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很多GP愁的不是返投,是落地

木基研究 2024-05-18 21:18:44
这年头,投资机构“全员招商”已不是新鲜事,不过,对GP而言,想完成“招商KPI”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01 带项目来,却落不下 “资本招商做基金,资本招商用机构”,这是目前各大城市积极采取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有效手段。 “不会募资、不会招商的投资人不是一个好的投资人。”北京某VC机构合伙人笑谈,他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而今“投资人”的定义早已不复以往,一个好的投资人也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投资,也要有募资、招商技能。 因为,当前一级市场的最大机会就蕴藏在“招商”中——引导基金是人民币基金最大的LP群体,想拿到引导基金的钱,就必须了解招商、精通招商。 “但是,想实现返投,并非单纯的仅仅只从返投这个行为理解就够了,觉得我只要能带项目来就可以了。从我们的实践来看,难点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返投认定,你觉得完成了返投但不一定会被成功认定;另外一方面就是带项目来,却落不下。”上述VC机构合伙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另一位深圳地区VC机构的执行董事也向母基金研究中心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返投是为了服务招商需求,如果GP不跟招商部门沟通好,很有可能做无用功,返投难以落地。” 所谓“落不下”,有可能是企业不好,有可能是并不符合当地招商的精准需求,也有可能是地区的承载能力不够。因此,弄清具体的招商需求做好沟通,成了最关键的事。 这类情况也是引导基金“招商前置化”、“返投前置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引导基金发现,以往的实践是在协议中约定返投比例,但在基金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这样不能保障GP返投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最新的引导基金政策中,加重了引导基金在确保返投方面的责任。具体而言,如果GP需要申请引导基金的出资,现在首先需要对接当地的招商部门而非引导基金。只有当招商部门认为机构的储备项目符合区里招商引资的条件,才会通知引导基金对拟设立的基金进行立项并推动相关工作。 “当前我们在子基金的管理工作中更强调GP与政府招商部门之间的互动。这是相比过去而言出现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某地方引导基金管理人表示。 02 GP并不能完全等同于“FA” 在资本招商的大潮中,GP也在“转型升级”。 “现在不带着几个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储备项目当‘敲门砖’,基本上很难和一些引导基金接触,行业内卷也比较严重,出来招商跑企业遇到的都是投资机构的同行。”上海某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对GP来说,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是简单的“FA”——GP之所以能成为管理人,除了对优质项目精准的把握,投前、投中、投后各方面都具有专业的能力,在产业资源协同、自身生态圈建设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就大大考验了GP的产业资源和产业服务能力。提前调研当地产业禀赋、储备优质项目,也成了申请引导基金出资的“敲门砖”。引导基金更偏好拥有产业资源和产业服务能力,以及在某一垂直领域深耕、具有差异化和突出能力的GP,同时他们会重点关注GP是否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与项目发掘、把控、招商引资的能力和GP能否与LP形成良性的业务协同作用。 除了业绩之外,国资LP还看中GP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和持续输出能力的生态赋能体系的能力,即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为LP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 GP需要更多的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规划,思考招商引资的策略,这也为GP带来更多的转型要求和压力,促使其不断修炼内功、积累资源、优化服务。
0 阅读:1

木基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