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焖鸡米饭中学到的标准化

智材谈职场 2024-06-23 01:01:33
在公司所在的园区里,有一家黄焖鸡米饭,生意特别好,我也经常去吃午饭。 简单介绍一下店里的情况,规模化的夫妻店,以堂食为主。男老板负责前厅的接待客户、点餐和收拾餐桌等,女主厨做饭和上菜。两人配合十分默契,手脚都很麻利,用餐高峰时也少有出错。店里主营黄焖鸡,另外也有排骨、茄子、带鱼等,加起来应该十余种,不过黄焖鸡显然是最受欢迎。 黄焖鸡按份量分大小份,按辣度有微辣、中辣和特辣,我一般都是吃小份微辣,价格是15元。他俩的另一个特色是米饭自助,不额外收费,在打米饭的位置这些“米饭免费,浪费每碗收费2元”。 有一天吃饭,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给我带来一些思考。 有一位顾客点了小份中辣黄焖鸡,在女主厨上菜时有了以下对话: 女主厨习惯地说:小份鸡微辣,小心烫!(一边说一边将黄焖鸡放在顾客面前)。 顾客听后说:我要的是中辣的! 女主厨接着脱口而出:对,小份鸡中辣。 然后女主厨头也不回地赶回了后厨。我在心里为她的快速反应默默地点了个赞,也许这是她早已经习惯的条件反射。我不清楚开始到底是说错了,还是开始就将中辣做成了微辣,但不管怎样,这个事就和没发生一样过去了。 这就是没有标准的原因,要是有了标准,客户一定会要求按标准处理。 辣度要定义一个标准的确不容易,或者是不可操作,因为每个人承受辣度的能力不同,完全是主观结果。 不过,我看到了黄焖鸡店里的经营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首先是分工标准化。男老板和女主厨将工作任务明确划分,形成标准,各自明确核心责任。 其次是米饭自助。每个人对主食的要求存在客观差异,要是米饭按份收费,会增加下单米饭和盛饭成本,而且影响不小,将降低整体的生产效率。所以以自助为标准,每个人成了自己的服务员。 第三是生产标准化。黄焖鸡大小份的量是固定的,提前加工好,生产工具实现开餐阶段同时可以多份加工,保障生产效率。 第四语言标准化。顾客进门,男老板马上说“看看吃点什么,这里点菜”,一边说一边把客人集中的点餐区,引导快速点餐。上菜时,女主厨“菜名+小心烫”,报菜名是确认是否上错菜,小心烫是温馨提示和免责声明。 第五,在上错菜后的应急反应,有可能也是标准化的结果,尤其是辣度,这种无关紧要的需求。她应该不会把黄焖鸡说成黄焖排骨。 当然,最后一个标准化是他们常年的磨合,实现高度默契。 这件事给了我两个启发,一个是非标准化场景的应用价值,另一个标准化带给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客观的东西,我们想一想,有没有标准化流程,比如工作任务管理,比如项目管理,都可以标准化。 面对主观的观点和反馈,如何发挥价值和应对主观偏差,比如今天的天气热不热,这是一个主观观点。事实是今天温度33摄氏度。 把非标准化的事物标准化是一种能力,把标准化的事物按标准执行是一种能力。因为这两种能力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0 阅读:0

智材谈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