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近代最出名的学校,那肯定是上世纪初叶诞辰的黄埔军校,这里培养出了大批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威猛高大,战斗力爆棚的全能之士,随后通过战场上拼搏,磨练大批指挥若定,沙场建功的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他们当中有的功勋卓著,令人敬重;有的战死疆场,名留青史;有的海外担职,荣誉等身;有的身居高位,权倾天下,更是涌现出很多驰名政坛,官居中枢的精英阶层,在决策层一显身手,大展宏图,正是人才辈出这所学校,可谓是整整影响了历史进程长达一世纪之久。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军阵营的黄埔师生中,被授予上将以上军衔的有38人,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官和“剿匪”绥靖区最高指挥官的有59人,授予中将的有159人,少将军官以上的有255人,可以说占军官总数的绝大部分;在我军方面,1955年9月全军大授衔时,10位元帅中,有5位出身黄埔军校,10名大将中,3位出身黄埔;57名上将中,有8人出身黄埔;177名中将中,9位出身黄埔,还有部分少将也出身黄埔,此外,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高级领导职务的将领也有近40人出身黄埔。更有的坐上一些部门的头把交椅,成为掌管要害部门的显赫人物。所以有人形容,上世纪一些征战其实就是“黄埔师生联手上演的一出出风云激荡的大戏”我看比喻得也算靠谱。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成为培养“时代巨人的摇篮”,非常重要的一点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发展规律,倡导正义战争,推动公平公正,建立幸福社会,尤其是在两党合作建校之初,把建设校的宗旨定位为“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所以这所学校能桃李满天下,业绩冠四海。
当然,一开始有人认为是男人的天下,其实不然,黄埔军校曾经也招收过一批女学员,其中不乏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巾帼女英雄,这些黄埔女生生逢乱世却不彷徨,拥有壮美的人生梦想;她们不爱红妆爱武装,与历史遭遇,她们的人生注定要涂抹一笔亮色,担负起救国重任。她们的历史不该被人遗忘。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徐向前元帅和夫人黄杰共同毕业于黄埔军校,一个是黄埔一期,一个是黄埔六期,在众多的将帅中称得上绝无仅有的一对夫妇。一时被传为佳话。
黄杰,湖北江陵县郝穴镇,她的家庭是当地富甲一方的书香门第,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相对于同时代的孩子来说,黄杰的生活自然要好的太多。就在她14岁那年,由于父亲早逝,抚养她的伯父就为她包办了一桩婚事,黄杰奋力抵抗,与伯父大闹一场,在自知大闹无果的情况下,她决定逃离这个封建大家庭,于是她只身一人从老家江陵去了武汉。刚好那个时候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始招女生,她便报名参加并成功录取,16岁的她成为黄埔军校的一名女生。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和其它女生一样,她凭着满腔革命热情,从早上5时半起床开始,一直到晚上9时半睡觉。参加摸爬滚打的艰苦训练,没有任何特殊。早上军号一响,马上起床、穿衣、梳洗,10分钟收拾完毕,然后进行操练,列队、射击、野营、军事演习等样样都磨练,不论是政治理论,还是军事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
此时,黄埔一期毕业的徐向前,正是担任军校学兵队队长,此时两人初步建立了师生情谊,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革命工作两人经过战火的洗礼及波折的婚姻后,两人携手并肩走在一起,结为伉俪,自此与徐向前元帅患难与共,相依相伴44年,携手到白头,造就了一段佳话。以98岁高龄去世,被人誉为“黄埔模范夫妻”。后人有诗赞曰:黄埔相聚皆英豪,硝烟霹雳自天娇;历经坎坷终不悔,壮丽人生硕果累。
徐向前元帅、黄杰这对黄埔毕业的夫妻,半个世纪的相伴,半个世纪的沧桑,共同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勇敢地面对并承担了。在战火之中轰轰烈烈相爱,在和平年代平平淡淡地相伴,两人一子一女,后人境外成栋梁之才,儿子秉承父志,授予中将军衔;女儿插队归来后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成为白衣天使,可谓事业有成,儿女双全,幸福美满。他们之间的爱情令人无比羡慕。
无独有偶,徐向前元帅有一位黄埔军校时的同学,同样黄埔一期毕业,同样在黄埔军校担任学兵队队长,同样娶了一位黄埔军校的女生为妻,后来同样成为红军的师级将领,然而,他们的结局迥异,后来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其妻苦等数十年后收到烈士证书,却至死不知丈夫安葬在何处,其事迹令人一读三叹。此人便是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参谋长吴展。
