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战九败的“差等生”刘邦为什么会打败天下第一神勇的项羽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43
“差等生”刘邦vs“优等生”项羽,一场不在起跑线的较量

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

在这一秦末汉初的更替时期,英雄辈出,群雄并起,刘邦和项羽作为这一时代的核心人物倍受后世关注。

而且刘邦提三尺剑取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破天荒的大事。

但如果着眼当时,无论从阶级背景、综合素质、个人影响还是硬件实力,两人都相差悬殊。

用现在的学校班级比喻,刘邦就是一个各科成绩都落后的差等生,项羽则是妥妥的学霸。

刘邦,出生于沛县一户普通农家,父亲靠种地为生,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事生产,不读诗书,就喜欢和一些狐朋狗友鬼混。

到而立之年才考取了一个泗水亭长(乡镇派出所所长)的职务,这是刘邦前半生做的最大的官。

在此后十多年里一直在任上混吃等死,纵情美色,甚至戏弄长官,快四十岁才娶吕雉成家。

当时刘邦是个满嘴跑火车,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名声差的在县里都出了名。

以至于包括萧何在内的县里所有认识他的都反对这门婚事,只有吕雉的父亲吕太公认为刘邦将来能有大出息。

前209年,年近五十岁的刘邦终于反秦创业了,不过他的军事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一开始趁乱拿下几座城池,打了几场胜仗,但只要是遇到秦朝正规军就只有挨打的份,后来没办法南逃,抱了项梁的大腿。

在这之后,刘邦认识了项羽,两人合兵一处,攻城掠地,打了不少胜仗,当然主要是项羽的功劳。

前208年,刘邦和项羽一个西征,一个北上,项羽在巨鹿与章邯率领的四十万秦军主力血战,由于关中守备薄弱,刘邦捡了个大便宜,得以长驱直入。

但即便如此,刘邦打到洛阳一带也是连续吃瘪,差点被堵死在关中大门外,后来还是当地豪族郦食其给他指了一条偏路,才得以顺利西行,攻取咸阳。

秦亡以后,刘邦与项羽开战,前206年五月,刘邦出巴蜀,还定三秦,率领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向项羽所在的彭城杀去,结果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的大败。

此后楚汉在荥阳一带对峙近两年,双方在此反复争夺,在项羽腹背受敌,粮草不继的情况下,刘邦竟一直处于被动防御和被撵着跑的状态。

与此同时,韩信率军北上进行战略大迂回,拿下大片领土,成功实现对项羽的包围,按说刘邦已经稳赢了,结果在固陵会战中,再次被项羽打败。

直到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诸侯汇合后,以四十万大军对阵十万楚军的绝对优势,在韩信的指挥下才有了垓下之围,逼的项羽乌江自刎。

甚至可以假设一下,如果项羽过江东,楚汉战争的结果都很难预料。

而且,从反秦斗争到楚汉之争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张良、萧何、陈平等谋士提出的,几乎没有一个是刘邦的独立决策。

可以说,不管是决策能力还是作战指挥,刘邦都不在中等之上,比陈胜要强,但弱于秦末名将章邯,否则“如之奈何”也不会成为他面临困难的口头禅。

相比之下,项羽简直就是全能高手。项羽出生于前232年,比刘邦小了二十多岁,出身于楚国军事贵族世家,其祖父项燕是战国末期名将。

项羽从小生活在优渥的家庭里,让他有着非凡的眼界和高傲的气质,青年时期的项羽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体魄强健,武功卓越。

据传其力能扛鼎,吴中子弟没一个不怕他,如果说刘邦反秦起义具有一定偶然性,那项羽在秦始皇在位时就已胸怀反秦大志。

陈胜起义后,项羽随同伯父项梁起兵,由于影响力太大,从起义伊始便有大量义军前来投奔。

对于行军打仗,项羽几乎无师自通,他似乎从不讲求兵法韬略,就是靠一身的胆气武力,打硬仗恶仗,战必胜攻必克。

最让他自豪的就是巨鹿之战,此战项羽破釜沉舟,率六万楚军攻打秦军主力,九战九捷,全歼王离二十万大军,坑杀章邯二十万降卒。

此战后,各路诸侯都被项羽强大的武力震慑,入项羽帐几乎双膝跪地行进,不敢仰视,楚汉战争中,项羽又是以三万骑兵的绝对劣势大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

