“本事越大,脾气越小”仅仅是我们底层人士的一种道德幻想罢了,而它确实不符合大脑的运行规律。

据英国媒体11月10日报道,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比出生在平凡家庭的人患上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概率高一倍。

这项研究表明,事务的多寡与忧虑是直接关系,金钱更多的是导火索,或者说间接关系。

罗翔老师也曾大肆批判到:每一个人都被未来这个赝品压得喘不过气, 他们饱受未来的折磨, 对未来充满忧虑, “把信心建立在一些计划的成败上面, 而这些计划的结局可能是他们有生之年无法看到的。他们终其一生在追寻一些海市蜃楼, 在当下永远不诚实,永远不良善, 永远不快乐, 只把现在赋予自己的一切真实恩赐充作燃料, 堆积在为未来而设的祭坛上”。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知道,发脾气会导致矛盾更加恶化,但是,无论多么理性的道理和道德的倡导都无法阻止情绪的摇摇欲坠甚至崩塌,忧虑的城墙就是如此高不可攀而难以撼动。一切根源都只是我们想要的更多而已。

据实而言,人类是最容易受伤的动物,我们的身体可能会烫伤,烧伤,跌倒磕伤,咬蜇伤,利器划伤,挤压伤,闹肚子,感冒等等,根本就数不清。

同理,我们的情感也是一样,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受伤。

比如,病态性恐惧,忧虑来源来自于外部处境,吵架,车辆碰撞和堵塞,言语侮辱,批评(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想不出来。)

再比如,忧虑妄想症,主要是对可怕的灾难事件的幻想,诸如孩子未来的工作,自己的养老,当下对失业的担忧,以及对身体的担忧等等(还有很多我想不到的,估计各位读者也会存在其他的恐惧)。

再比如,惊恐性忧虑,主要是对死亡的潜在恐惧。有时候我和一些长辈或朋友聊天,有着太多的年轻人突然就去世了,听着一阵揪心。

实际上,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情感受伤也如同身体受伤一般,非常容易。而且情感受伤更为恐怖的地方就在于它会出现连锁反应,犹如上述几个事例一般。

所以,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人生苦难要比惊喜更多。我们来一趟人间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还要徒增那么多庸人自扰的忧虑呢?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既然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忧虑的情感,那么,它的初衷是有益于我们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而理直气壮的说“我不喜欢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确实在保护我们。然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忧虑导致正轨。如何理解呢?忧虑有益于生存和发展

试想一下,“火灾报警器”一旦失灵,那将意味着什么?我们可能丢失了大部分逃生的准备时间。

忧虑正是如此,他最为基础的功效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的确关乎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因为他可以在危险来临之际想出积极地应对措施,以便随时逃生。

但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也仅限于此。

但是,我们的索求无度似乎超负荷应用了它,导致我们的身体一度拒载,进而引发了各种心理疾病。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我们苛求更多的财富,更令人炫目的衣着,更耀眼的装饰,这些无疑已经超出了忧虑的功能范围。就好像我们的手是用来“抓取”以谋求生存,但是你不能把它当作“扳手”。同理,忧虑的应用也已经被我们“过度开发”。

然而,值得高兴的是,可能正是“受损于此”,我们也因此“得益于思”的良好效果,你会发现,你会在这种“愚蠢的成长”中蜕变出一个稳重的人生态度。

如何理解呢?

人类总体来说,是一种“推理极为粗糙”的动物,因为事态的变化往往是瞬息万变的,你可以推理出明天或者后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对于一个月之后的天气情况,却捉摸不透。

所以,我们对十年后梦想会感到失望,对十年后的恐惧感到庆幸,因为这一切都存在“自以为是”和“自我幻象”的不切实际的成分罢了。

比如,我畅想十年后功成名就,然而,十年过后,我离那个目标依然遥远。我恐惧十年后,没有工作,没有吃饭的钱,只能飘荡在人群中做散工谋生,然后,十年后,也不至于到那步境地。

就像心理学所说的那样:我们所担心的事情99%都没有发生,而且即使发生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其实,我们所梦想的事情99%也不会发生,至少没有那么美好。

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过分高估了最后的结果。可是,为此所产生的忧虑和失落却是货真价实的,难道不是吗?

从数据上来看,貌似是这样。但是,从过程逻辑来看,正是因为存在忧虑,那99%的恐怖事件才不会发生。

就好像一条宽大的公路,车少人少,才会越有某种侥幸心理而肆意驰骋,发生车祸的概率反而很大。

反之,在人流量涌动的地方,担惊受怕之余反而会不自觉的小心翼翼,不良结果的发生概率反而被降低了。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我们的忧虑引导我们萌生了防微杜渐人生态度,所以才会让我们的出错率更低。

适度忧虑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很认可这句话,或者说极度推崇。但是,前提是,我们不是因为贪婪而将忧虑泛滥成灾。

有人可能提出疑惑:你刚才说忧虑会导致情绪失控,现在又说忧虑有益于我们,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这个疑问就好像在问:我们是应该活着好一些,还是死了好一些?

我们为什么不在这条长长的忧虑光谱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尺度呢,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活法呢,非要在两个极端中做选择吗?我们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适度忧虑”。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某人稍微有点忧虑,这都很正常,而且有益成长。

如果说某个人因忧虑而恶化到抑郁,我建议立刻停止忧虑,因为抑郁之后可能萌生自杀倾向。

根据最新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4%。这意味着目前我国有约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所以建议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比如散步,看看愉快的电影,读书等等。通过这种方法将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先扔一边。总而言之,“保命”是最紧要的事情。而且通过这次“劫难”还有可能调整人生观和价值观,仿佛换了一种活法。

总之,适度忧虑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调研,他的患者告诉他 ,适度忧虑对他们有用,他们也将保持下去,忧心忡忡的想法并非一无是处。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德·迪纳说,虽然乐观的人比经常生气、愤怒的人更健康、更成功,但与完全不焦虑相比,适度焦虑可带来更多好处,

至今为止,适度忧虑的尺度仍然是个谜,只能凭自身感觉来衡量。就好像我们常说“吃饭一定要吃七分饱”,因为我们的胃有一个反应时间,当你感觉自己“吃饱”的时候,过一阵是“有点撑”的感觉。所以,“七分饱”才是最恰如其分的“吃饱”。“吃多少馒头”可以量化,但忧虑是一种感觉,无法量化,只能靠自己来感觉。

所以,“七分忧虑”才是最适合我们的有益情绪(当然,忧虑不能被量化,需要你自己找感觉)。另外,每个人的情绪承受能力(就好像每个人的胃消化能力也各不相同)也不同,所谓的“七分忧虑”也各有不同,也同样需要自己找感觉。而我所给出的定义就是:该忧虑依然要忧虑,偶尔一夜无眠也正常。

0 阅读:22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