读书时的五少爷,前排右
吴展,原名鹏昌,字凌霄,号修翎。1899年出生于安徽舒城县阙商乡卫庄村吴家老圩的一个地主家庭,他家拥有良田百亩,是当地有名的名门大族,吴家一向人丁兴旺,他兄弟六人排行居五,家中长工佣人不少,大家都尊称他为“五少爷”,由于家庭的优越,父亲聘请名师对吴展进行教授,因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启蒙,由于他天资聪颖,20岁那年,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庆省立第一中学,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很深的文化底蕴。
就在读书期间,接受当时在学校流传先进思想的影响,大量阅读进步作家的作品和五四运动后的进步文艺作品,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看到当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势日弱,觉得偌大的一个国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决定弃笔从戎,已结婚成家的吴展,瞒着家里人,虚报年龄20岁,以未婚青年的身份,奔赴广州参加考试,被顺利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
由于吴展家庭条件优渥,白白净净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丝眼镜,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年少儒雅的书生气质,加上他身材高大,步履稳健,而且口才也极好,声音宏亮,说话条理性极强,还写得一手好字,刚健端庄,风格独特,给人的感觉是文韬武略,才华横溢,特别是在军校期间表现积极,各项训练任务成绩突出,有文化、有知识,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强,头脑又很灵活,很快便受到了上级的重用,毕业后直接留校担任特务营营长。随后,还参加讨伐叛军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战役,给初出茅庐的吴展以极佳的实战锻炼机会。
此时,正值黄埔军校组成武汉分校,恽代英任政治教官,邓演达、谭延闿、徐谦为校务委员,施存统、萧楚女任教官,杨树松任总队长。徐向前任军校学兵一队队长,吴展则担任学兵四队队长,两人一同当队长,带领学生从事军事训练工作,他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吴展这位英俊潇洒青年教官,一袭军装勃然英姿,如琼枝一树,栽于黑山白水间,在人群中伟岸挺拔,器宇轩昂,颇有鹤立鸡群味道,尤其是清秀分明的五官,黑亮垂直的头发,斜飞的英挺剑眉,乌黑深邃的眼眸,张扬着高贵与优雅,成为黄埔女生课余时间谈论的焦点人物,其中,最为怦然心动的有一名女生,那便是女学员彭镜秋。
当时正值花样年华彭镜秋,眉清目秀、身材窈窕、落落大方、风度翩翩,受军事训练时她与同男生一样,着深灰色制式军装,留着短发,紧束着腰带,戴着军帽,打着绑腿,并肩站立,飒爽英姿,显得格外精神,更显得举止优雅,天生丽质,一时被同学们誉为高颜值女兵,成为众多人追逐的对象。尤其是初见威风凛凛的教官吴展,她丝毫没有胆怯,反而大大方方地盯着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彭镜秋原名曾璞,出生于湖南宜章城厢镇(今玉溪镇)一个穷秀才家庭。虽然她是家中的女孩子,有文化的父亲对她也是寄予厚望,除了家庭教育良好之外,从小就读私塾,听讲课,她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小聪慧,学习成绩优异,因此十几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立志投身革命。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的她,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并成为当地妇女会的会长,后在组织的推荐下考入武汉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并由此结识了收目中近乎完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吴展。
然而,吴展与爱人彭镜秋个人私事没有丝毫进展的时候,革命形势风云突变,蒋、汪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组织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本来,吴展率领这支部队计划参加南昌起义,谁知部队到达九江的时候,被张发奎发现并缴了械。后经时任张发奎第四军的参谋长、组织秘密工作者叶剑英建议,这支部队改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由叶剑英亲自担任团长,吴展任教导营营长。他们率领队伍继续南下,但由于在途中遇到一些周折未能参加南昌起义。后来,教导团开到广州后决定举行举行广州起义,结果因为计划泄露,提前起义过程中准备仓促,起义军总指挥张太雷不幸牺牲。
