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在此2023年全年,cpi增长0.2%,为2010年以来最低。其中四季度持续为负。ppi全年同比下降3%,已连续15个月为负。所有人都在担心通缩。而国外大多数正在经历的却是高通胀,割裂已然形成。
通缩的定义是:价格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持续走低,伴随经济衰退。2023年CPI一直走低,GDP5.2%不及预期。所以说现在是通缩状态,我认为是成立的,虽然很多正式的地方不认可。
不过我不认可通缩会一直持续的观点,因为只要愿意,改变通缩很容易,只是改变后马上可能变为更让人担心的通胀,除非供给改革跟得上,这个以后说。先说现在的通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通缩?总结起来,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三年疫情对经济整体形成了伤害,且恢复的速度不如预期;
二是基建投资已经饱和,投不出去多少了;
三是房地产持续低迷,除了收入降低买不起房,房地产持续暴雷老百姓也不敢买房,开发商也不敢拿地开发。
四是中产阶级收入持续降低,要么是失业了,要么是还得继续还房贷,要么是股市赔钱了,买房赔钱了等等。小企业家这几年也都赔的稀里哗啦。大家都没钱了,除了餐饮、旅游消费还可以外,其他都在降级,真的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好像是前几年官媒经常喊的口号吧,实现了)。
所以,需求降低,供需平衡下,价格走低就是很正常的了。
也许你可能说,这不挺好的么,东西更便宜了,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了。这就是通缩的短期幻觉,一开始人们是高兴的。日本当时也是这样,直到房价和土地的持续下跌,最后影响到所有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人们才知道通缩是有伤害性的。
也不是所有通缩都是伤害性的,在2000年-2009年这段时间里,也很多人认为当时处于通缩当中,因为物价很稳定,东西越来越便宜,那时候你去逛小商品市场,会发现好多好多商品,物美价廉。那时候通缩是有点生产过剩的意思,是生产力越来越高,供给极大丰富导致价格略有下降。回头看那时候通缩是没有太大伤害性的。
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次不是生产供给极大丰富,是需求全面出了问题,是人们不敢花钱,总需求出现收缩,不仅是普通个别商品消费受影响,包括高端消费、购房和投资等等都受到了影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是会有伤害的。
为什么通缩会对经济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随着价格持续下滑,实际利率会被动抬升,企业不赚钱,逐步减少资本支出,如减少新项目和裁员等。消费者预期价格可能进一步下降,从而推出现在的消费到未来,社会整体投资和消费持续回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进而形成通缩负循环。
通俗的讲,公司不赚钱,老板不赚钱,员工就会慢慢没钱。老百姓没钱,就会不花钱,企业就更不赚钱,倒闭关门的越来越多,失业没有收入的人就越来越多,然后不断循环,经济活动不断收缩,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会慢慢变穷。类似30年代的大萧条,一旦形成负循环转起来,想脱离开非常难。所以,长期的通缩是不好的,伤害性是很大的。
怎么办呢?历史看,最管用的方式就是出台强有力的扩张政策或改革,强力改变人们对价格下跌的预期,打破通缩的这种自循环。
如2008年的四万亿就是,一下子改变了预期,人们一下子就预期价格会涨而不是降,所以消费和投资都启动起来。但是那4万亿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和救了一批不该救的产业,从而导致产业转型滞后,也出来很多问题。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通缩已经这么久,还没有强有力直接改变预期政策出台的原因,不想重蹈那4万亿的覆辙。意识变得更为原始朴素,大概是这么想吧:短期刺激不如长期根本性改革来解决问题更好,短期给药不如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更为长久计。勒紧裤腰带过上几年苦日子,前途就一片光明了。大家都还记得前两年反复提起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等说法吧。吃过的苦决不能再吃了,没吃过的苦还不知道,所以没预防。最后稀里糊涂都得吃。
也没毛病。如果只顾一时痛快,又造成供给过剩或房价飙升等恶果,那还真不如现在这样。现在的问题是,大家怕就此一蹶不振了,通缩就这么螺旋下去,就像一个病人久拖不治,各种并发症出来想治也治不了了。所以,各种文章各种专家发言潜台词都是反应太慢,剂量太小等等。
形势久矣,压力之下也出来很多扩张需求的政策,只是还没有那样一个一下子能改变预期的政策出来。
