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与成就一个孩子的关键点是什么

无知的求道者 2022-06-06 10:20:36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成功?

这是一个毫无标准可言的主观性问题,有些人认为将来的成就是身价一千万就意味着成功,有些人认为两千万就是成功,还有人可能会更多。

如果你是以这个标准作为指标的,那么,非常对不起,这篇文章可能不适合你。

这篇文章对成功的定义,没有根据具体的财富来定义成功的标准。

而这篇文章对成功的定义标准仅仅是:只要个体成就相较于上一次有所提升,就可以定义为成功。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

优秀

“高自尊”的人更容易成功

首先如开篇所言,什么才叫成功。其实从本质来说就是自我的蜕变升华。

就比如石墨和钻石,两者的构成仅仅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只是因为其内部碳元素的结构不同,所以在价值上才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用哲学的角度来说,石墨和钻石的本我是相同的,仅仅是碳元素。但是两者由于内部结构不同,所以又呈现出不同的自我,彰显不同的价值。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高自尊”的自我更容易成功。

它就犹如钻石内部结构中的一个分子连接点,对总体价值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

更加确切地说,达到你想要的成功,首先要做的是调节所有的分子连接点,达到“钻石”的结构。比如你的智力,勤劳度,认知度等等。而“高自尊”的分子连接点,仅仅是连接点之一而已。所以说,拥有“高自尊”是对达成成功的其中一个加分项。

钻石

这个比喻打完了,那么,想必大家应该能明白这个总体含义了。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既然是“自我”发生了蜕变升华。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自我”是不会凭空而毫无征兆地改变的,“自我”的改变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自我”的改变不单单由你在社会中的角色,社会对你的认同,以及社会比较所决定,也更加取决于你在社会中的生存经验所决定。

比如说,你刚刚升职为商务经理,这是你在社会中的角色。那么,你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商务经理这个职位你是否能胜任呢。

第二,你的工作表现是否得到了老板与下属的认同呢。

第三,如果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应该如何以我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得以优化,得到肯定的答案呢?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目前咱们先搁置一旁,不要去理。请你开始反思一个心态的问题,如果是一个低自尊的职场人员,一旦遇到挫折,会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三个问题,还是不敢面对,生怕丢人而退避三舍?

又或者说,即使低自尊的职场人员硬着头皮想到了这三个问题,又会不会勇敢的去解决还是暗自神伤?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其实异常重要。这就好像你有一辆高配置的法拉利,油箱里面没油,配置再高,这辆车也是白费,就这么简单。

低自尊

心理学家指出:用积极的信息(“你是重要人物!你与众不同!”)来提高自尊,会激发个体做出更大的成就。

与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感觉自己更有价值,更可能感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感觉会更加快乐。

用大白话说就是,这个事情,别人都做不了,非我莫属,也正是展现我实力的时候。

当然,这句话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乐观偏见”和“自我高估”,有一定的风险性。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旦预期达不到,失败和挫折同样会导致自尊降低。

当然,咱们并不否认确实有“自尊降低”这种情况的概率存在。

但是,依然不可否认的是,“高自尊”的人,失败之后,在一定概率上会重新审视自我,达到“越挫越勇”的“主动试错”。而相比“低自尊”的人来说,“高自尊”人群对挫折的“坚持性”更长久。因为在他们眼中,“挫折”本身更加意味着挑战,“解决问题”本身才是彰显自身价值的垫脚石。

而低自尊的人,有较强的神经质,一旦遇到挫折,便郁郁寡欢,夜夜失眠,或者呈现酒精依赖的程度。当然,并不是说“低自尊”的人一定不会成功,而是相较于“高自尊”人群来说,会是低概率事件。

所以,当你看抗日连续剧的时候,某些新兵会与首长因某一事件有理有据的对峙后,而领导最后却说:“这个小鬼,有个性,我喜欢”。而那些唯唯诺诺,支支吾吾的新兵,却很少受到关注。

因为在领导眼里,“高自尊”更具有培养价值,成功几率偏大。

“高自尊”人群每每征服一次挑战,便会呈现出更加自信,更加充满乐观和希望的态度。所以,当你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前,或者你的下属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挫折前,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或者下属能够“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这一心旷神怡的结果,你最应该做的指导行为之一就是时不时的告诉他:你到底有多棒。

高自尊

他人的评价如何影响“自我”