广州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在血战三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被迫从广州撤退。而来不及撤退的一些人不幸被捕。其中有吴展的亲弟弟,人称“六少爷”,毕业于黄埔四期的吴洁,与他的妻子马毅双双被捕,最后两人都遭到反动派杀害。这时已经逃离出广州的吴展,经过地下组织的运作,通知了他的大哥,大爷吴昌凤从安徽舒城辗转广州偷偷地将小弟吴洁夫妇收了尸,得以安息。
死者长已矣,存者长怀悲!同是黄埔毕业弟弟吴洁牺牲了,吴展的脑海中弟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擦干眼泪,踏着烈士的足迹继续前进,部队经过整编后,徐向前任团党代表,吴展任团参谋长,与这支部队并肩协同作战,边打边退,途中遭到地主民团阻击,彭镜秋等二十几位女同志紧紧跟着部队,一路上为伤员包扎、护理,终于达海陆丰。
起义部队刚刚进山打游击,团参谋长吴展缓缓地抬起头,仰望青山如黛,山上峰恋罗列,相互拱映,层层云雾落下来,蔚然秀丽。江山如此多娇,这美好的景致,不由发出一声轻轻的赞叹声,一开始红军不断出击,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由于敌人的疯狂“围剿”,一千多人的队伍剩下不到二百,根据组织保存革命火种的要求,红军骨干决定陆续分批撤离海陆丰。那一年春寒料峭,欲暖还寒,徐向前戴上草帽化装成农民,吴展、彭镜秋假扮成夫妻,一行人望着曾经战斗过的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蓝色的大海般波涛汹湧,战友永远沉睡在这,眼眶不由湿润了。
大浪淘沙,淘尽黄沙始见真金,留下的红军战士虽然不多,但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骨干,每一个战士都是革命的火种,从海陆丰转移出去之后,几个月后,徐向前调到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红31师副师长,便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打出一系列辉煌战绩,先后指挥阳平口伏击战和双桥大捷,一举歼敌数千,缴获颇丰,取得了鄂豫皖红军成立以来首次歼敌整团、整师的重大胜利,展现了他超凡的胆略和智慧,他也因此晋升为师长、军长。
同样由海陆丰转移到上海的吴展、彭镜秋夫妇,被组织派到另一条战线工作,先是到各地开展兵运工作。这期间,大名鼎鼎的“五少爷”吴展,遂偕黄埔同学、对家人称是女同事的彭镜秋,回了一趟舒城阙商乡卫庄村吴家老圩的老家。那时他的父母健在,一家人团聚别提多高兴啦,当然,家里还有一个人却偷偷地抹泪,这便是吴展的结发妻子朱淑德。
原来,这朱淑德也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小姐,家庭条件很好的父母之命,为了拴住儿子不安分的心,给他找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并拜堂结婚,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多年的吴展,虽然满心不情愿,但由于她年轻貌美,性格温顺,擅长家务,无法违抗父母命,只能顺从地举行婚礼,度过那不寻常的新婚之夜,接下来,时分时合有过一些相处的日子,当年,吴展瞒着家人,偷偷去报考黄埔军校时,他与朱淑德的儿子已经六七岁了,他临行之时她还怀着他们未出生的女儿。这次吴展再度归来,这个从未谋面的女儿,也已四五岁了。
令朱淑德没有相到的是,丈夫多年来一去无音信,如今思念多年的丈夫忽然归来,竟还带回来一个女同事,谁都知道,那个女子,当然不会是女同事。这回乡的短短数日,朱姓女子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旧时女子,又是大家闺秀的身份,都让她只能选择不哭不闹,所有痛苦煎熬,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她人奉“我像一只蜗牛,虽然爬得慢,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爬到墙顶。”
“五少爷”回家短短几天时间,又和他的“女同事”再一次不辞而别了,从此再无音信。从此以后,他和发妻朱淑德成了永诀,此生再不相见。吴展、彭镜秋到上海之后,组织安排了二人的工作,这个时候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就在这个时候,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特别是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在吴展黄埔同学徐向前等率领下,相继取得了一系大捷,成立了威震四方的红四军,徐向前担任军长,同时,组织认定,同样黄埔一期毕业的吴展应该有更大的平台,于是,他被调往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吴展担任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与昔日黄埔同学徐向前并肩作战。
