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燥邪当令”防秋病

蒋济谈健康 2024-09-19 20:21:04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根据中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秋分是第16个节气,此时昼夜平分,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因天气逐渐转凉,大雁成群结队地从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一、秋分的养生

1.饮食

温润为主。

秋分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不少人会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等问题,应当补水缓解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多吃一些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桂圆等。

秋燥易伤大肠,所以常常引发便秘、痔疮等疾病,此时宜食香蕉、芝麻、核桃与何首乌等。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造成腹泻。

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6节气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2.起居

秋分宜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入侵体内,给腰腿痛苦埋下隐患,还会导致慢性咳嗽等疾病的发生。秋季尤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以保护阳气。早睡收敛阳气,早起振奋阳气,适时增加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另外,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力量。

3.秋分注意情志调节

多走走赶走抑郁惆怅。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更敏感,尤其是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心情。因此,秋季注意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静,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分时的养生内容,还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心情的,应让情志平和。秋分养生,宜动不宜静,且此时空气质量佳,多出去走走既可锻炼了身体,也能让人神清气爽。当然,除了快步走、跑步之外,多登高远眺也是个好方法,登高远眺很简单赶走愁闷、惆怅等不良心情。

二、运动养生

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高气爽,也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由于人体阴精阳气此时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肺主气,与呼吸的关系最为亲密。秋天进行深呼吸有助于调养肺气。可以每天在睡前或晨起,平躺在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呼吸,鼓起小肚子,停顿几秒钟后,再把气从鼻孔里面呼出去,小肚子收缩,反复做20-30次。

三、秋分防病

1.秋分灸脾胃

秋分过后,天气渐渐转凉,此时秋分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肠病、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

一般在秋分节气当天以及前7天、后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间隔,这样疗效比较好。穴位选择: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可养肺胃之阴,调动脾胃之阳。

2.燥咳来袭

咳嗽,如何让它客客气气走开。燥咳,分温燥和凉燥。舌苔是白的,说明体内寒重,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物;舌苔发黄,舌质红,说明内热较大,并有咽痛,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可吃蒸大蒜水配合治疗,也可按摩太渊穴。

3.秋季大便“不便”

调肺即可治疗秋季便秘,润肺美食——银耳,还有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调肺通便的功能。这些食物大多数是白色的。按摩腹部也是缓解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腹部的穴位有气海,中脘(募穴为脏腑之气集中的地方),关元,天枢。

4.皮肤干燥瘙痒,从护肺开始

肺主皮毛,皮肤燥病当从肺治。然而单纯补水不一定能够解燥,还需要水液气化的功能,这要依赖于阳气。此时可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如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并配合鼻吸蒸汽法来润肺,还要勤洗澡,洗澡后要做好保湿工作,按摩曲池穴,三阴交,合谷穴,迎香等穴位以养护肺及皮肤。

来源: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中医科傅纪婷

0 阅读:21

蒋济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