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一)

君子务农安根 2024-05-30 02:24:45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西汉的《易·责卦·象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夭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被唐代孔颖达解释为典籍及礼仪风俗。

今天我们常用的“文化”一词,其意义与古代不同,它是十九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西方“文化”一词又源于古拉丁文中的“文化(cultura)一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或敬神等意思。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的能力和习惯。”

后人在内容上概括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精神的物化产品。意识形态,亦即观念形态,指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生活方式指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才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变化。这三部分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并按特定的序列有机组合而成。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物质基础。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供人饮用的茶叶及茶的变化。从纵向上看,我国有世界上最久远的种茶历史。远古时代,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称之为“荼”。“荼”是“茶”在先秦时期的古体字。那时,人们从野生茶树上采下鲜叶,直接煮成羹汤而饮,其味苦涩,故最初称之为“苦荼”。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叶不仅可以治病还能解渴降暑、提神息热,是很好的一种饮料,于是人们开始大量种植、采制茶叶。人们渐渐养成饮茶的习惯。

茶作饮料开始之期,历史众说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封后,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的茶叶当“贡品”献给武王。茶作饮料的可靠记载始见于距今两干年前的西汉。公元前五十九年王褒在《憧约》中提到家憧需在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东,是当时有名的茶叶市场)。这是我国最早和最有价值的关于茶叶的记载。

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在唐朝时才从中国输入茶叶、茶籽,西方人迟至十八世纪。这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也是世界上最早把药用的茶变成饮用的茶的国家。

秦汉时期,人们已经不是将生鲜茶叶直接熬汤,而有所改进。采来的茶叶被制成茶饼。饮用时,捣碎放入壶中,注入沸水冲泡,外加葱、姜、枯等调味以去其苦涩,详见三国魏张揖所撰《广雅》。三国两晋南北朝,饮茶之风渐盛,文人们以茶待客渐成风气,每个佛寺皆种植茶树和讲究饮茶。唐朝,北方饮茶普及,饮茶之风传到塞外西北各地,乃至西藏。生活在我国边疆地区的许多兄弟民族,有喝奶茶食肉类的习惯。食肉饮奶特别需要茶来帮助消化。

另外,唐代已发明了蒸青制法,就是把茶叶采回用蒸汽杀青,捣碎、制饼、穿孔贯穿起来烘干,消除了以前煎饼的青臭气味,也便于贮藏和运输。这两方面原因,使得唐代江南茶叶大量销往华北塞北。宋代的制茶又有发展,茶叶蒸青后榨汁制饼,后又变为蒸青散茶,茶叶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而成,这样更能保持茶的真味。这种制法标志着古老饼茶制法基本终结,发明了全叶茶。元末又发明了炒青绿茶,沿用至今。明清国门渐开,茶叶就成为对外贸易的首要产品。

古人饮茶很注意茶的品质及产地。中国除黄河流域以北产茶较少外,长江流域和南方无地没有名茶。苏州太湖碧螺春,杭州龙井雀舌、庐山毛峰等。即使气势规模皆稍逊一筹的名山名胜也有自己特色的名茶.浙江东阳东白山的婺州东白茶,四川蒙山的蒙顶甘露茶,云南普洱县的普洱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同一产地有山的高低及同一高度的阴阳向背,同一类名茶又据此分出许多小类,一点也不马虎。

据宋无名氏《北苑别录》载,仅以建安(福建建瓯)凤凰山北苑的三十余方圆的茶场,就因地势不同可分出四十六种品类,采摘、烙制的工艺也随之不同。古代采摘茶叶也是很讲究的,陆羽《茶经》:“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一般说来气温比较高的地区采茶比较早,气温较低地区采茶稍晚,同一采茶季节,唐宋两代以早晨或阴天为采茶的佳时,并且还讲究采茶用指甲而不用指头,据说:“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

古人煮茶还需活水活火。唐代李德裕煮茶要用泉水,故不惜民力,命人置绎传送千里之外的惠山泉水。但此法还被宋人唐庚讥笑。唐庚《斗茶记》论到:“水不论江、井,要之贵活,千里置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可见宋人的活水还有时间长度。

活水重要,活火同样也重要。苏东坡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煎。”温庭绮也道:“茶须缓火炙,活火煎。”何谓活火,温庭钧说:“谓炭之有焰者。”即使是炭,也要讲究是何木之炭,是树干之炭还是枝柯之炭。清代无名氏笔记《乐水清话》中就提及用三年陈的樟树炭,甚至用橄榄果核,据说:“(果核)只有蓝焰,绝无一点火气。”可见古人用火用水讲究。

茶的流变过程从雏形到元明定形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时间跨度长,但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即普及,收藏。茶从产茶地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跨洋过海,茶从其味苦涩的苦茶变为香味清浓的茶汤,从去烦除腻到止渴解暑,茶从采摘生鲜叶到蒸青炒开,利于长途运输,利于人们收藏以备饮用。这两者使得茶能走进万户千家,使茶文化有广泛、坚实的基础,是茶文化得以形成、发展、消溶、渗透的潜在物质前提。

茶的品质、烹法、采法很清楚地展示了茶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仅止渴提神就不须象唐李德裕那样讲究什么活水的。阿Q在未庄喝大碗茶依然能自得其乐。既然,茶文化已经消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此普遍,那么,茶文化的特质又是什么呢?(未完待续)

(安根团队摘自阳贻禄:茶文化的特征摭(zhí)论)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0 阅读:0

君子务农安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