吴展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当红十师参谋长时,他在上海已经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几年时间,妻子彭镜秋为他生下一双儿女,儿子取名吴方宜已经三岁,漂亮可爱的女儿也已一岁了。年轻的师参谋长与心爱的妻子,一双玉璧般的儿女作别,虽然内心有万分难舍,然而,家事国事天下事,轻重分明,不容半分儿女私情相扰,他毅然踏上征程,奔赴莽莽苍苍、山山相连的大别山深处的前线。妻子彭镜秋则留在上海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同时期盼丈夫得胜归来。
吴展来到鄂豫皖根据地任红十师参谋长,师长倪志亮,经历四次大捷,第一次是黄安战役。当时,黄安是南线敌人伸进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位置凸出、孤立,红军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第一步包围黄安县城,肃清外围据点,切断黄安与宋埠、黄陂的交通线;第二步紧缩包围圈,准备打来援之敌;最后总攻黄安县城,消灭城内敌人。吴展率部担任迂回包抄任务,经十天激战,歼麻城、黄安、宋埠的援敌一部,并先后攻下了徐家、东王家、桃花镇和高桥河等据点,完全切断了守敌与外围的联系。
随后,兄弟部队诱敌深入,全部歼灭打援部队,并向成瓮中之鳖黄安城发起总攻,还用红军的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在黄安上空,投掷了大量宣传品和迫击炮弹,给敌人以重大威胁。此役共歼敌1.5万余人,活捉敌师长赵冠英以下近万人,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的重大胜利。
第二次战役是商(城)潢(川)战役。敌人丢掉黄安之后,重新调整进攻方向,红军为了扩大战果,决定乘胜一举夺取商城,首先是对商城"围而不攻"战术,并在商潢公路两侧埋伏重兵,伺机消灭来援之敌,吴展直接组织指挥特务第二连和师部特务队在左侧配合兄弟部队阻击曾万钟等部之敌。当时正逢雪后,道路泥泞,部队行动困难。吴展克服高度近视的困难,亲临阵地,侦察敌情。
那天晚上,得到敌人几个师来援,吴展当机立断,立即下达命令:特务第二连和特务队星夜赶到北亚江,配合潢川独立营,阻滞敌人前进,并想尽一切办法查明敌情,并取得打援主动地位,配合兄弟部队迅速沿商潢公路以南向豆腐店西南等几个方向运动,迂回成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钳子,把汤恩伯、曾万钟、张钫几个师压在方圆十余里的平川里,歼灭其两个师,取得除夕豆腐店大捷。并一举攻占商城,使鄂豫皖和皖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第三次是苏家埠战役。红军取得几次重大胜利后,鄂东北、豫东南根据地已经没有敌情,但皖西的淠河以东之六安、霍山及苏家埠等地尚有数万之多敌人的重兵盘据,苏家埠是安徽西部的一个大镇,为了进一步扩大根据地,打击来犯之敌,红军决定“围点打援”战术,吸引六安、霍山,以及合肥、蚌埠方面的援敌,在陡拔河布下“口袋阵”,将援敌歼灭。吴展率领的第十师担任狙击突围之敌的任务。先头部队与苏家埠出援青山店之敌遭遇,歼敌一个营,迫使敌人退回苏家埠。指挥部队猛打,乘胜包围苏家埠,使敌内无粮弹,外无援兵,束手待擒。特别是外援之敌数万人向苏家埠大举增援。
红军在各地布下天罗地网,越战越勇,是役共歼敌3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及旅长5人、团长12人和其他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步枪1.5万余支、机枪250挺、各种炮44门、电台5部,击落敌机1架,创造了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规模最大、缴获最多、代价最小、战果最大的一次空前大捷。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贺电称“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运动以无限的兴奋,更加强了苏维埃红军对于革命运动的领导”。
第四次是潢(川)光(山)战役。接着,红军主力挥师西进豫南,发起了潢光战役。吴展率领的红十师担任主攻任务,负责奔袭椿树店、槐树店,将敌新编二十师一个团大部歼灭,并乘胜进逼光山县城。随后,兄弟部队秘密插到光山以北、潢川以南的璞塔集、彭店地区,准备歼击潢川出援之敌;敌人军心动摇,斗志消失,陷入一片混乱,我军乘势突入寨内,将其歼灭。短短五天时间就歼灭了敌人正规军八个团和反动民团一部,毙伤俘敌近万,缴枪七千余支,收复了被敌侵占的地区,并扩大了部分新区。至此,威震鄂豫皖的四大战役胜利结束。
潢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的全面胜利,使红四方面军空前壮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处于极盛时期。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张国焘在给上级写报告中吹嘘取得这一系列的胜利完全是他“正确领导”的结晶,使一些浴血奋战的将领颇为不满,其中就有黄埔一期生吴展,随后又搞起了白雀园“肃反”“火线肃反”之类,第十一师师长周维炯、第十二师师长许继慎,还有师级干部陈奇、戴克敏,甚至包括总指挥徐向前的妻子年仅21岁的程训宣,都被“肃反”了,此举削弱了红军的有生力量,直接导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只好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陕南川北大转移。
