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绪对抗的根源:认知狭隘导致不会好好说话

无知的求道者 2022-11-01 17:44:58

当妻子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自己的期望或者要求时,对方可能会不客气地展现出拒绝的姿态,这表明男方为彼此的关系设立了界线。

但是,男方通常也会做出一些“无理”或者“无礼”的要求,对方同样也会设立拒绝的界线。

可想而知,拒绝的一方通常要为此承担后果,那就是“怒气的乌云”开始在对方的头上盘旋。在家庭琐事中,这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言外的大秘密了。

“被他人拒绝”无疑显得多么的难堪,这更容易引起了自身的难堪。无论是在婚姻生活还是社交环境中,“互相拒绝”往往导致双方变得暴躁,甚至于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如果婚姻生活日日如此,那么,在长久的相处中,婚姻本身将使二人感到莫名的恐慌。

我们可能开始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眼前这个面容挣扎的人,竟然是那个自己曾经所认识的温柔且有爱心的人。

如果要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明白两个逻辑。第一,我们的情绪为什么如此简单地被触发?第二,双方的情绪为什么会恶化得如此简单,直至感情破裂。第三,情绪被激发的引线通常是什么?

01情绪触发为什么如此简单

当我们偶然间遇到很大威胁(比如当一只狗从树丛中窜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做出两种反应。

第一,不假思索地跑掉。

第二,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思考,因为如果我们不加思考的时候,有可能当我们躲开狗的威胁时,下一秒就有可能撞上他人,甚至于一辆小汽车。

这两种行为分别反应了作为人类的两种行为驱动:情感和思想。

我们通常都会说到人类的本能,比如恐惧,自私,或者高兴。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情感的发生,都是一种本能。那么,什么叫做本能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类是物理性动物,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受粒子控制,本能就是我们遇到某种情境而由身体分泌的一种激素,这激素就是粒子。无论我们的情感还是思想都是粒子的产物,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我们的情绪和理智。

我们需要明白两点:

第一,在我们的大脑中,掌控情感的是大脑中的杏仁核,而掌控思想和思维的是前额叶皮层。

第二,人类体内的能量是有限的,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都在竞争体内的有限能量(所以你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这都是在补充能量。如果你绝食或者不眠不休,那么你可能连发脾气或者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

第三,基于第二条的规则你就可以明白,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体内的能量会大量补给杏仁核,以便你能更好地“发脾气”,而前额叶皮层(理智)则不会有太好的“发挥”。反之,当你认真思考的时候,体内的能量会大量供给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由于“补给不足”而没有办法发脾气。

总而言之,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是相互抑制的,或者说情绪与理智是相互克制的(相克的另一面是相生)。

但是,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杏仁核会经常获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人类更多的是情绪性动物,而非理智性动物。换言之,我们的情绪本能远远大于理智本能,这也注定我们在处理外部情境时,往往是情绪在前,理智在后。比如当你看到自己心仪的女子是,你会先兴奋,然后再思考“追求方案”,当你被拒绝是,也会先沮丧,然后调整“追求方案”。

为什么人类的本能是情绪在前,思考在后呢?

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远古祖先的生存环境,几乎时刻处于生命威胁的生存环境中,比如,他们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猛兽袭击,同样还要提防同类部落的事物掠夺。而这种为了维持生存而时刻保持警惕的恐惧心理也是极其必要的。

这种恐惧内置于基因并随着时间的延绵传承到现在。比如,我们知道卧室中的蜘蛛对我们并没有生命危险,它与苍蝇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依然会害怕他,就是因为在远古时期,蜘蛛确实是致命的,这种情感的更新极其惰化,即使经历了几万年,也无法完全消除。

远古时期,他们没有更加有利的武器对抗周遭的危险,所以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发明的任何一件武器都可以与野兽抗衡,甚至于碾压它们,相比于古代,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安全。

但是,我们源自进化遗传的原始恐惧感却永远不能从基因中剔除。当我们紧张时,自然会感到恐惧;当我们忧虑时,依然会感到恐惧,当我们沮丧,抱怨,郁闷甚至于百无聊赖时,同样会感到恐惧。总之,一切的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引起恐惧情感。

总而言之,我们的情绪是极易被触发的,且久久不能平静。

婚姻中的恐慌

有一个事实我们都无可否认,大部分的负面情绪来自于婚姻家庭中的配偶,而相互指责性的语言暴力往往是引起本能反击的根源,它的威慑力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件核武器所引起的恐慌。那么,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为什么其中一方会以情绪为武器攻击另一方呢?这源于我们对外界情境的认知思维方式。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解释:人是情境中的个体,我们目前所遭遇的任何不幸,都会不自觉地将责任归罪于情境本身。然而对于我们自身的行为所犯的错误,却嗤之以鼻。这种心理逻辑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说,如果你不能结婚,根源在于对方没有房,没有车,所以原因永远在外部。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即便没有这些物质性的配件,依然可以注册结婚。那么,“不结婚”的理由到底是应该归咎于外部客观还是自身的主观想法呢?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除了自己,外界的所有人和事都属于外部情境。在婚姻中,你的配偶自然属于个体之外的情景因素,如果你的期望或者愿望没有达成,作为外部情境的配偶多数会成为那个导致你失败的“因子”而多加指责。

