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八、重耳封功,我是第几等重耳流亡时,身边跟着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5名贤士以及胥臣、介子推等十余名随从。
秦国护送重耳回国,到达黄河边时,重耳的舅舅狐偃说:“我跟随公子流亡十几年,也犯过不少错误,如今您大功即成,我不如趁早离开为上。”
重耳知道狐偃是怕自己即位后忘记他的功劳,于是拿起一块玉璧投入黄河,与其盟誓:“请河伯明察,如果我即位后与舅舅不同心共事的话,有如此璧。”
旁边的介子推见了,嘲笑说:“公子能够回国即位,乃是天意,狐偃竟然贪天之功邀赏,实在是让人觉得可耻,我不愿与此等人为伍。”于是自己就偷偷地藏起来了。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有功之臣,找不到介子推,听说隐藏在绵山中,于是派人放火烧山,想逼他出山。
介子推宁死不出,与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这也是寒食节禁火冷食、门前插柳习俗的来历。
有一个名叫壶叔的下等随从,眼见三次封赏还没有轮到自己,心中有些着急,便去当面求赏,询问原因。
晋文公回答说:“用仁义道德来引导规范我的人,受第一等赏;用实际行动辅佐我,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受第二等赏;亲冒箭矢,帮我平乱的人,受第三等赏;像你这样只能凭借力气侍奉我,却不能对我进行查缺补漏的人,只能受再次一等的赏赐。这也是为什么三次封赏之后才会轮到你的原因。”
晋国人听到这些话之后,都非常高兴。
九、饮马黄河,晋楚争霸赛晋文公之后,晋国经襄公、灵公、厉公三代,国势不减,继续与秦、楚争锋,彼此之间发生多次征战,互有胜负。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围攻郑国,晋景公派兵渡过黄河,前来救援。等赶到时,郑国已经投降。于是,楚、郑二国联军攻击晋国。
晋国大败,慌忙退至黄河,士兵争夺渡船,死伤无数。楚庄王饮马黄河,中原霸权易手,楚庄王登上霸主之位。
公元前594年,楚军又围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不敢出兵相救,只派了一个使者前去相助。
公元前592年,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因为身有残疾,被齐国轻视,郤克记恨在心,回国后带兵讨伐齐国,将齐国打败。
晋国开始设置六军。按照周朝礼制,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晋国已经视周天子如无物了。
公元前585年,晋楚在绕角大战,晋国设置许多大鼓,夜袭楚军,楚军溃败而逃。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与秦国绝交,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在麻隧(即今陕西泾阳西南)大败秦军,俘虏秦军大将。
公元前575年,郑国叛晋盟楚。晋国出兵讨伐楚、郑,在鄢陵之战中大败楚国,并射瞎楚共王的一只眼睛。晋国威震诸侯,重新夺回霸主之位。
十、三家分晋,六卿角逐赛晋厉公继位后,晋国卿族实力日益壮大,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厉公欲借妻族之力,从六卿手中收回军政大权。
公元前573年12月的一天,他派宠妾之兄胥童带兵袭杀三郤,灭掉了郤氏一族。胥童趁机将栾书、中行偃也抓住,请求厉公一并除掉,以除后患。
晋厉公心软了,说:“我不忍心一天之内除掉三个卿族。”于是命令将他们都放了。
次月,栾氏、中行氏二族联合起来袭击晋厉公,杀死胥童,迎接公子周回国即位,即为晋悼公。
悼公时,晋国联合新起之秀吴国,从东、北两面夹击楚国。楚国接连败于晋、吴之手,无力再图中原。
公元前552年,栾氏被诬造反,被范献子带兵夷族。
公元前506年,晋国正卿范献子主持国事,他召集周王室以及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等中原18国诸侯,先后在召陵和皋鼬会盟,共商伐楚大事。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诸侯会盟,也是晋国霸业的最后辉煌。
晋国率领18路诸侯联军,在方城之战中大败楚军,侵入楚国境内,后因各国意见不一,遂撤兵。
但吴国却看到了机会,趁机大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攻破楚国郢都。
此时,晋国只剩下智、韩、赵、魏、范和中行六个世卿大族,他们各自占据一方,实力已超过晋国国君。
公元前497年,范氏和中行氏谋反,被打败后逃往齐国。晋国只剩下智、韩、赵、魏四大卿族。
公元前458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合谋瓜分了范、中行的领地。晋出公非常生气,向齐国和鲁国借兵,欲将四卿一举铲除,反被他们打败,死在逃亡的路上。
智伯拥立昭公的曾孙姬骄做了晋君,智伯借机独占了范、中行氏的领地,总揽晋国军政大权,意欲图谋篡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合力杀死智伯,瓜分了他的全部土地。
到公元前433年,韩、赵、魏三家占有了晋国几乎全部的土地,只剩下绛、曲沃两城归晋国公室管辖,晋国君主慑于威势,要反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与晋并立,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族瓜分了晋国公室仅存的一点儿土地,晋国灭亡。春秋落幕,战国开启,各诸侯登上了更加激烈的淘汰赛场。
晋国自受封开始,就不断吞并周围小国,实力一直处在各诸侯国的前列,可以说是从头强到尾,哪怕是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也都是战国七雄之一。
因为曲沃代翼事件,晋国对宗室防范甚严,却导致政权被异姓攫取,在国势正兴时灭亡。由此可见,大国衰亡都是从内部开始的。这也足以作为教训,引起后人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资料:《史记·晋世家》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