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和李文忠到底谁打仗更厉害些,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因为他们都为朱元璋立下过赫赫战功,分别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和曹国公。他们两人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大家是没有可能看到俩人交手的机会了,但是他们的后人,却在靖难之役的北平保卫战中,有过正面交锋。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他们俩到底谁优谁劣,我们接着往下看。
话说耿炳文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在真定之役当中遭到了失败。朝廷一片恐慌,朱允炆觉得耿炳文已经老了,不堪重用了,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对付燕王,给燕王一点颜色看看呢?朱允炆想了又想,还是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这时,朱允炆的智囊团齐泰、黄子澄给他推荐了一位人选,他就是李景隆。 朱允炆,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道:“朕这么把这么一号人物给忘了呢,快快宣他觐见。”
李景隆是何许人也?李景隆就是当朝的曹国公。曹国公,这个称号,听着就十分地威武霸气,想必是个大人物。没错,古代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就是排在第一等的爵位。不过李景隆的爵位不是因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李文忠,李景隆的曹国公的爵位是承袭自他的父亲林文忠。这个李文忠可了不得。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而且在朱元璋开创明朝的过程当中立过汗马功劳,能在明朝开国功臣榜上还排名第三。李景隆就是这么一个功臣之后,而且还是皇帝家的亲戚。
论辈分燕王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他知道李景隆带兵来攻打北平,哈哈大笑起来:“小侄儿,要来打他叔叔,真不懂事!”其实,这并不是朱棣狂妄轻敌,而是朱棣和李景隆年龄相仿,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他对李景隆太了解了,这个李景隆根本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于是,朱棣放心地带兵离开北平,去大宁借兵,为后续的反击战做好准备。燕王留下自己的妻子徐妃和儿子朱高炽守北平城。
这里我们得重点提一下这个徐妃。你可能已经猜到她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嫡长女,原名叫徐妙云。徐秒云从小天资聪颖,喜好读书。受她父亲徐达的影响,徐妙云自幼精通兵法,善于骑射,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女中豪杰,颇有其父亲的大将风范。朱元璋也非常喜欢这位小姑娘,就将她指配给燕王朱棣,做了燕王妃。婚后徐妃知道燕王有更大的抱负,因此她除了做好一名“贤内助”外,还用自己的胆量与智谋帮助朱棣实现抱负。
介绍了,徐妃,我们再来看朝廷这边的情况如何。话说,朱允炆让李景隆接替了郭炳文成为了北伐燕王的大将军。李景隆可谓是意气风发,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平杀来。他又打探到燕王朱棣带兵去了大宁,北平防守空虚,觉得拿下北平犹如探囊取物。但是他却远远低估了女中豪杰徐妃的实力。
虽然徐妃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阵势,但是她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战,这点颇有徐达一贯沉稳的作风。徐妃见形势危急,一面部署将士们守城,一面亲自动员全城男女老少,参与守城,兵器不够时,大家就以砖石瓦砾充当武器,可谓是全民皆兵。
由于徐妃调动有方,充分激起了将士们的士气,北平城守得是固若金汤。李景隆率领的大军久攻不下。此时,又正值冬天,天寒地冻。李景隆放弃攻打北京城。李景隆知道燕王去打大宁,而且打完了大宁要返回北平。由于大宁在北平的东边,所以燕王一定会从东边回到北平,李景隆就在燕王回北平的必经之路上连结九营,准备迎战燕王。
就在北平的东边有个叫做郑村坝,燕王的军队要从这里经过,和李景隆的大军碰了个正着,于是双方的军队在郑村坝展开了激战。这个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此时,天都已经黑了,天气非常冷,南方的军队衣裳单薄,又受不了北方的严寒,所以这个仗就没办法往下打了。双方休战,各自撤兵回营,没想到这个李景隆经过刚刚的交锋,觉得自己不是燕王的对手,就趁着天黑把兵撤了,逃跑了。于是燕王就取得了保卫北平的胜利。
李景隆虽然长得高大威猛,而其又是名将之后,自小也读过一些兵书,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带兵打过仗,缺乏实战经验。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战国时期的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赵孝成王用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