当然,这可能并不涉及到太多的道德问题,而是我们人类的思考模式本身就是这样的。如果执意将这个问题归于道德范畴的话,那么,允许自己“忘记扔垃圾”,但不允许配偶“忘记扔垃圾”,被多数人称作“道德上的刻薄”。

有心理学家曾经坦言:那些将妻子的批评归因为“刻薄”的丈夫有极大的概率成为家庭暴力的实施者。

不可否认,指责性的语言攻击可以另配偶在短时间内瞬间愤怒,而出于“原始恐惧情感”的绝地反击会一时间忽略掉法律的约束而实施暴力。他们会更加遵从“远古祖先”几万年的本能反应,而忽略掉当下更为理智的法律意识。

这种以语言攻击的方式,使得配偶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排斥,当排斥力达到某一程度,下一秒可能就是斗争,并以暴力的行为解决问题,可想而知,轻视排斥语言的后果是异常严重的。

心理学家利里和科瓦尔斯基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报告:在1995年到2001年发生的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3起的攻击者都有过被别人排斥、欺负或失恋的经历。

此前看过一次视频,讲述者这样说:他们采访了湖南少管所的儿童,当问到他们最恨谁。经过统计,70%的儿童最恨妈妈,22%最恨爸爸,8%恨周围的人。当问到具体原因: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子嘴”。

最后讲述者做了最后的总结:“刀子嘴”是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亲子感情破的主要因素,达到88.7%。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任何的关系都不可能坚如磐石,都会在暴力语言的相互冲击中被击垮,久而久之,任何坚固的感情都会被消磨殆尽。水滴水穿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石头,也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即便是血亲关系,也概莫能外。

所以,我们需要得到更深一层的认知领悟:我们的期望失败和行为失败,不仅仅只是客观情境的错误,还取决于我们对其如何进行主观建构。婚姻中更是如此,彼此都把最刻毒的言辞投掷给了对方,并为对方贴上“品性不好”的标签,久而久之,便营造了一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家庭氛围,双双变成神经质的夫妻。也就是说,其中一方如果听到稍微“带点刺儿”的言语,另一方也会瞬间暴躁起来。

越温暖越善意

在Forgast的一项研究中显示,晴天的股市相比于阴冷天气更加平稳 向上。另外,最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是,天气变化与自杀率,抑郁和暴躁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科学家解释为环境中电的状态影响了我们的大脑。

相反,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当你捧着一杯热咖啡与陌生人交谈时,他对你的印象会更好。如果你感到被他人排斥,或者心情落寞时,你会感受身边的气温会很低,当心情平复后,温度也会跟着恢复。当然,我们都知道,温度并没有变,真正变化的是你的感受。

从研究统计中,虽然我们不明白这其中的科学逻辑,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事实表象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温暖永远是善意的,而且越温暖越善意。

那么,令我们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沟通语言由冷冰冰的指责变更为暖洋洋的请求和拜托,不是更好吗?

我们应该明白,两个“自由身”喜结连理之时,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就是牺牲以往的习惯成全彼此,然而这种牺牲不是“应该”,而是“自愿”。既然是自愿,就意味着“请求”,而不是“命令”。

为什么说男人是家庭的风水?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男人是家庭的主要支柱,就是家庭的山和水,是主要的庇护所。如果家庭的男主人始终出于一种暴躁情绪中,那么无异于山水变为地震灾害,不会再有气力提供任何自然补给。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本人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正因如此,他从来没有过稳定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依靠威廉·詹姆斯等朋友的捐助而过活。

很多人都将夫妻之间的不和归咎于价值观不和,但是价值观完全吻合的两个人真正存在吗?当然不存在,他就犹如指纹一般,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即使如此,依然存在恩爱的夫妻。

真正导致夫妻不和的是强迫和控制,也就是说我的价值观必须凌驾在你的价值观之上,你的价值观必须以我的价值观为主进行调整。没有谁“应该”为谁做出牺牲,而是我是否“愿意”为你做出改变,这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的婚姻观以前者代替了后者,无异于夫妻间的相处方式以“控制”取代了“良好沟通”。

沟通就是这样的道理,当我们劝诫他人时,这样的道理总是言之凿凿,但是,当自己变成当事人时,情绪占领了上风,我们忘记了道理,失去了理智,印证了“医者不能自医”的情绪阻碍。

如果你不能把控自己的情绪,最好找一个“明白人”从中调停。什么叫做明白人呢?

第一,他会将彼此带有指责型的暴力语言做一下语言处理,将情绪部分剔除掉,转换为陈述句传输给对方。比如说,女方指责男人,我一天到晚累死了,他永远都不知道关心我,真不像个男人。“明白人”会将语言做一个陈述处理,将之转化为:你的爱人希望在她劳累了一天之后得到你的关心,这样的话,她自然明白,她嫁给了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

第二,“明白人”会试图将双方的角色互换体验对方的感受,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那种情境下的“迫不得已”和“无可奈何”,真正让双方做到共情。俗话说没有相同的经历,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共情。

第三,“明白人”永远本着将“对立关系”转变为“同盟关系”。

在任何关系中,提出无理要求的一方可能是自私的,但是拒绝的一方也有可能是缺乏情商的,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失序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以一种自重且礼貌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沟通。

2 阅读:287
评论列表
  • 2023-01-06 05:22

    [点赞][点赞]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