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有许多出名后妃,清初就有阿巴亥、海兰珠、董鄂妃,清末也有慈禧太后、珍妃等人。慈禧太后和珍妃的恩怨世人皆知,珍妃生得美,受光绪皇帝宠爱,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所以珍妃才24岁就被慈禧下令推入井中溺亡了,现在故宫贞顺门内还有“珍妃井”。
所以世人不免好奇,珍妃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美貌吗?慈禧太后要杀她,真是因为光绪帝只宠爱她,冷落慈禧太后为他安排的娘家侄女皇后吗?其实,珍妃之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珍妃的死,和她的家族出身、光绪帝的态度以及当时朝野内外的一件大事有关。传闻中光绪帝为了珍妃反抗慈禧,在慈禧面前跪了整整一个时辰,但光绪帝为的不仅仅是珍妃本人,还有珍妃背后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得从珍妃进宫前说起。
1876年,珍妃出生,这个女孩比光绪小5岁,童年时期比光绪幸运。她生在一个就晚清时期而言非常开放的仕宦家庭,爷爷裕泰是封疆大吏,官至湖广总督、陕甘总督,裕泰有4个出色的儿子,分别叫长启、长善、长敬、长叙,最小的长叙,就是珍妃父亲。
长叙在户部任职右侍郎,长善在广州当将军,而长启、长敬都当了知府,其中长敬又有个儿子叫志锐,也就是珍妃的堂兄,官至礼部右侍郎,这意味着,珍妃入宫不是随便选的,珍妃背后有个颇具影响力的娘家,但娘家并没能力扭转珍妃的命运,反而让珍妃死得更快了些。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珍妃入宫,等于给光绪皇帝增加助力。珍妃是光绪十四年(1889年)和姐姐瑾妃一起入宫封嫔的,那一年,慈禧太后娘家侄女隆裕被立为皇后,在慈禧看来这是亲上加亲,又为娘家壮势,但在光绪看来这是慈禧太后又钳制自己,光绪已经18岁,怎么可能受得了慈禧的高压。
而珍妃、瑾妃,本来就是选后的时候一起选的妃子,慈禧只要后位给娘家人坐,至于妃位什么的,为了适当体现对光绪的情绪照顾,可以选他喜欢的人。只是,瑾妃和珍妃两姐妹虽然都很聪明,但聪明的方向不一样,瑾妃谨慎少言,相貌不如妹妹;珍妃活泼明朗,漂亮又贴光绪的心思。
所以瑾妃藏拙,而珍妃,在慈禧看来“锋芒毕露”。她入宫后,光绪为了表示对慈禧太后和皇后的抗拒,故意只宠幸她,于是有了隆裕在太后面前哭诉、而慈禧渐渐不满珍妃的事,不过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珍妃为光绪扩张了一些“帝党”势力。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慈溪手握权柄形成“太后党”,与之相对,支持光绪的人也会凝聚在一起与“太后党”分庭抗礼,前面所提到的珍妃堂兄志锐,非常有才,但脾气直,不畏权贵,经常得罪人,他尤其看不上李鸿章,曾经痛批李鸿章的对外策略:
“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养痛胎患,以至今日!”
这是甲午海战期间,志锐批评李鸿章时说的话。有这样一个堂兄,可想而知珍妃在后宫中自然会成“太后党”的眼中钉、肉中刺。何况除了志锐,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当时也是光绪面前很得脸的一名新贵。就在珍妃入宫第二年,文廷式考上进士,随后受到光绪青睐,连连升职,光速升到了大理寺正卿位置!
一时间,文廷式在朝中风头无两,引人注目。甲午海战期间,文廷式、志锐主战,和主和派对立,触了李鸿章霉头;于是李鸿章反过来指使人上书称文廷式、志锐有意支持珍妃夺皇后位,取消太后听政,让光绪帝完全独立。试想,以慈禧太后的权威,怎么可能不动手呢?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甲午海战爆发,朝堂之上吵得十分激烈;十月,珍妃就和瑾妃一起被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不尊家法”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获罪,降为贵人,更可怕的是两个弱女子还都受了杖责,珍妃受伤尤其严重;但这并不是珍妃唯一一次挨打丢脸。
4年后,光绪帝维新变法失败被幽禁,珍妃堂兄这时候早就被远远打发到边疆去了,老师文廷式作为新派人物,更是遭到打击。珍妃彻底没了助力,又一次受到杖责,被关北三所,受尽了屈辱。不久八国联军逼近,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趁机将珍妃溺死,算是解决了她眼中的麻烦。
这一切与珍妃的容貌无关,珍妃纯粹是“帝党”和“太后党”相争的牺牲品。从这张复原的珍妃立体真容图可以看出她本身长得非常有灵气,甚至有一点神似著名女星周迅,可以推测光绪帝对珍妃还是有一定真感情,但这感情反而成了珍妃的催命符。
珍妃的故事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动人、神秘,她只是封建时代红颜薄命的代表之一,就如同历史上西施、贵妃等人一样,被推出去当牺牲工具,后人想起她们,往往只能想到她们如何美貌,却不知,她们也曾经为命运抗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