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到应县木塔的人,都会被它的气势震撼,可随后,又觉得特别遗憾。
讲解说:“木塔倾斜厉害,以后可能就不开放了!现在是看一眼少一眼。”
的确,倾斜了15度的应县木塔,倾斜感肉眼可见,非常明显。
这让人惊讶: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就不能修复?问题在哪?难度在哪?”
1.木塔现状1056年,木塔建成。135年后,又做了增修。67.31米高,相当于今天20层楼高的应县木塔,从此屹立。
军事防御的功能,让它成为当时方圆百里最高的建筑物。
近千年里,应县木塔躲过战争,躲过了大震,保留到今天,实在不容易。
今天的木塔,雄壮依旧,可从第二层就开始歪,如今整个塔已经倾斜了15度,可以说非常厉害。
站在木塔下,相信每个人都会担心:“这么好的木塔,怎么建成的?倾斜这么严重,会不会哪天就塌了?”
2.木塔结构古代木建筑,因为木材本身的限制(软性材料),盖超高层建筑,几乎是天方夜谭。
应县木塔怎么做到的?
那可以说是当时古代建筑技术的天花板。为了实现高层,保证牢固性与稳定性,古代定制了整个木塔结构。
一是木塔用的是外部五层、内部九层的结构。内部九层的结构里,藏了大量玄机。
二是每层都有八边形的中空结构层,整个木塔形成了内外两个筒的结构。
三是木塔内部做了很多加固件,用霸王撑等支撑结构,也有将梁、坊、柱结合成一个整体。
整塔定制结构,让木塔的斗拱样式极多。总共有54种斗拱,每个斗拱都有各自的组合形式。
应县木塔被称为“斗拱博物馆”。它样式的多,结构的复杂,都成了古建筑天花板。
3.修复难点有讲解说: “管理部门已经在不远处照样建个新塔,建成后,原址就关了。”
这是为了保护木塔,也是无法修复木塔的无奈之举。
为何木塔只能用禁止登塔,还有在原塔旁,用混凝土复制个新塔的应对方式?
为何当下先进技术涌出,可就解决不了木塔的倾斜问题?
修复难点,与古建筑维修方式关系很大。
木建筑修缮,一直用的是“落架大修”。意思是将建筑零部件全部拆开,换下已经损坏、腐烂的部件,更换上新的,再重新拼接安装上。
这种方式延续了千年,可结构如此复杂,零部件如此多的应县木塔,一旦全部拆了,能再装上吗?
20多年前,国家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建议不能“落架大修”。因为没有详细图纸,一旦拆了,就怕装不上。
当年梁思成林徽因测绘的应县木塔,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建造与历代修复时,没有留下图纸,手艺传承都是“师徒制”,口传心授,全靠领悟,不用图纸。可这很容易传着传着,就传丢了。
有人说,高手在民间,应该从民间找!
这很有道理,民间有很多老木匠,手艺很好,一个歪了的木构老房子,他找准地方,钉几个钉子,房子就不会塌了。
可67米的木塔,复杂程度远超过普通房子。
古代很多传统手工艺,都是传着传着,就失传了。有好手艺的木匠,想传给自己儿子,或找个好徒弟,都是个难事。
就像有的老木匠说的:“不是那块料,就别干那事了。”
20多年前,日本曾主动提出,想帮着修缮。日本京都、奈良的唐代建筑,历代修复,都保存下了图纸。一旦有修复图纸,这事的把握程度,就高多了。可中国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
4.木塔的未来路有人说,现在技术发达,还能修复不了?3D扫描技术都出来了,主要是不想做,成本太高,投入太高,没钱。
有人说,谁敢拍这个板?万一拆了,装不上,那不成了历史罪人。应县木塔影响名声这么大,影响这么大,要是修坏了,谁敢担这个责任?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不敢拆、成本过高,心里没有十足把握,这让近些年,木塔整体修复的可能性也不大。
5.古建筑到底对今天有什么价值为什么一定要保护好留下来的木建筑,被历史淘汰的中国木建筑,对今天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榫卯木构建筑,结构实在复杂,解决居住问题,需要花极大力气。
一是它们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会保护、都要学习自己的文化遗产。
它们现在不适应现代社会,但曾经是适应的,藏着很多当时人解决人们居住问题的办法。
二是它们可为现代服务。因为人没有变,它们藏着各种方法、智慧,深入挖掘,才能知道。
三是它们中藏着中国人的审美。审美虽然也在变化,穿汉服、穿旗袍、穿现代服装,可审美的形成,历经千年。
只要中国人的性格,没有颠覆性的变化,比如从温婉含蓄,彻底变成热情奔放,那审美品味,也不可能有颠覆性变化。它们是相通的。
从《诗经》就有的中国式审美,也同样写在了古建筑里。它们藏在古建筑起翘的屋檐,砖红色的色彩,建筑长与宽的比例里……
总结如果喜欢中国古建筑,推荐一定要去看看应县木塔!
虽然它遗憾倾斜,可只有到现场,才可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就像梁思成说的:不到木塔,就想象不到中国古代建筑,到底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