此后的拉锯战中,除了韩信,不管是刘邦集团的任何大将,在与项羽的交战中无一不败。

在垓下决战中,韩信以三十万军队的优势想歼灭十万楚军,都要佯装失败,诱敌深入再包抄合围,要知道这样的战术只有在己方处于弱势时才会用到。

所以项羽到死都不承认刘邦比他强,仅哀叹天意,他自己也说,起兵八年来,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除了大兵团作战,项羽的个人武力值几乎是时代顶尖。

会稽起兵反秦时,项羽杀了郡守,为了服众,一个人连续杀掉一百多人,在后来的垓下之战中,项羽率二十八骑冲阵灌婴五千汉军,项羽斩杀百余人,仍全身而退。

逃至乌江无路可逃时,项羽又转身一个人冲入汉军阵中,杀了百余人,绝望之下才江边自刎。

以至于后人评价: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神和上流贵族竟败在“老匹夫”和底层大老粗刘邦手下。究其原因,刘邦有三个优势,项羽有三个错误,最终导致命运逆转。

刘邦是一名高明的政治家

在比较刘邦与项羽时,刘邦比项羽强的地方有三个,一是决策正确,二是用人得当,三是共情力强,其中善于用人是核心优势。

先说“决策对头”,刘邦在攻进咸阳后,自认为大局已定,整日在宫里宴饮睡觉,后来在张良和樊哙的提醒下才恍然大悟,赶紧约法三章,还军灞上。

刘邦这一行为迅速赢得关中百姓的好感,在几个月后的还定三秦之战中,刘邦毫不费力占领关中,与其深得民心有很大关系。

楚汉战争中类似的决策也有很多,当韩信攻下齐地,请求封其为假齐王,当时的刘邦被困荥阳,焦急万分,面对韩信挟功自重,不觉破口大骂,拒绝这一要求。

张良在其背后踢他一脚,刘邦缓过神来,马上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假的。后来项羽想笼络韩信,果然未成。

当鸿沟议和划界后,刘邦的老毛病又犯了,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回长安休息,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仗,累的不行不行的。

这时候又是张良站出来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赶紧进攻,趁他病要他命,他立刻发兵追击项羽,围于垓下,一网打尽。

后来西汉王朝建立,大臣刘敬劝他建都长安,不要去洛阳,刘邦立即就去长安。

此外,当时韩信提出北上分兵战略迂回,与汉军主力合并包围项羽,刘邦也听从了,这才有了后来的四面楚歌和垓下之围。

关于“用人得当”,刘邦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一次朝会上,询问众臣打败项羽的原因,大臣们自然彩虹屁一通乱吹,刘邦微微一笑,给出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关键,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想干出一番事业,要学会招贤纳士,才能共襄盛举。

毕竟谁也不是三头六臂,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而刘邦有识人之才,容人之量,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才都破格提拔,不论出身和门第。

比如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叔孙通是秦朝博士,萧何、曹参是沛县官吏,陈平是穷书生,彭越以前是打渔的,英布为骊山囚徒,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布贩子。

至于韩信,在年轻时受胯下之辱,吃不饱饭到处乞讨。

就是这样一介草民,刘邦慧眼识得千里马,将他推举到大将军的位置上,最后在刘邦夺取天下过程中,韩信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然,除了韩信,这些各有神通的文臣武将发挥所能,为刘邦的帝业追求插上了无数高飞的翅膀。

