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成语故事吗?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智子疑邻,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讽喻自作聪明的故事。那你还记得这三个故事中的“大聪明”都是来自哪个国家吗?——对,就是宋国。
一、商末三仁
《论语·微子》中有句话:【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说的是殷商末期的三个贤臣,微子、箕子和比干。
比干,是我们最熟悉的。在《封神演义》中,比干忠心报国,却被纣王挖心而死。
在历史上,他是商纣王的叔叔,被封于毕邑(即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比干20岁便以太师之位辅佐纣王的父亲,后又受托孤之重辅助纣王帝辛,历经两朝,直言敢谏,被称为“亘古忠臣”。
西周谋反,纣王欲带兵伐周。而当时商朝刚刚打败东部徐夷部落,需要休整,因此比干力谏暂缓出兵,被纣王以慢军之罪诛杀。
箕子,与比干是亲兄弟,也是纣王的叔叔,因封地在箕(即山西省阳邑县),故称箕子。
箕子在朝辅政时,见纣王吃饭开始用象牙筷子,感叹此后他必越来越奢侈,屡次上谏不听。
于是,他佯装疯癫,被纣王囚禁,贬为奴隶,随后便隐居不出,每日弹琴自悲。后琴曲流传,被称为《箕子操》。
武王伐纣成功后,找到箕子,向他询问治国之道。箕子将夏禹时所传的“洪范九筹”倾囊相授,史称“箕子明夷”。箕子为防止武王再来相扰,带领一部分商朝遗众向东渡海,来到朝鲜之地。
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海之后,也不再相逼,派人封箕子做朝鲜国君,不受周朝管辖。后来,箕子回拜武王,路过商朝旧都,看到宫室狼藉、遍地庄稼,忍不住做了一首《麦秀歌》,抒发悲痛之情。殷民听了无不流泪。
微子,名启,是商纣王的同母长兄,因封地在微(即山西省潞城东北),故称微子。
因为他们的母亲生微子的时候是妾,生纣王的时候是正妻,所以微子虽是哥哥,却是庶子,纣王虽是弟弟,却是嫡子,继承了王位。
微子在朝时,眼见西周兴起、商纣无道,苦思无解,于是向比干和箕子求教。两位叔叔不忍自己的侄子为国殉葬,便鼓励他远走避难。
武王兴周后,微子带着祭祀礼器向周朝投降。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让微子接替叛乱的纣王之子武庚,建都商朝发源地商丘(即今河南省商丘),国号为宋,以延续商朝的祭祀。宋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唯一一个公爵诸侯国,也是“三恪”之一。
二、让国肇乱
宋宣公病重时,遗言将君位传给弟弟穆公。后来,穆公为了能将君位再传给宣公的儿子殇公,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郑国去。
宣公和穆公为什么做出这个举动呢?
原来,在商朝前期,王位传承一直都是兄终弟继,直到盘庚迁都于殷地之后,才慢慢地变成了父子相继制度。宋国施行的商朝旧制,宣公可能是想发扬祖宗的文化传统,所以才会传位给弟弟。
但这明显是不符合当时各国君位传承习惯的,很容易引起变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儿子并没有这个想法。
宋殇公继位后,害怕自己的堂弟作乱,联合陈、蔡、卫等国攻打郑国,一直打到国都的东门外才罢兵,首先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宋殇公好战,在位十年引发十一次战争,而且胜少败多,宋国百姓苦不堪言。
大司马孔父嘉是殇公的心腹,他的妻子漂亮,有一次外出遇到太宰华督。华督心生歹念,借口宋国连年征战都是孔父嘉撺掇的,带兵杀了孔父嘉,强占了他的妻子。
宋殇公非常生气,要杀华督。华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殇公也杀死,从郑国迎回穆公的儿子,即位庄公。
而这个孔父嘉,正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的曾孙子孔防叔,畏惧华氏一族的逼迫,逃去了鲁国,才有了鲁国孔氏的传承。
宋庄公即位后,任命华督做了国相,干涉郑国朝政,多次发生战争,宋国并未得到任何改善。
三、南宫长万
南宫长万,又名南宫万,是宋国的将领,力大无穷,是一名猛将。
公元前684年,宋、齐两国联合起来攻打鲁国。鲁国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在乘丘(即今山东省兖州西北)以虎皮蒙马的方法大败宋军,活捉南宫万。齐军也随即退兵而去。
战后,宋国向鲁国求情,又换回了南宫将军。
第二年秋天,南宫万陪同宋闵公去蒙泽(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打猎游玩,在下棋游戏时发生争执。宋闵公生气,侮辱他说:“以前我还挺敬重你的,但现在,你不过是鲁国的一名俘虏而已。”这件事本就是压在南宫万的一块心病,听闻此言,一怒之下用棋盘将闵公砸死了。
随后,南宫万又乘势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拥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诸公子四散奔逃。
到了冬天,萧邑大夫联合宋诸公子,借曹国之兵打败南宫万,杀死公子游,改立闵公的弟弟为君,就是宋桓公。南宫万逃往陈国,后来被宋国买通的美女用酒灌醉,裹在牛皮里送了回来。宋国将南宫万剁成了肉酱,以儆效尤。
四、襄公争霸
