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江畔村印象之无樟不成村

行走的五花石 2024-01-10 16:35:46

2024年1月8日,我们一行6人去广州,过泰和县暂歇,在友人的提议和带领下,我们从县城驱车半小时,来到江畔村参观,除了千年的古建遗迹外,留给我们最有印象的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漫山遍野的古樟林...

江西史称:“樟木之乡”,保留有大面积的古樟群及全国少见的古樟树。

据历史记载,江西古时地属豫章郡,唐人张守义说:“章,今之樟也”。

樟木是木材王国中的珍品,为“樟”、“梓”、“楠”、“椆”四大名木之首。

江畔古村是一个千年历史的庐陵文化古村。

庐陵村落自然环境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樟树多。几乎凡是有一两百年建村史的村庄,都有几棵很大的樟树护卫在村旁或耸立在村中,至于千年古村或建村三五百年的地方,绝大多数有一两棵巨大的樟树成为村庄的地标和象征。

在江西其他区域的古村,也常见樟树,但在庐陵吉安更多更集中。

江西古称“豫章”,因盛产香樟树而得名,庐陵是江西樟树的主产地,人称“樟树之乡”。

大古樟树一般看作村庄的风水树,大多位于村口、要道和风口上,起到屏风镇村的作用。从一个村庄的古樟,可以看出这个村庄的历史底蕴和村貌。

吉安境内的赣江及其支流河畔,一片片的古樟依然挺立,尤以赣江中上游的泰和县为盛,江畔古村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泰和县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的江畔村上,赣江边环村山坡有一大片古樟树,全是高高矮矮的樟树,似无尽头,编成了一道壮观的绿色屏障,稍远处见不到村庄房舍。

有的单独一棵,华盖而立,有的一丛丛,连片成林,成为江畔一道道美丽风景。古樟有伞樟、迎客樟、笔架樟和连理樟……

大大小小的樟树数也数不完,大概上万棵,或为单株,或丛林。有的巨树十几人难以合抱,有的数十棵密密麻麻地拥簇,古樟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风水林”。

在江畔古村,无论在村周或山坡,无论村前或村后,也无论在桥边和塔旁,都可以见到它的浓密翠绿的身姿,闻到它樟脑味的飘香,它营造了富有江南特色的景观,它和江畔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陪伴着人类走过了漫漫历史发展的长河,也为人类作出了大量贡献,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江畔村民介绍,村民十分看重的是樟树的生态和人文价值。因为樟树在村民眼里,信奉樟树能发子孙,所以从没有人砍伐,故江畔村的樟树一直保存得很好,树龄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樟树很常见。

有些千年古樟成了保佑地方人畜平安的“风龙神木”,甚至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神仙,伤害了它,等于亵渎了神灵,即使灶膛里没柴做饭,也不到古樟树上劈枝打桠。

村子东南向,从县道进入江畔的口子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大伞樟,江畔人亲切地称为“伞把树”。

远看,伞樟像一把撑开的大伞,长得十分匀称,树枝边缘好似人工修剪过,但其实是自然生长而成。走近看,看着主干分出去的大枝杈,再从大枝杈分出去小枝杈,你会惊奇地发现,伞樟树枝非常绵密,大小长短非常均匀,非常对称,你会感叹大自然的天然造化!

当然,在特殊的年代,民间信仰往往抵不住风云变幻,尤其是在大炼钢铁热潮和熬炼樟脑、樟油的群众运动之中,无数巨樟化成了灰烬,但是仍有大批古樟逃过了劫难。

樟树的寿命很长,千年以上的古树巨木很多,分布也很广。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寿命之长,树围、树冠之大,恐为全国之冠。其胸围和冠幅也可以和“世界爷”(世界著名的长寿树红杉)相媲美。我国人民历来把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加以保护,许多地方的古老樟树,都被当作稀物珍品记入县志或家谱。

从“伞把树”一路走进村,到桥上村口草甸上,则有一棵冠盖如云的巨樟,高达30多米,胸径2米,据专业人员测定,树龄1200多年,在建村时就生长了。

它的枝叶在蓝天中摇曳,树冠足可荫蔽一亩多的地面。它挥展双臂,好似热情欢迎来往客人,因此称为“迎客樟”。这颗古樟有千年树龄,与江畔村的历史一样长,是江畔村最大的樟树,可以说是江畔的“村树”、“村宝”。

在村后魁星文塔旁,一座名为“回龙桥”的单孔古石桥横跨溪上,桥边有颗数百年大樟树,分3-4枝大树杈,枝繁叶茂,有如笔架。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因此,这棵大樟树被称为“笔架樟”。

村江边的樟树不但多和大,而且有的形态各异,村民们称之为“母子樟”、“连理樟”、“情侣樟”等。

古樟是自然文化历史的丰碑,一个地区,一个城镇,或一个村庄,可能没有自然历史发展的记载,但古樟树可作为它的历史见证。一株古樟常常是一处名胜风景,有一个传神的故事。

在古村中,有时把樟树当作了守护神和吉祥物,在许多地方,把社官庙设在樟树下,和神仙一块接受祭祀。人们对樟树赋于思想感情,寄寓精神依托,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传说,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