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芥菜疙瘩,一抹家乡味道。“秦壁的葱,梗壁的蒜,万安的酱菜卖得快。”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道出了无数洪洞人的心声。早在明末清初时,万安酱菜就以其香脆可口、香而不咸闻名洪赵。2012年,万安酱菜又有了新收获——跻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曾是清朝贡品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万安酱菜的第四代传人杜建军。说起万安酱菜的历史,他如数家珍。万安酱菜的腌制历史久远,村中家家腌制、代代相传。相传,万安酱菜甚至可以追溯到舜耕历山时期,那时舜王在万安设烧窑,做贮藏蔬菜的器皿,从此人们就开始了腌制咸菜的粗加工。随着时代的变迁,万安人将这一腌制品不断改善,使其成为洪洞县城内的一绝。
杜建军介绍,在明清时期,万安人将腌制的酱菜挑去西山等地以物易物。到清朝中期,万安出了一刘姓大族,官职为盐运使,刘家人生意曾做到山东等地,同时也将万安的酱菜传至山东。后来,万安酱菜还作为贡品送到宫中,供清帝御用。
“听父辈们讲,慈禧西行时,途经万安,吃到万安酱菜时夸赞其与北京六必居有一比。至民国时期,万安酱菜营销已经成为规模。解放后,集中收购,送往供销社营销。改革开放以后,万安酱菜才从收购、制作、营销方面成为个人联营企业的经营方式。”杜建军说。
诀窍独一无二
为何一个区区酱菜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杜建军说,这不仅与万安村水土有关,更关乎每一步的腌制技巧。
万安酱菜采用本地的芥菜,肉质厚且无筋。“有一年,本村的芥菜数量不足,我们调取了一批山东的芥菜,但腌制出来后,味道偏苦偏咸。所以说,万安酱菜换了芥菜不行,换了万安的水土也不行。”再说腌制工艺,每年9月,芥菜成熟后,村民会先将其洗净,再加入盐、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调料,从上料到入缸每隔两三天翻缸一次,从而保证缸内芥菜能充分接触阳光,盐分布均匀。连续翻缸3个月后,翻缸间隔时间加长,依天气状况,间隔一个星期、一个月不等。待其腌制够8个月以上至一年便可食用。
杜建军说:可别小看这传统的腌制方法,一要把握时间,若是腌制时间短了,酱菜中所含的亚硝酸盐挥发不净,就会对人体有害,若是时间长了,口感就会发苦。二是,家家有秘方,调料多少不一样,味道也会有所差别。比如下盐轻了就容易变坏,下盐重了就会变苦。”
走向企业生产
万安人说,酱菜不仅仅是本土的调味佳品,更是一种回忆。四十年代出生的白娃说: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飘着酱菜的香味。有时候上学都会偷偷拿一块酱菜揣到书包里,那是最美味的零食。”现如今,万安酱菜已经由当初的家家腌制酱菜,转变为企业化经营。
考虑到这一点,杜长安便和儿子杜建军一同着手自产自销。每年与当地村民签订协议,收购芥菜。
现在父子俩经营的这家咸菜厂年产量近500吨,每天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本村人外出时也要带上几块,让外地人也尝尝这传统口味。
渴望破解困局
虽然万安酱菜颇为洪洞人熟知,但地域限制较为明显,令其难以形成产业品牌,走向全国。
“由于万安酱菜属于民用小食品,并受传统腌制技艺的限制,再加上南方泡菜的冲击,万安酱菜目前整体经营状况低下。”杜建军分析道:以山东的酱菜为例,其用盐成本远低于我村。而且,除了成本大,腌制一万斤芥菜,到腌制成熟后,只剩8000斤,这一缩水现象也让消耗增大。另外,土壤、芥菜、水质、秘制配方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万安酱菜的销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爱吃酱菜,自然对腌制酱菜没有兴趣,若不对这一传统技艺加以保护,万安酱菜就会失传。”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2012年12月,在杜长安父子的努力下,万安酱菜秘制传统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