春秋五霸,宋襄公占其一。但他这个霸主之名,让人总觉着有点名不副实。
宋襄公一生倡导仁义,做太子时就曾想让位给身为庶子的哥哥目夷,目夷逃到卫国,宋襄公这才即位,并任命哥哥为相。
公元前651年,宋襄公刚刚登位,齐桓公就在葵丘召开了诸侯大会。襄公也受邀积极参会,并接受了齐桓公的托孤之重,答应他以后照顾齐国太子。
几年之后,齐桓公去世,齐国五公子争位,大打出手。宋襄公借齐桓公托嘱之名,号召各国一起护送太子昭回齐国。但大部分诸侯国都没有将宋国放在眼里,最后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应邀而来。
于是,宋襄公带领四国联军向齐国进发,平定齐国内乱,拥立太子昭做了齐国国君,也为宋襄公带来了一定的名气。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意图填补齐桓公的霸主之位,邀请诸侯在鹿地会盟,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齐、楚等大国不满。
同年秋天,宋襄公又一次在盂地会盟诸侯,没想到被楚国伏兵抓走,在鲁国调停下才被放回来,大失颜面。宋襄公回国后,大为恼怒,决意报复。他先拿楚国的小弟郑国开刀,领兵讨伐郑国。
楚国使用围宋救郑之计,出兵直扑商丘。宋襄公撤兵回援,双方在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30里)相遇。
宋襄公错误地评估了宋、楚两国的实力,以为自己能够稳操胜券,想通过堂堂正正地正面作战击败楚军,以达到威慑楚国的政治目的。
于是,他接连否决了目夷的两次意见,拒绝在楚军半渡和渡河后阵型不整之时出击,直到楚军准备妥当后才下令冲锋。结果兵败,自己的大腿也被射中。
第二年,宋襄公箭伤复发,带着深深的遗憾,病逝了。
宋襄公空有一颗霸主之心,却没有霸主的实力,当他在泓水失败时,所行仁义也就都变成了别人的笑料。
五、一碗羊汤公元前606年,郑国按照楚国的指示,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右师(官职名,宋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华元带兵抵御。
战前,华元为提升士气,杀羊犒赏三军。不知道是记错了还是什么原因,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吃上羊肉汤。他为此怀恨在心,开战后对华元说:“分羊汤时你说了算,现在驾车时可就是我说了算了。”于是一扬马鞭,驾着指挥车直入郑军阵地,将华元送给了敌方。宋军没想到刚开战主帅就先送了人头,立刻兵溃千里,大败而归。
这件事如此荒唐,以至于还留下了一个“羊斟惭羹”的成语,而这名车夫,也因为这个故事名留青史,成为史书难得的一个“小人物”。
说起华元这个人,也非碌碌庸才。他也是宋国宗室,上文中杀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抢媳妇的华督,就是他的曾祖父。
华元在宋国长期担任六卿之一的右师之职,掌管国家军政大权,与晋、楚两大强国的关系都很好,还曾经召开了由十国参加的“弭兵大会”,促使晋楚休兵停战,也使宋国百姓有了十几年的和平。
六、康王射天宋康王,是宋国武力巅峰的创造者,也是宋国的最后一任君主。
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70年,宋戴公(宋国第十一代国君)的后人戴罕发动政变,废君自立,史称“戴氏取宋”。但与“田氏代齐”不同,宋国仍是微子后代掌管。
公元前329年,戴罕的弟弟戴偃以武力赶走哥哥,做了宋国君主。
十一年后,戴偃自称为王。此时已是战国后期,各诸侯小国被吞并殆尽,除赵国比较谦虚外,齐、楚、燕、韩、魏、秦以及中山等实力强国均已经先后称王。
同一年,为了显示宋国实力,宋康王东征齐国、攻取五城,南败楚军、取地300里,又向西大败魏军,夺取二城。一时间,宋国势力大盛,号称“五千乘之劲宋”。
公元前296年,宋康王出兵灭掉滕国,攻取淮北大片土地。
宋康王以“行王政”之名,在国内施行政治改革。自古以来,凡是进行变革者,必有坚定不移之决心,才能劈开重重阻碍,施展自己的拳脚。
为此,他用皮袋装血挂在高处,用箭射之,称为“射天”,以显示自己人力胜天。对于进谏反对的大臣,他不惜一杀了之,因此得罪了大批权贵,很多人都欲除之而后快。
商朝作为最后一个崇拜神祇直的朝代,康王此举明显违背了祖宗之法,因此受到了上至朝堂下至百姓的一致反对,被称为“桀宋”。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联合楚国、魏国,趁机灭宋,土地被三国瓜分,宋康王亦被齐军杀死。
襄公仁义谋霸,康王武力称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贻笑千年。
宋国承继殷商遗制,在各诸侯国眼中是“前朝余孽”,有着天然的“被嘲笑”基因。再加上宋国地处中原腹地,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而商人逐利、精于算计,在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下,也是受人鄙夷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先秦故事中的“大聪明”都是宋国人的原因了。
参考资料:《史记·宋微子世家》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
其实看看帝辛的叔叔兄弟都被周拼命说好话就能看出周灭商本质上就是商新旧贵族内斗,失势的权贵勾结敌人分裂自己的国家,记住,并不算灭了自己国家,因为宋还在,祭祀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