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自己,拥抱世界,生命才变得不同

鹰哥爱写文 2024-09-15 02:57:24

《深度关系》作者:武志红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头脑暴政”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了思维对我们行为的控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学习如何滋养自己的生命、提升生活的质量?

生命的两个维度

说起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有着两层不同的涵义。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生命,分别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

肉体生命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指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在世间的体验都是生命的旅程。

比较特别的是这里所说的“精神生命”。那什么是精神生命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自己的人格或自我。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才能生长一样,我们的精神也需要滋养,才能获得健康。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滋养生命?要讲清楚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它的反面——饥饿说起。

饥饿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分成很多层次的。比如,我们可以把饥饿分成两种:一种是肉体生命饿了,另一种是精神生命饿了。

我们的身体会感到饥饿,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充养分,维持身体的运转。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会有饥饿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喂饱它。这时,如果我们仍然选择吃东西,这就可能有问题了,容易出现暴饮暴食,导致饮食上的失调,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为什么我们在精神饥饿的时候也会想要吃东西呢?这和心理学上的“口欲”概念有关。

口欲对应的是“口欲期”。这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在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婴儿总是喜欢把玩具放进自己的嘴里,这就是他们在做口欲的尝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智变得成熟起来,不再需要通过嘴巴来理解世界,也就会远离这样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滋养,导致他的心灵在成年后还停留在口欲期,那么,这个人就会在遇到精神上的饥饿时,也想着去吃东西。

比如武志红老师就举了自己的例子。他作为一个学者和作家,每天都要写东西。而每当写作遇到障碍、有点儿写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想吃东西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其实不是食欲,不是身体想吃东西,而是在从事写作这件精神层面的事情时,他的内心感觉到了匮乏,感觉到了“饥饿”。

和这种现象类似,我们也会在生活中看到,有的人在经历了感情的重大挫折时,容易陷入消沉,开始暴饮暴食。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让自己度过最痛苦的那段时间,其实,从心理的本质来看,这是无法处理精神饥饿的表现,是一种“病急乱投医”。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遇到问题经常去寻求口欲满足,可以视为一种“退行”,或者说是心理上的退化,从成人心理退化到了婴儿。它的本质是,我们在从事更高级的活动时遇到了阻碍,感觉到了虚弱和匮乏,认为自己无法应对了,于是退行到你曾经获得过的口欲满足上。

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肉体生命的饥饿可以用食物来满足,而精神生命如此细腻复杂的饥饿是食物满足不了的,需要找到其它的方式。

为精神提供食粮

在心理学界,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精神生命如果有食粮,那么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意愿的满足”。

心理学中的“意愿”,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动力,比如我们追求快乐的生活、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这些都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而把这些具体的意愿放到一起,整体上的、抽象一些的动力,就是我们说的“意志”了。

所以,意愿就是具体化的意志,也就是具体化的精神、具体化的生命。当一个意愿得以实现,就意味着这份意愿的生命存活了下来,当一个意愿失败,就意味着这份意愿的生命死去了。

那么,如果我们想去修炼自己的精神生命,就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去追逐你的各种意愿,特别是要在其中找到那些比较重要的,努力去实现它们。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觉到“我的那些重大意愿基本上都可以实现”,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生命就会非常强大。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感觉是“我的意愿都实现不了”,那他的精神生命就会显得非常虚弱。

那么说点这一点,我们很多家庭在养育孩子时,就没有注意照顾好孩子的精神生命,没有给他们提供鼓励式的情绪价值。我们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肉体生命,却常常对孩子的精神生命给予打击。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听话这件事。我们的家长习惯了要让孩子听话,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得听我们的,你要去实现的是我们的意愿”。如果长此以往孩子都感受不到自己在实现自己的愿望,那这最终就会导致孩子的精神生命变得无比虚弱。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就要注意照顾孩子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意愿。这种良好的养育,才能避免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那么,如果现在我们自己作为成人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的社会中,其实有很多人在孩童时期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良好养育”,而是被父母打压着、忽视着长大的。那么,对于这些人而言,也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自己在成年后疗愈自己。

这个办法就是:试着去构建一份稳定的关系,让这份关系补充自己内心的缺失。例如,谈一场好的恋爱、找到可信赖的人生伴侣。或者也可以去找一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和咨询师构建长期的咨询关系。

这种稳定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自我、迈向更开放的世界,同时获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欠缺的爱和温暖。长期下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升级”。

这里所说的“自我升级”,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从低到高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武志红老师独创的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有三个层级,分别是动力层级、意志层级和抽象层级。

动力,指的是我们想说的话、想做的事、以及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执着。它仍然是自恋层面的,没有转变到关系的维度。在这里,意志层级就更成熟一点。我们意识到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自己需要在和世界的交往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而在最高的一级上,抽象层级的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感知发展到最高的程度,脱离了原始的欲望、动力,而不会任由它们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为。

依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在基本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在3岁左右就可以发展出抽象意义的自我,这时我们说的“自我”才真正地诞生了。

而有了自我之后,人在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就会减轻很多,就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等到了成年之后,也不会那么的焦虑,会在处理事情时更加安定、从容。

培育深度关系、拥抱幸福人生

好,讲到这里,《深度关系》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通过学习,我们会发现,对于众多心理现象、新问题的分析,最终都指向了“自恋”和“关系”这两大核心概念,尤其是后者——关系,尤其是关系中“深度关系”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名词。

那么,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好自己的深度关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深度关系是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一剂良药。比如我们都会遇到的“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没有进入深度关系,没有和自己要做的事情——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产生更深的连接。

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其中,能和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就会发现,做事情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时间好像突然就多了很多。同时,我们还能收获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明确的掌控感。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武志红老师提出的“人性坐标体系”的几个方面出发,去具体地纠正我们的问题、让自己更加靠近深度关系。

其中,第一步,是需要我们认清自己身上的自恋,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我们没有必要否认内心的欲望,相反,我们可以努力地奋斗、真实地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呈现出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

第二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心性,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不能停留在“唯我独尊”的阶段。实现了这层跨越,也就意味着我们从孤独进入了关系,从想象进入了现实。体会到各种关系的重要性、看见关系中的彼此,我们也就能被他人照亮、同时照亮他人。

最后,我们还要警惕头脑的“暴政”,避免思维对我们行为的绑架。与其过多地思考、运用理智去瞻前顾后、试图找出完美答案,还不如拿出真实的“我”,去和真实的世界接触、碰撞,让自己体验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本质。

拥抱这个世界吧,带着我们的真诚和勇敢,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体会我们宝贵而精彩的人生。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