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记忆08抗战大后方

边地星 2024-10-29 14:45:13

一古老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一路西行,最终抵达欧洲。千百年来,这条道路上风风雨雨不断。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烽火急,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成为中国著名的国际交通大动脉。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在西北、西南、沿海等地建立多条国际援华大通道,有“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甘新通道”,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甘肃至新疆的交通线建立时间较早、持续时间最长。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国对外的海路运输线被日军阻断,多地陆路运输线也相继受阻。西北作为大后方,又与苏联接壤,相对有利的条件使得建设和保障国际援华大通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凭借特殊的地缘区位条件,甘肃担当起重要中转站的作用。

清朝时期,兰州是甘肃乃至整个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乾隆帝曾说据此可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清代晚期,兰州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大发展。进入民国抗战时期,兰州作为交通枢纽和大后方,作用进一步凸显。

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于1933年主政甘肃,掌管军政大权长达13年。他积极抗日备战,妥善处理与当地实力派的关系,以“安定中求进步”的治甘方针治理甘肃。开展禁烟、植树、屯垦、惩治腐败等稳定社会、改善民生的举措,在西北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他“一面抗战,一面建设”,使公共交通、战备基地等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甘新公路于1938年5月动工,国民政府任命马步青为甘新公路督办,在武威成立工程处,河西每县设一工程段。1939年甘新公路全线完工。抗战开始后,兰州成为大后方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大量人口和设备的涌入,为兰州繁荣奠定基础,兰州作为西北国际交通大通道的必经之地,黄河铁桥则是国际交通线上的咽喉。抗战初期来自苏联的援助,都集中在兰州转运。

抗战初期,只有苏联在援助中国,无论是航空还是陆路运输,中苏之间的大量军事物资转运和人员往来,甘肃都是必经之地。空运物资当时从苏联境内的阿拉木图启运,经过中国的伊宁、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然后到达甘肃兰州。陆路运输起点为苏联的拉雷—奥杰克,以阿拉木图为中转站,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经乌苏、迪化、哈密,由星星峡出新疆至兰州,全长2925公里。

从1937年10月22日首批苏联空军志愿人员抵达兰州,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先后有3665名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来过往兰州。空军志愿队员轮流参战的2000余人,组建8个航空兵群,前后运华飞机1235架。从兰州转场到太原、武汉、南京、南昌等地,中苏空军在各地空战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陆路战略物资从阿拉木图用卡车拉到兰州,耗时将近几个月之久,

从1937年7月到1938年夏,由苏联援助、新疆运往兰州的物资达6000多吨。仅1940年10月到12月,300多辆汽车运送军事装备到哈密,其中有战斗机150架、快速轰炸机100架、火炮3000门。

兰州市境内,有中川、东古城等至少4个机场供国际战略物资中转,在黄河北岸还有物资仓库,全市防空洞有好几十处。当年兰州的中国高射炮部队和空军创造了抗战史上最大的空战大捷,一次性击落日机15架,兰州黄河铁桥在抗战中几乎毫发未损,继续发挥陆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作用。

在抗战中国民政府投资修建了西兰、甘新、华双、甘青、兰宁、甘川等6条公路。甘肃自建7条支线公路。到抗战胜利为止,全省共修通干铁路、支线公路26条,修通里程为4501.7公里。这些公路为运送苏联援华物资,以及玉门的石油,新疆、甘肃生产的粮食、武器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座座桥,一条条路,西北民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在基础设施简陋、运力有限的条件下,兰州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能够源源不断地将苏联援华物资输送到抗日前线,以兰州为代表的抗战大后方的积极行动,配合了全民族抗战,对提振全国抗日士气和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