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阻碍幸福的媒介

无知的求道者 2022-06-06 10:19:34

面对现在社会的高强压力,我们普遍感觉到日益加重的生活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有人说,对于本职工作的能力欠缺,是造成幸福的主要原因。

也有人说,个人欲望和需求大于自己的实际收入极度不平衡,产生了压强差 。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群体的观念很容易就影响到每个人,而观念逻辑一旦将消费等同于幸福视为真理,而大多数人会没有反思地把这些观念不断传承,给人一种幸福的错觉。

幸福是什么?

在某一篇文章中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

抑郁

欲望无度是幸福的绝缘媒介

人类在动物界中,是唯一以意识搭建文明框架的灵长类动物。

也就是说,所有动物面对生存,都存在一个不约而同的本质根源就是争夺资源。

而人类却是唯一以习俗、道德,宗教、政权、法律、纪律、社会舆论、以及群体意识的控制方式对人类的行为加以制约和限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秩序和个体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动物同样存在争夺资源的谋生方式,但是人类却不主张通过厮杀的极端方式,这是可喜可贺的。而文明设立的主旨更多的是幸福指向。

反之,如果没有文明框架的制约,诸如强欺弱,智欺愚,富欺穷的事件会大频率发生,而且我们也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极端欲望驱使下的极端行为没有丝毫标准来评判。而且这种生态链的生存方式,也不可能找到幸福。

总而言之,人类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无序的,在没有文明制约的情况下,有极大可能会泛滥成灾。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将洪水引入有序,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学家指出,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的基础上的。社会成员不论乐意与否,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与技能,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复杂的分工制度。个人社会化是必然的;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赏罚有既定的反应;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使每个人都完全认同社会秩序,根本不想触犯任何规则。——《心流》

既然文明的搭建是希图找到幸福的终点,同样文明的发展也使得物质化越来越丰富,那么,为什么我们依然感觉不到幸福呢?

在整个文明体系中,你会发现,习俗、道德、宗教是与幸福最接近的,他可以缓解欲望无度,与人为善。

但是,令人感到沮丧的是,虽然文明阻挡了不择手段的极端行为,但是仍然无法阻挡欲望的一飞冲天,将道德和宗教远远抛在身后。

也就是说,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解决行为的无序,但是解决不了欲望的纷飞。

而欲望无度正是打破道德与宗教的罪魁祸首,也是亲手打死了自己与幸福的“媒婆”。

欲望

人生的断壁残垣

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我们明明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为什么艾默生却从未真正的生活过呢?因为我们从未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思想,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

父母会教导我们各种符合人际的言行举止,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未来发展。老师向学生保证,要好好学习,这样有利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公司领导告诉我们,要努力工作,这样才有利于未来的晋升。即使从来受过良好教育的贫苦山区孩子也知道,仅仅好好劳动,明天才有饭吃。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人质疑过这种教育方式。

第一,这种教育方式是对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

第二,这种教育方式是错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

很矛盾对吧。但是,这也是关键所在,也是造成人生扭曲的转折点。

问题就在“之一”这两个字上面。就是因为是“之一”,所以我们要遵从,但是,也因为是“之一”,我们却当作了全部,进而忽略了其他的“之一”。

名利

我们只以“未来”才重要,所以才会不珍惜当下,我们认为“有利”才去做,“无利”便不会做,所以,有益、有利变成了“人生有意义”的唯一代名词。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严重的“偏科”。对某一欲望的无度,导致了其他欲望的残缺。

在“心灵茶吧”传销案件中的被害人中,据警方介绍,被害人当中大多是有钱人,但是心理问题却发生在利益之外的科目,比如婚姻,健康,子女教育。

当然,这并不排除一种情况,就是犯罪团伙在筛选信徒过程中,将穷人排除出去,但是依然无法改变的是:即使是富裕的家庭并不会经营婚姻,不会教育子女,忽视自身健康这一“严重偏科”的事实,而更加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是被他们忽略掉的其他的人生主题“之一”,导致了人生的断壁残垣。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心流》

当然,彻底社会化说得有点宽泛,更确切地说,是彻底功利化的人。也就是说,虽然文明局限了同类的行为举止,但是,却没有局限人类的欲望无度,更为严重的是,文明所规范的行为几乎都在为功利欲望服务,在婚姻,健康,子女教育方面却是微不足道的。

众所周知,好的婚姻关系以及子女教育问题,都无法通过金钱交易而换取。金钱只能用来辅佐,却无法成为经营主力。就好像我们的五指,可以相互辅佐,但却不能强行替换。

这个时代的幸福观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并予以重视,因为这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后代是否幸福的文化传承问题。

家庭美满

人生过滤器

蓬勃发展的心理学一直被应用于研究我们过往对当下埋下什么样的祸根,如何调整才能使得自己的事业更加稳固,这也完全是将心理学应用于功利指向。

但是,从来就没有人利用心理学进行逆向反思。即自身的不幸,也许并不是我们的行为出现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欲望和看法出现了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之前我有一位领导,任职部门总经理,而且还是女性。可以说是我们公司的拼命三郎。有一次聊天,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拼?

她说她也不知道自己这是在拼,而是喜欢这份工作,将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从心灵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享受。跟你说个事,你可能都不信,我从来都没有看过我的工资卡,因为我知道,我肯定比你们高,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知道,我的工资足够我生存,这就可以了。

另外,从事业的角度来说,在你们看来,我8个小时之外的工作时间,被你们看作傻,拼,在老板的眼中,看到的是我的积极性。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都不知道超时了。其实,我晋升这个总经理,一直都是稀里糊涂的。

当时我就开始反思,同样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的大脑意识中居然是不同世界。这可能就是埃皮克提图说的对事物的看法,即相同的事情,经过看法的过滤,会是不同的结果。

我一直以为痛苦和快乐属于直观感受,身体的自然反应,原来在情绪的上一道环节,还有意识地过滤加工。也就是说,情绪属于可意识的管辖范围内,而且只在意识中存在。

如果我们只苟活在功利驱动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就非常容易被外界控制,也就代表我们没有决定体验生命内涵的自由。因为体验就是现实,所以我们可以借由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如此一来,也就摆脱了外界的威胁利诱。

但是,前提是,我们要优化“看法过滤器”,将整个人生过滤出无穷无尽的快乐。

意识世界

就好像你心中总是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是好人”的看法,那么,你无论跟谁相处,都会保留七分。我们对功利的态度也是一样,功利的最大目的是消除歧视恐惧,你看到比你差的人,你会让他不自在,你看到比你强的人,他会让你不自在。只要存在功利攀比的看法,自然少了一份洒脱。

真正有内涵、有气质的人,即使名利兼收,但也不为名而骄、不为利而奢、不为荣而喜。懂得自制的人,时刻提醒自己克制名利所带来的内心骚动,始终保持本色,体验生命的过往,而绝不会被世俗的偏见奴役一生。

如果我们学会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体验中找到快乐与意义,社会制约的重担就会从肩上自动滑落。当奖赏不再受外在力量管制时,权力就回到了个人手中。再也不必为追赶不到的目标而孜孜以求,或是在每个无聊的一天告终时,盼望明天会更好;再也不必为遥不可及的奖励受尽折磨,而可以真正开始充实人生。——《心流》

0 阅读:13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