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太平手袋厂,是我国的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对我国吸引外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一起记住太平手袋厂。
文ge结束后,恢复经济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基于现状,我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资金、技术缺乏,简单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模式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是可以先行。
1978年7月6日国务院特别针对广东和福建两省制定《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办法试行条例》,7月15日更名为《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即22号文件),这是有关“三来一补”的第一个管理办法。
对于广东来讲,发展外贸更加急迫,在改革开放前连续14年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增长迟缓,1978年广东进出口总额仅15.9亿美元。1978年3月广东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要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6月20日习仲勋主持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等问题。7月初习仲勋在宝安调研时提出要抓好对外经济贸易,引进香港同胞和外商投资办厂,抓好外贸出口基地建设。
1978年香港经营成本不断上涨,且受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台等)价格优势等因素影响,香港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受到很大冲击。在得知国务院和广东决定开展来料加工的消息后,许多香港商人跃跃欲试。
东莞县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不发达,所以全县上下对招商引资相当支持。1978年4月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张子弥通过香港华润公司找到广东外贸局以及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外贸局联系东莞县二轻局处理。张子弥到东莞和东莞二轻工业局局长钟润在莞城见面交谈后,推荐太平服装厂作为合作对象。太平(虎门)镇靠近珠江水道,水陆交通方便,毗邻香港。近代以来太平的商业氛围较为浓厚,思想相对开放。改革开放之前太平镇手工业较为发达,县二轻局在太平开办了竹器厂、服装厂等多家中小型工厂,拥有一支多年工业生产经验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有简易的太平港口,可以通过水路交通直通香港乃至国外市场,所以太平具备开展“三来一补”的劳动力要素条件及一定的工业基础。
张子弥带来了一个流行欧美的黄色女装手提袋和一套只够生产一个手提袋的材料,交给当时太平服装厂的副厂长刘艮,让厂里的技术骨干用他带来的材料生产一个同样款式的手提袋。太平服装厂员工此前没有接触过手袋生产,经过一晚的思考与尝试,蔡笑英、陈雪萍等人第二天便制作出与样板一模一样的手提袋,质量和效率令张子弥感到惊讶和满意,这场“特殊的考试”中,太平服装厂展示出来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坚定了他与太平服装厂合作的决心。
7月29日在东莞县二轻工业局负责人陪同下,张子弥再次来到太平,和东莞太平镇太平服装厂洽谈筹办事宜。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工业局与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签订投资额300万港元的来料加工合同,合作兴办太平手袋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产,9月15日太平手袋厂正式投产。 由于工厂选址筹办是从7月份开始,通常认为东莞县太平手袋厂诞生于1978年7月。当时深圳特区还没有成立,深圳市还是惠阳地区宝安县。
他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也是中国内地最先实行计件工资的工厂之一,他是我国“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的起点,而且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起点,它成为东莞和深圳经济腾飞的基础。
在太平手袋厂的吸引下,1978年9月东莞指定县外贸局牵头成立临时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负责开展全县对外加工装配工作。1979年8月东莞对外贸易局在深圳设立办事处,负责就近联络、接洽、服务港商。1978年12月东莞成立专门的对外来料加工业务领导小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加工贸易装配业务办公室。
自此开始,东莞经济就开始突飞猛进,从一个传统农业县,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市、出口大市、经济大市。所以东莞的经济从太平手袋厂开始。
关注@蚕丝观下,探讨城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