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九讲《出则悌》第三

从梦随心文化 2024-10-28 18:54:49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一句非议的不多,小学生都知道,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唯唯诺诺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大喊大叫既消耗自己的精力,喉咙受不了,也会显得过于粗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无移。”

这一句也无非议,前去拜访、探视,都是积极上前,临行时恋恋不舍,属于人之常情。面对长辈的询问,起身回答,目光平视,既体现了自身的精神状态,也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充分展现对尊长的尊重。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一句是非点集中体现在家庭观念的降低上,现如今的孩子大多没有多少亲戚观念,这是时代留下来的问题,伴随着二孩、三孩以及计划生育的开放,同胞兄弟会越来越多,亲戚观念会重新发展出来,不愿意生孩子的除外。

对待父辈的亲友,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父辈的亲友不友好的问题;同样对待兄长辈的亲友也会面临兄长辈的亲友不友善的问题。友善是给友善的人的,不能对方不友善,我们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如果关系和睦,自然应该主动示好;如果关系不和睦,则应该减少接触。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不卑不亢就是最好的态度。

很多人会有妥协的念想,这也是父辈们受到“以和为贵”的思想的影响,尽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年轻人处事如果处处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还算什么年轻人?教育子女也因如此,善意应该给善良的人。如果来者不善,就应该据理力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是猎枪。”音乐对人起到的是教化,音乐传递出来的力量,也应该支撑着青少年成长。

长辈、兄长,应该有长辈、兄长的样子,晚辈、弟弟妹妹才会想着去尊重、敬爱,如果长辈、兄长为老不尊、以大欺小,晚辈们为什么要委曲求全呢?“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孟子》中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才是《论语》之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确解释。

圣人言论,从来不是教众生甘为牛马,只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曲解了圣人的言论,于是才有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论调。君有君的样子,君有君的雅量,则臣子效仿,尽心辅助;如果君没有君的样子,没有君的雅量,臣子为何要辅助这样的人呢?同理,为人父、为人夫,如果没有人父、人夫的德行,子女、妇人为什么要向这样的人学习,以这样的人为榜样呢?

面对君的过错,臣子应该劝谏;面对父母的过错,子女应该劝谏,这才是为人臣、为人子应尽的本分。“谏不入,悦复谏”,如果因为劝谏而使自己陷入险地,则能识人,若“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善良是相对的,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不去辨论,道理就说不清楚,人们就会混沌,真理就会被掩埋,良知也会被掩埋,受苦受难的就是普通的人们。

所以当我们不敢发声的时候,不要嘲讽敢于发声的人;当我们不敢挺身而出的时候,不要讥笑敢于挺身而出的人。当嘲讽、讥笑盛行的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支持;当所有人都选择沉默的时候,新的力量就会在其中迸发。有些人会在沉默中死亡,但会有更多的人在沉默中爆发。

当真理开始爆发,迸发出的光将会照亮所有人!

0 阅读:7

从梦随心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