对于这场楚汉战争,刘邦看的十分透彻,无论是气魄还是武力均不如项羽,所以从来不与其硬刚,而是集合众臣的权谋智慧与之较量。

在鸿沟对峙时,陷入窘境的项羽欲与刘邦独自挑战,这在后者看来极其幼稚可笑。

除了虚心纳谏,招揽人才,刘邦能够笼络住人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舍得给予,战胜则予人功,得地则予人利,时时不忘与他人分享政治成果。

韩信要假齐王,刘邦给予真齐王,垓下之围前,刘邦为争取韩信、彭越的支持,不惜分封割地,让渡权力。

刘邦的第三个优势是熟悉基层,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平民出身的他深知民间疾苦,入主关中便约法三章,废黜秦朝苛法,赢得关中士绅百姓民心。

再加上刘邦为人豁达慷慨,有容人雅量,十分有共情心理,正如《资治通鉴》记载: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一句话讲,刘邦是个自来熟,跟谁都能打成一片,人缘非常好。这种上下兼容的性格使他获得超强的亲近感和共情力。

刘邦也凭借海纳百川的气度,强大的感召能力和不怕杀头、敢任事的作风,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所以看似大老粗的刘邦实则是一名高明的政治家。

项王武力冠绝群雄,却非政治家

反观项羽,虽神勇盖世,千古无二,但充其量只是顶级武士和优秀的军人,不具备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楚汉战争中,项羽本来握尽优势,但因一系列战略失误而被刘邦打败,最终自刎于乌江。

项羽比较大的失误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鸿门宴放走刘邦。

刘邦处于弱势时懂得韬光养晦,能屈能伸,以卑微言辞麻痹对手,而项羽不听范增的话,被表面现象迷惑,表现出妇人之仁,以至丧失除掉刘邦的机会。

第二个是建都彭城(徐州),舍弃关中。

关中地区地势便利,沃野千里,有山河防御之险,函谷关是唯一东出要道,进可攻退可守,有“秦中自古帝王都”的美誉。

而彭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是一片四战之地,项羽不懂山川地理,犯了兵家大忌,曾有儒生建议他建都咸阳,但遭拒绝。

在项羽看来,只有衣锦还乡才能体现自己的成就,真可谓鼠目寸光,见识狭隘。

第三个是鸿沟议和,无条件遵守。

项羽出身贵族,习惯了优越的生活和安逸的氛围,不懂得平民玩家刘邦的心理,以为议和了就万事大吉,共享天下了。

孰不知刘邦已经磨刀霍霍,最终落得腹背受敌,方寸大乱。

而项羽的这一系列错误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刘邦的优点恰恰是项羽的不足。

项羽最大的问题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不同意见,不会用人,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最后还中了离间计,把人家赶跑了。

韩信一开始是他手下,倒是给他提出不少建议,但都不用,最后实在没出路,只能去投奔刘邦。

与刘邦的慷慨给予不同,项羽吝于封赐,不会笼络人才,韩信就曾嘲讽道: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大意是有功该封爵的,项羽把印信放手里,棱角都要磨平了也不舍得给,而且是有功不赏,有过必罚。

试问这样的领导谁会死心塌地为其卖命,以致韩信、陈平、英布等先后归汉,最终留下的只有项羽的宗亲族人。

这也就解释了项羽为什么说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

因为带出来的八千子弟都是与自己有一些亲朋关系,如今一个生还的都没有,当然没脸回去,因为江东父老并非谦辞,而是真的父老。

同时项羽还不善于团结反汉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说、赵王歇各自为战,最终导致魏、代、赵国相继灭亡。

项羽的另一个缺陷就是嗜杀残暴,在打天下过程中,以雪国仇家恨为快,不注重团结百姓,笼络人心。

巨鹿之战后他坑杀20万秦兵,进入咸阳大肆劫掠纵火屠杀,给关中百姓留下极其恶劣的印象,为战争失败埋下隐患。

综上,小编认为,项羽不仅不是政治家,也算不上英雄,因为他的残酷暴戾与为民请命的正面形象实在不相符,英雄是不会把屠刀伸向手无寸铁的百姓的。

可怜的是,项羽至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把原因归咎于所谓的天命。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