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一句着重体现了尊老,异议相对较少。对于儿童来说,有一个“爱幼”的意识在,这也是人性之中对于自身利益维护的一个体现。儿童、老人,本性之中存在的东西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只会不断放大,所以成长过程中教育的方向就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导之向善,则善;导之向恶,则恶;不加引导,则以利己为本。对于利己主义,这是生存根本,无法定义善恶,也无需定义善恶,在生存之外,在有教育条件下,引之向善即可。生存问题无法解决,没有教育条件,谈善恶则是违反人性。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一句也无异议。不管是亲人、师长,听到他们叫人,帮着叫一声,或者帮着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是人之常情,若是事不关己便充耳不闻,相信没有哪个父母或者个体愿意此等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直呼姓名,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总让听者感觉不舒服。尽管现代人只有姓名没有字号,对直呼姓名一事也没有那么看重,但对于长辈们的名号,还是尊敬一些为好。对自家长辈如此,对别家长辈也应如此,对国家功勋前辈、开国领袖,更应如此。
在尊长面前勿炫耀自己的能耐,不代表尊长询问时也扭扭捏捏。该表现的时候表现,该低调的时候低调,多听少说,总是收获更多一些。嘴巴快过脑子,在儿童时可称为天真无邪,及大一些,总不能年年天真。子女在父母眼中总是孩子,但在公众场合,过多的表现必然会招徕不必要的麻烦。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一段因为时代的变迁,逐渐为人所诟病。
古人礼节繁重,是基于社会生产缓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礼节也就减省了很多。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有明确的礼仪标准,这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倘若固守着死板的传统不知道变通,便是缺少了“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知古而通今,是为了让生活更舒畅,心态更平和,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越学越郁闷,越学越苦恼,就要反思所学是否适宜,要思考内容是否合理。批判与质疑,是进步的阶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活学活用的标准。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一句也常引起争论。关于这一句可分两种场合看待:一为私底下,二为公众场合。
自己家中,与父母相处如朋友,别说坐着,便是躺着也是自由;若在客人面前,仍旧躺着如老太爷,多少有些“家教不严”。若在公众场合,遇见长辈,起身相迎或者起身打招呼,都是正常的礼节,即便在家父母不教,进入社会也会为社会所教育。常言道“礼多人不怪”,对长辈爱答不理,长辈们自然也可以同等相待。对待甲方态度傲慢,甲方自然也可以傲慢相待,结果是谁失利呢?
逍遥之人有没有呢?有!无欲则刚。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核心在于不在乎利益的得失,自然可以傲视群雄。可是寻常人哪有超然的物质与遗世独立的境界呢?既然是红尘中的一员,就要遵守红尘的规矩。想要遗世独立,就得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最怕的是尊严想要超脱,资金尚未脱贫。羡慕别人站着把钱挣了,自己早已被生活打断了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