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历史悠久,军事活动发端久远。酒泉是祖国的前哨,战略的要地。从汉至民国,或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和平统一,或封建王朝拓土开边、诸侯割据称王称霸,或人民大众争自由求解放、推翻统治阶级,在酒泉这方热土上,两千余年干戈迭起,烽烟不绝,演绎了一幕幕沙场逐鹿、边地称雄的军事斗争话剧。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酒泉一带就有人类定居,到黄帝、尧、禹时已和中原发生了联系。汉初,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为适应巩固政权,开疆拓土的需要,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派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征河西、逐匈奴,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置两关(玉门关、阳关),扫清了河西走廊之敌,开发经略河西,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诸侯割据,三国鼎立,酒泉一带属魏,郡太守主军政,领郡兵,镇守酒泉。西晋末期,朝政腐败,群雄奋起,在酒泉一带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占领酒泉。从隋实现国家大统一到唐代中期,国家封建制度高度发展,酒泉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曾出现隋炀帝驻驾于此,西域27国称降纳贡。公元755年,中原发生“安史之乱”,酒泉驻军东调平乱,吐蕃乘机东犯酒泉,公元848年,吐蕃内乱,敦煌人张议潮起兵反蕃,收复酒泉,唐任张为归义军节度使治之,此后归义军统河西达198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据酒泉,在酒泉地设西平军,统辖军政。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4次南下,攻灭西夏,尽占酒泉。1271年蒙古改元,元朝在酒泉设肃州、沙州2路总管府,驻军分守。蒙元统治酒泉150余年。明朝军队在酒泉设肃州卫,为防御鞑靼、瓦剌南犯,先后18次在西北边境修筑长城,设“九边重镇”保卫边疆地区。但由于明朝奉行“来则御之,去勿穷追”的御敌于长城之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除鞑靼、瓦刺对酒泉地区的威胁,边患一直到明王朝灭亡。
公元1629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酒泉。大顺军在这一带活动10余年,最后被官兵击败。满清王朝实现了全国的空前大统一,其军事组织在酒泉一带有了空前加强。但由于满清贵族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因而不断激发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1648年,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反清,受挫后退据酒泉城,坚守近1年始败。同治初,肃州回民马文禄又举义帜,各地回众群起响应,坚持斗争达10余年。各地的起义斗争,沉重打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为响应革命,革命志士祁德隆在酒泉密谋起义,联络城北闻家圈附近农民数百人,号称“革命军”。不幸事泄,被官兵镇压。民国期间,大小军阀拥兵自重,分疆割据,酒泉虽地处西北一隅,但因其西通伊吾、东蔽张掖、北控大漠、南依青海,战略地位重要,亦为民国政府和西北军阀所重视。建置先设肃州镇,后改安肃道、安肃区,又改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初驻有北洋军之巡防军、边防司令部和忠武军。1929年马仲英河湟兵变,被蒋介石收编,任命为新编三十六师师长,在酒泉地方强征丁壮入伍扩军,硬派军粮赋税养军,为害酒泉3年之久。
1936年10月,红军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军队顽强拼搏,浴血苦战,历时7个月,大小70余战,给敌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主观上指挥失误,这支英雄之师最后弹尽粮绝,转战祁连山,后经肃南、肃北、安西,过星星峡入新疆,结束了西征。在西征中,西路军全体指战员以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同凶恶的敌人、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一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酒泉属第八战区,驻军主要有第三集团军和第二十九集团军下属部队,以及甘肃军事运输处所设的兵站等。主要任务是防守中蒙边界和控制甘新、甘青一线。甘肃军事运输处在酒泉至星星峡沿途设置兵站,接运从星星峡转运至兰州等地的苏联援华物资。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而后乘胜西进,发起河西战役,9月25日,败退酒泉的国民党军及当地国民党军政人员,被迫通电起义,酒泉全境解放。历经苦难的酒泉人民,从此跨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穿越河西走廊的人,都要在酒泉停留下来,登一段残破的长城,望一眼皑皑雪山、极目远眺苍凉荒野,仰首凝望茫茫苍穹,念天地悠悠,怆然而泪下。不仅仅是凭吊西汉酒泉圣迹,不仅仅是吟诗作画怀古伤情,更不是留恋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北斗七星照耀下的这块神奇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住足于此,为的是张扬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