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蓄百家构“大儒家”的荀子,却因焚书坑儒的弟子备受质疑

璞因挲果 2024-03-29 09:07:47

儒家有三圣,先圣孔子、亚圣孟子、后圣荀子。

但是在历史上,关于孟子与荀子儒家思想争议还是不少的。孟子的历史地位从唐代开始逐渐提升,历经元宋后方确立了亚圣地位,但由于其君臣论调,史上疑孟大儒不少,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便是典型的疑孟派。

但是有趣的是,坚定疑孟的司马光却异常推崇荀子,然而荀子在儒家历史上亦是一大争议人物。因其思想太过于驳杂矛盾,更因其培养出了两位史上著名的法家弟子:韩非和李斯,一位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是法家实践的设计者,且李斯还是焚书坑儒的主导者。

且不说焚书坑儒是不是一笔历史的糊涂账,但荀子的复杂矛盾的身份使得他在儒家成为正统的一千八百年间成为了一个笼罩在阴影中的人物。

若细数下来,荀子的思想确实与醇儒存在许多相悖之处。

醇儒信奉的是惩恶扬善的义理之天,而荀子宣扬的则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无善恶之天。醇儒崇尚王道,鄙视霸道,荀子则认为乱世之中应王霸兼用,儒法兼容并蓄方能成大业。醇儒素来只谈义不谈利,但荀子却提倡“义利兼顾”,高尚的制度灭不了图利天性,黑暗的现实也不能泯灭求义之心。醇儒唯礼是崇,而荀子认为应礼法兼治,本分与职责还需以法“度量分配”。醇儒崇尚“法先王”,而荀子则强调“法后王”,这便是历史上诸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的精神底气。

荀子儒法对立而统一的思想体系迥异于孔子的思想。但两位圣人思想上的差异,小君认为是因为二圣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此时礼乐虽崩坏,社会层级结构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但各国上层依旧遵循着基本的贵族规则行事,礼乐虽乱,大规模征伐杀戮相对少。但荀子所处的乱世之中征伐频发,烽烟四起,国与国之间战争动辄便是超十万人杀伐。对于荀子来说,在这种超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中,没有力量的道义和没有道理的力量都不可能回答眼前的现实问题。他需要的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背景的新路。

因此,对于荀子来说,儒与法需兼得。

若无法,单凭儒家思想无法在乱世中完成社会组织的动员,则无法在大争之世中自我强化。因此荀子在考察过秦国后,认为秦国能一步步走到强盛,并非幸运而是必然。

但若没有儒家思想,则法家的规则也将变为僵化的制度,而帝国也将终将迅速崩塌。因此,对于秦国的评价,荀子还有一个观点也很有影响力,他认为秦国虽然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但忧患依旧非常多,远没达到“王者”的境界,因为秦国还缺了“儒”。

而韩非与李斯虽师从于荀子,但却忘了老师肯定法家的手段,但始终坚持儒家价值观的方向。因此,二人以法家设计的秦国虽极大的加速了统一战争的步伐,但统一后的大秦帝国最终也迅速的崩塌了。

然而,荀子的思想其实不仅有儒法,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他可以算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曾评荀子道:“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以卒。”他针对各家缺陷而提出批评,却也吸收各家之长,将孔孟追求的“纯粹”儒家思想变为驳杂弘阔的“大儒家”思想。

而今看来,在百家争鸣中最终做到百家兼容的,唯有荀子了,而这却也成为了他备受争议之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