理论上,对应通缩应同时启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者配合起来,其中财政政策被认为更重要。因为仅仅是货币政策,有时候解决不了信心的问题。比如有的历史案例中,利率即便降到“0”,大家还是不去投资和消费,因为对赚钱没有希望,0利率也是不肯借钱的,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流动性陷阱”。所以这时候,老百姓不动,政府投资就应该动起来,财政去投资,去花钱,让经济活动起来,慢慢带动整个体系活络起来。
现在出来的政策主要有这些:
货币政策方面。2023年6月和8月先后两次调降MLF和LPR利率,之后利率一直没动。12月底各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市场预期24年1月会降息,但今天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1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品种报3.45%,5年期以上品种报4.20%,均与前一期持平。降息预期落空。这里的利率是银行和银行之间,银行和企业之间要高于这个水平。
财政政策方面。23年10月底,批准增发1万亿国债,目前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到具体项目上,已下达资金预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重启,23年新增5000亿元额度。这是一种中国特色贷款,路径是: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放低成本“三大工程“建设项目贷款,发完贷款向中央银行申请资金支持。
去看所有专家的观点也是认为这些都不够。更为关键的是,时间越拖越久了。
利率方面。以我为例,如果能给我3个点的利率,如果在有持续工资收入的情况下,我是愿意借钱消费的,买房也可能考虑,4个点以上我不考虑。企业同理,到一个水平,又有相当靠谱的项目,是可以借钱投资的。5个点不行,太高了。
财政方面,大家觉得太保守了。市场机构和专家希望中央能加大杠杆,帮助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温和去杠杆,大家希望赤字率能高一些,3%是不够的,现在整体的态度都还很保守。市场信心受挫跟这些预期落空有直接的关系。
我的观点
按照现在各种综合起来的信息,这种通缩的状况估计还要持续。直到有两种情况出现:
一是忍不住放大招了,一下预期被改变了,那么通缩会戛然而止,那时你应该立刻转变为担忧通胀,并应迅速调整自己的投资安排。
为什么要转变担忧通胀?极强的突然改变预期的方式经常是突然大水漫灌,短期货币大量增发。实际供给没有变,货币突然多出来这么多,物价会上涨,所以人们一下子就会担心钱不值钱了,会赶紧消费。2008年4万亿出来以后,房价一下子就窜了,1万均价的房子很快涨到2万、3万,造成了严重资产价格泡沫(可以直接理解成高通胀)。所以这样也很麻烦。在很多历史阶段,当局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迫于压力这样做,相对比通缩的痛苦,通胀的痛苦更加隐蔽,更利于社会稳定和责任开脱,所以大多数当局者都会这样做。难的是通过改革,或新技术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实现温和通胀,这是最健康的。通缩和高通胀都是有伤害的。
另一种是要素市场等供给侧改革产生实质效果,经济结构出现实质转型,比如人工智能应用得到极大应用,吸纳了很多就业;房地产稳住,没有继续下滑;中美关系突然有根本改善等等。不用全变好,有那么一两样变好,让人们恢复信心就可以,通缩也能走出来。
很显然,第二种肯定是好的,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觉得起码得一年两年。如果迟迟不能改善,我觉得怕要像二战那样,等待更大矛盾、冲突、甚至zhan*zheng了,打破一切重新来过。放大招供给侧效率跟不上也一样,来回反反复复,未来矛盾只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
我有点悲观,因为历史就是什么反反复复演化的,偶然中隐藏着必然的趋势。放眼世界,现在就在发生多种局部冲突,都是发酵演化出来的。还有很多国家激进派不断冒出来,并且上台掌权。美国不管是走路都不稳的老头,还是怪离的懂王上台,都是极不正常的事情。不正常的事在一定历史阶段都变成了正常,那就是原本的正常根本就走不下去了。技术革命也好,大国竞争规律也好,国内**周期也好,都到了一定的周期阶段,有那么点不破不立的样子。
这样的历史阶段,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以不变应万变。最怕的是ZUO。
我们这么办呢?按悲观的预期,石油黄金是最好的投资品,现在石油价格在回调,如果能回调到一个合适的价格,我觉得可以配置一些。分散配置是当前最好的基本方案,但是还是要讲安全边际,不能人家已经涨一大波再去追,肯定是不行的。就像现在的煤炭,我还是那个观点,不能再去了。日韩ETF等等也不行。除非他们有一个较好的回调点,若有,海外ETF都可以考虑,长远考虑不建议对方阵营的标的,因为万一哪天世界冲突放大波及到我们,那些肯定要冻结的。越南我认为可以,越南基金可以考虑,现在也是价格不行,要有机会。没有想到23年下来,A股走成这样,好多事会超出预期那么多,这些配置应该在疫情大家都下跌那时候做的。现在说都是后视镜了。
原文1月份在腾讯号上已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