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不但降薪了,还降职

木基研究 2024-05-15 19:32:36
曾经“多金”的行业,开始“勒紧裤腰带”了。 金融行业步入寒冬,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过去一段时间都在普遍遭遇降薪和裁员。在这场“裁员降薪”潮中,VC/PE从业者亦深受影响。 北京基金业协会近日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降薪趋势延续,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20%-40%。 相比2022 年行业薪酬下降只是部分机构年终奖发放未达预期,2023年股权投资行业基础薪酬也有所松动,降薪成为机构的“共识”。总体看一线投资机构的基础薪资依然维持不变,但是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其也无法避免2023年投资节奏和出手频率的下降,一线投资机构不同行业组的年终奖下降可达10%-50%。 国央企背景的投资机构降薪程度,视政策监管要求而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是国资背景机构薪酬体系中薪酬递延的机制已经全面实施。市场化机构则会用整体部门裁撤、降薪、降低员工福利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行业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幅度最高可达40%。 “这个数据毫不夸张,据我所知的不少家投资机构的年薪确实是‘腰斩’。很多投资人朋友在交流中也都说起所在机构已经裁员或计划裁员。过去几年VC/PE的步子太快了,急速扩张后,在当前暂缓出手投资的现状下,人员优化、成本优化自然成了必要的事情。”某北京地区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母基金研究中心了解到,某头部机构不仅裁员、降薪,还降职。根据最新的绩效评级制度,部分高层将在其职称范围内小幅降职,例如从董事总经理降为执行董事。 当前,VC/PE行业已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通道,对GP来说,用“募投管退都难”来形容毫不夸张。 许多“僵尸基金”出现,没有募到新基金,也没有退出回报,更没钱做新投资。腰部及以下投资机构已经很难体面的“活着”了。募不到钱,就只能“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裁员、降薪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 近两年,股权投资行业的募资难进一步深化,募资市场目前仍然缺少真正的“长钱”。同时,募资难传导至投资端,投资机构大多是“只看不投”,手里还有余粮的都珍惜子弹、谨慎观望,手里没粮的只能“假装投资”。 并且,今年,退出问题成为VC/PE 焦点核心问题。一级市场苦退出难久矣,而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踩着2015-2016年的“双创”浪潮募集设立的基金正进入到退出的关键阶段。GP现阶段正面临着,大批存量已投项目等待退出,DPI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多位投资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现在市场上很多老股转让的标的都是昔日的明星项目、独角兽,但估值普遍回调与打折,并且成交并不火热,能够出手“接盘”老股的机构还是少数,大环境下多数机构选择谨慎和观望。 GP退出难,亦面临着国资LP的追责压力。因为LP同样有退出需求——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在2015、2016年达到高峰,投资高峰出现在2017年至2019年。目前,国内最早设立的这批引导基金已经陆续进入退出期,退出压力成了困扰许多引导基金的难题。而对于引导基金来说,母基金通过子基金退出,实质是子基金的退出问题,压力自然给到了GP。 有GP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此前,引导基金每年对GP的业绩考核多为IRR,而现在考核要求基本上是既要IRR、又要DPI,随着基金进入退出期,LP方面基本上每周都会来问退出进度,并且对业绩不好的GP会倒查以往大大小小的流程合规问题。 面对LP的追责,GP 境遇不一:有GP的股东已经上演“真还传”,被采取“限高”、“失信”措施;有GP依旧在到期倒计时之前千方百计找各种回流现金的渠道;也有“躺平型”的GP,“放弃挣扎,躺平任诉”。 作为投资机构中的从业者,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机构募不到钱,也拿不到退出回报,自然会“裁员降薪”。在这种情况下,身在其中的投资人也有了不同的选择——有人离开,有人坚守,还有人顺势改变。 首先,一部分投资人选择去国资投资机构,并降低薪资预期。“我是主动选择去国资平台的,薪资确实比市场化机构低很多。但国资的优势在于,机构实力雄厚,募资压力小,资金充沛,起码能真的有机会出手做投资了。”某PE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此外,有不少投资人都主动转岗去做投后了——“这两年我们在投资方面非常闲,与其出不了手干看着,不如去做点实在的,积累积累投后和退出方面的经验。投资机构本身这两年也都重视起来投后了,周围很多一级投资人朋友现在也都专注做投后了。”上海某早期基金投资人表示。 潮起潮落,周期带来的“降薪潮”已成事实。“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是投资机构需要在周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对于投资人而言也一样,不管是坚守蛰伏等待出手机会,亦或是顺势转向其他业务方向,躺平不是出路,多修内功才是最关键的。
0 阅读:17

木基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