而在红四方面军取得西征胜利,开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下,张国焘再次开始肃反,他的对象主要有有三类人,一类从白军中过来,不论是起义、投诚、还是被俘的;第二类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第三类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当年符合以上两点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广州起义、指挥过潢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斗,都作出过突出贡献,时任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的高级将领吴展,于1933年春,在四川通江,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杀害,年仅34岁。
吴展含冤被杀后,直到1945年七大才追认其为烈士,但家里所有的人都一无所知。此时远在上海的彭镜秋因组织遭到破坏被叛徒被捕入狱,险恶环境中她和吴展的那个活泼可爱,眉眼绝似吴展的四岁女儿,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六岁的儿子吴方宜,刚像电影中烈士江姐的儿子“小萝卜头”一样跟着母亲蹲在监狱,然而阴暗潮湿寒冷的里监狱,别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是大人也极度艰难,短短几个月时间,六岁的吴方宜,一身疥疮、瘦骨嶙峋、奄奄一息,只一又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可怜巴巴地盯着大人们。
当时的彭镜秋认为自己是要牢底坐透牺牲在监狱,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留下丈夫吴展唯一的血脉,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之际,她尝试着写封信给吴展老家卫庄村吴家老圩仅一面之缘的大哥吴昌凤,希望这位读书人能帮助一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吴大哥接到信后二话没说就施以援手,历经周折把吴方宜接回老家。起先是指望吴展发妻朱淑德能带着孩子一起生活。然而带着一双儿女,日盼夜盼丈夫能回家转的年轻妻子朱淑德,丈夫没有回来,却来了一丈夫与那名“女同事”生下这个病弱不堪的孩子,并指名要他扶养,顿觉天旋地转的她无法接受残酷无情的事实,况且孤儿寡母生活紧巴,无法承受再加一个孩子来分一碗羹。最后眼看成孤儿的吴方宜过继给吴展三哥为养子。
也许是没有养育丈夫留下孩子的内疚,也许是当时丈夫被敌人定位为“匪”,也许是怕别人指责自己心太硬,也许是日思夜盼丈夫归来已经无望,从此以后,这位大家闺秀的朱淑德少言寡语,选择性失聪,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答非所问。干脆用装聋作哑来捱苦难时光,一直到晚年。
幸运的是,彭镜秋送走了孩子,觉得可以了无牵挂的时候,后来在转监狱,本来与组织失联,在孤独中苦苦挣扎的她,竟然意外碰上了自己的战友,与钱瑛(第一任监察部长)、帅孟奇(后任中组部副部长)关到了一起,在敌人的监狱中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还被组织营救出狱,后来到延安保育小学,任党支部书记,倾尽心血,培养烈士遗孤和革命后代,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历任松江省妇委书记、妇联主任、黑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后以副部级干部离休。
当了高级干部的彭镜秋,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寻找到了失散的孩子吴方宜,结果因为过继给老三被定位为地主成分,他也成了“地主崽”,直到父亲吴展的烈士证书拿到手后,才消除了这一尴尬的身份。然而,吴展究竟牺牲于何时何地,安葬何处,无人知晓。
直到近80年后,83岁高龄的吴展之子吴方宜,带着母亲彭镜秋,还有伯母朱淑德的几代人的期盼,终于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找到了吴展的墓碑。八十年沧桑岁月,八十载生离死别,二位妻子寻找了丈夫一辈子,等了丈夫一辈子,垂髫孩童盼了父亲一生,等了父亲一生,只有眼前这浅浅坟墓、冷冷墓碑。 站立吴展烈士墓前,耄耋之年的吴方宜,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吴方宜捧上一把从老家吴家老圩长出的白兰花,还有那长帅气的照片,一同放在父亲的墓碑前,见轻轻吹拂,飘出幽兰的芬芳,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正是革命先辈这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老人感动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