在上一个段落已经提到,社会认同对“个体自我”的形成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如果每个人对你的评价都是积极的,那么,你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很优秀,并将这种观点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去并付诸行动。公认的积极评价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作用。

反之,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一天到晚地怒斥他“叛逆”,那么,孩子是永远接受不了这种“言语侮辱”的。你所说的“叛逆”,仅仅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孩子可能并非真的达到“叛逆”标准,他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而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只是在反抗你的这种情绪,最后导致父子疏离,在现实中就真的成了“叛逆”。

所以,对孩子恶性的评价,有时候这种无意识的“诅咒”,有很大可能会变成现实,反之,对孩子善意的评价,期望的得以实现也会成为意料之中。其实,这两者都是带有一定的心理科学性的。

接下来咱们阅读两个心理实验,可能对观点会更加直观。这两个实验出自同一人手笔,就是美国权威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第一个实验是老鼠走迷宫实验,第二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因为是由罗森塔尔所设计,所以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成就

老鼠走迷宫实验

1996年,罗森塔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是否因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主观性扭曲了研究结果,将研究结果“污染”了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罗森塔尔专门设计了“老鼠走明宫”实验。

首先,罗森塔尔先找到两组大白鼠,并分为两组。然后,罗森塔尔找到两组大学生,并向他们撒谎说,一组大白鼠十分聪明,另一组十分愚笨。

其实,这两组大白鼠同属同一品种,没有任何的差别,各方面指标是一模一样的。罗森塔尔之所以向大学生撒谎,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对两组大白鼠产生“偏见”,也就是一开始说的“心理问题”。

那么,这两组大学生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呢?

迷宫

不出所料,那组“聪明”的大白鼠率先走出了迷宫,而那组“愚笨”的大白鼠真的很慢。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这真的是“诅咒”吗?

其实,并不是“诅咒”。罗森塔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那些“聪明”的大白鼠非常喜欢,并表示出和蔼友善的表情,但是对那些“愚笨”的大白鼠却非常粗暴。进而导致两组大白鼠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

“聪明”的大白鼠,在走迷宫的过程中,毫无心理负担。但是“愚笨”的大白鼠,在走迷宫的过程中,带有极大的恐惧感,走路过程中总是战战兢兢,没有过多的精力思考“出路”。

现在咱们开始反思,如果大白鼠象征着孩子,大学生象征着家长,那么,孩子的未来到底是掌握在孩子手里,还是家长手里呢?

答案的话,咱们就不探讨了,自己慢慢反思。接下来看第二个实验。

罗森塔尔自“老鼠走迷宫”实验后,开始想,这个实验结果对人类是不是也同样适用呢?

忧虑

老师期望实验

不久之后,罗森塔尔来到加州一所普通的中学。

首先,罗森塔尔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要求加州老师对学生做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并告诉老师:根据测验结果,有一些学生是“大器晚成”的。

为什么说是“妙计”呢,因为智力测试只是打了一个“幌子”,表面看来,是根据测试结果而挑选出“大器晚成”的学生,而实际上,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而实际上,根据测验结果,所有学生的智力并没有“显著差距”。

也就是说,如同“老鼠走迷宫”实验一样,罗森塔尔“欺骗”了大学生,这次“欺骗”了加州老师。

最后的实验结果是,不久之后,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学习成绩居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比之前,更加优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原来被“欺骗”的老师,真的误以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智力不如其他学生,所以,自此之后就开始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照顾和关怀,这种行为让学生“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很优秀,自信心倍增,并按照“聪明学生”的标准不断努力,最后学习成绩一路直上,并崭露头角。

成就

我国有一句老话,我觉得说得很好: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孩子的未来有一半攥在他自己的手中,另一半攥在自己的手里。身为家长,请掌握好你手中的那一半“虎符”,它更多的并不是“命令”的象征,而是未来的功名成败。

最后我再向各位读者道歉,因为我也像罗森塔尔一样欺骗了你们,将近三千多字的文章阐述一个人人熟知的道理,仅仅只是一个铺垫而已,并非此篇文章的真谛。

而我真正想说的是:观点很容易懂,道理也很容易讲,实施起来却很难,而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家长是否能控制好对孩子的情绪。孩子是无知的,所以出现了错误,很难纠正,同时,正因为无知,也容易用“善意的谎言”作为正面评价来引导。通篇的观点精髓虽已知晓,但是必须以两个字为核心进行观点的通体运转,那就是:耐心。

0 阅读:45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