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同饮一坑水——抗美援朝女兵的回忆

马革话英雄 2023-10-18 13:59:01

五次战役后,中朝与美国为首仆从国军队沿三八线附近展开了对峙。朝鲜山地多,往往双方隔着山头。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和小分队出击。但是有些地方迫于生存,前线双方竟和平相处,友好往来,互相交换吃的食物。

坑道接水

李伊丽在抗美援朝时期是46军398团政治处一名女兵,1952年12月,她所在的部队开赴38线接替40军357团,担任一线对敌作战任务。作为少数几个女兵,李伊丽守住电话机接电话,收听广播,编印给前线坑道里看的小报。还兼任汇款员,就是把指战员们的津贴寄给国内亲人。来到前线,她才知道战争的残酷。

双方对峙战线沿三八线南北,中朝方面后方几十公里的山坡都是光秃秃的,这是美军飞机大炮炸的。从团部到前沿阵地地面都没脚面的浮土,弹片遍地,随手就可以捡到。凡是朝南的开阔地、水源及大路全部火力封锁,来往前线只能走沿山势开挖的交通壕。交通壕两侧交错挖了不少“猫耳洞”。

志愿军广泛构筑坑道工事,我方一侧的山头都挖了坑道,形成一道地下长城。兵力、兵器都隐蔽起来,避开了敌人飞机大炮的火力。

为安全计,坑道口都不大,里面有的地方滴水冒水,里面阴暗潮湿,窄小黑暗,吃住都在里面,不得随意出入坑道。晒太阳、洗澡成了奢望。不少人得了关节炎、风湿。

烧火做饭都远离坑道口,战士们经常吃不上热饭,前期吃炒面,后期吃罐头,没有新鲜蔬菜,许多人得了夜盲症,靠喝苦涩的松针水,吃豆芽菜好了。

坑道生活

坑道里没水没照明,只有趁敌人不打炮时下山背水。有时出得汗水赶得上背上来的水了。电池蜡烛后方供应不上,就点炊事班做菜的豆油。

在一个地方,美军在南边一个山头,志愿军在北边一个山头,水源在两山之间是一个泉眼涌出的小水坑。开始都封锁对方,打死的人,血还流进了水坑,污染了水源,喝水要到几里远的地方去背。后来双方达成协议,几点到几点是对方打水;几点到几点是志愿军打水。这样双方都方便。有时背水不期而遇,互相笑笑。再后来互相交换吃的,志愿军拿出花生米,美国兵拿出口香糖、罐头,还交换香烟抽。

有个新来的干部,要搞“冷枪冷炮”这里的干部坚决制止,宁可不要立功,也要保持和平局面。上级知道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伊丽高兴的是填发立功喜报,可以想象祖国的亲人收到自己的儿子、丈夫的好消息会多么高兴。更多的是填写烈士证书。每次大的战斗下来,烈士的遗物用白布包好,一堆堆准备寄回国内,国内的亲人收到证书与遗物得有多绝望。

有一次给各连队汇款时,有一捆是一万元一张(旧币)共计一百张人民币,这捆钱完全被献血浸透了。钱的主人已经牺牲了在冲锋的道路上,钱是从他棉衣内拿出来的,他没有把钱留在阵地上,而是随身带着,希望自己能平安回来。他攒了一年的津贴舍不得花,准备寄回国内孝敬父母的。

李伊丽把钱解开,一张一张凉在子弹箱做成的桌子上,不忍心放进袋子里。她想这些钱如果能直接与烈士遗物一起寄给他父母,对他父母也是一个安慰,这钱是他们的儿子用生命换来的。李伊丽请示了领导,军邮部门答复,钱必须经过邮局汇兑。连续几天李伊丽一见到这些献血浸红的纸币就忍不住流泪,直到送走那天还是湿漉漉的,似乎一个年轻的生命还顽强地依附在上面,久久不愿离去。

志愿军女兵

在“冷枪冷炮”活动中,美韩军队被打得不敢露头。夜间怕志愿军袭击,阵地上挂满了照明弹,如白昼一样。机枪不停地扫射,称为“值班机枪”有的敌兵偷懒,用绳子套在扳机上,用脚趾头拉扯。被我方战士连人带枪抓到手。

李伊丽在编印“阵地快报”时,知道了一些战斗详细情况。“四打130”高地时,5连3个班在连长李永胜带领下向高地冲击,在距敌人阵地30多米时,遭到敌人两个排伏击。李永胜指挥部队小群多路进攻。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营部通讯员段培英为保护5连长,敌人机枪扫过来时,用自己身体挡住了子弹。团部通讯连电话员刘万才,在战斗的紧要关头,电话线被炸断,自己也身负重伤,他毅然用最后的力气两手抓住断头,用自己的身躯连接了电话线,使通讯畅通,保障了战斗胜利。战后两人被追授二级战斗英雄。

攻打“130”高地战斗结束第二天,团政治处派出在家的几名干部,到卫生队看望和慰问撤下来的伤员和烈士的遗体。

卫生队的山洞里,躺着伤号,点着一排豆油灯,没有痛苦的呻吟或大声的喊叫。当向他们表示慰问时,有的伸出未受伤了的手,和干部握手;有的手脚不能动,就点头微笑;有的眼睛被打坏了,头上被厚厚的纱布捆着,就喃喃地说道:“谢谢首长!”情不自禁地摸摸他们的头,握握他们的手,以表达自己感情。

医生告诉李伊丽,一排长也在这里,两腿被炸断,流血过多,抬下来已经牺牲了。李伊丽见到这个身高1米80多的英俊北方小伙子。双眼紧闭,脸色苍白安详地躺着,两腿棉裤被血浸透。

志愿军冲锋

李伊丽情不自禁地地抱住一排长的头,双手捋着他乌黑的头发,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一排长和她很熟,有事无事就找她,看得出他喜欢李伊丽,但却腼腆得很。前线女兵少,受人追捧不稀奇,李伊丽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没想到竟天人永隔了。

在山坡下平地雨布围成的太平间里,烈士遗体排放在这里。初见战场烈士遗体的李伊丽被惊呆了:烈士遗体惨像各异,有的被烧焦了;有缺头少肢;有的脑浆迸裂;有的血肉模糊;有的身体破碎,是拼拢来的。许多已辨不清面部,只能从棉衣里子里上写的番号、姓名、党团员(党员是红圈,团员是蓝圈)来辨认了 棉衣烧焦了,胳膊上还栓着记号,如果胳膊被打断了,就无从辨认了。以后,李伊丽见多了,也就心情平淡了,这是军人的宿命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异国他乡,只有团以上干部才能回国安葬。愿他们的灵魂能飘洋过海、跨越高山大河回到自己的家乡。

李伊丽后改名李依力,每到7月27日停战日,总要对朝鲜方向默哀,纪念那些永远年轻的战友。

1 阅读:16

马革话英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