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住事:23岁的我在招工回城前,因身体不适,医检才知自己怀孕

特友谈文化 2024-06-09 03:23:43

我叫李梅,1972年,我刚满17岁。

从小在城里长大,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父亲在一个小厂里做机械修理,母亲在纺织厂工作。

我的生活虽然平淡,但总算是安稳。那时候,我在纺织厂上班,日子过得还算自在。

然而,响应国家号召,我被分配到农村插队落户,成为了一名知青。

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农村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憧憬,想着自己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另一方面,也舍不得离开家乡和家人,特别是父母。

离开的前几天,家里一片忙乱,母亲不停地为我准备行李,装了好几件厚厚的衣服、一床棉被,还有一些干粮,比如炒面和自制的腌菜。

父亲虽然表面上很沉默,他总是默默地抽着烟,偶尔会叮嘱我几句:“到了那边,要听村干部的话,好好干活,注意身体。”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担忧和不舍。

母亲则忙前忙后,不停地叮嘱我:“梅子,到了农村,一定要吃饱穿暖,别冻着饿着。”

她甚至还偷偷塞给我五十块钱,嘱咐我万一有什么急事好应急。临行的前一晚,我几乎没睡着。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房间里,我躺在床上想着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心里五味杂陈。

母亲好几次走进我的房间,看着我忙着整理行李,又叮嘱了我几句,让我早点休息。那晚,我和母亲聊了很多,聊我小时候的事情,聊我们一家人的点滴回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第二天一大早,我背着沉重的行李,早早地来到火车站,火车站人头攒动,除了我们这批知青,还有很多送行的家属。

我看着母亲眼里的不舍和担忧,心里也有些酸楚。父亲只是拍拍我的肩膀,说了句:“照顾好自己。”我点点头,强忍住眼泪,跟随其他知青一起登上了火车。

火车启动后,我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

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大厦逐渐变成了连绵的田野和村庄,心情也慢慢沉静下来。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叫张丽的女孩,她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离开家。我们聊了很多,聊家乡,聊未来,也聊对农村生活的憧憬和担忧。

一路上,火车咣当咣当地前行,我们吃着母亲准备的干粮,彼此安慰着。

火车从早上开到晚上,我们在车厢里看着外面的风景变幻,从城市的喧嚣到乡村的宁静。

火车终于到达了终点站,但我们并没有直接到达目的地。一下火车,我们还要换乘汽车,再坐上简陋的拖拉机,最后还得走一段泥泞的土路,才能到达我们插队的村庄——大槐树村。

拖拉机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着,尘土飞扬,我紧紧抓住旁边的扶手,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村口。迎接我们的是村支书老李和几个村民,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眼里充满了好奇和审视。老李带着我们走进村子,一路上给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

大槐树村四周都是农田,村里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村头的井里打,洗澡则要到村口的小河边。

晚上没有电,靠煤油灯照明。

饭菜也很简单,大多是土豆和白菜,有时还会吃一些村民自己腌制的咸菜。

老李把我们安置在知青宿舍,那是一排简陋的土房子,四面透风,只有几张简易的木床和一个小小的煤炉。看到这样的住宿条件,我心里有些失落,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安顿好行李后,我开始熟悉周围的环境。

宿舍里,一共有六个人:我、张丽,李红娟、王春梅王小红还有陈小花。宿舍里简陋但干净,每个人都有一张床,床边放着简易的木柜子。

我们用砖头垒起的灶台煮饭,晚上的照明靠一盏煤油灯。刚开始,我们彼此不熟悉,但很快就在共同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第一晚住在宿舍,我几乎没睡着。

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房间里透着凉意。

蚊帐里有不少蚊子,我不停地拍打,心里想着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告诉自己,要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老李就带我们去村里的大队部开会,给我们讲了一些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

他说得很详细,从什么时候起床,到什么时候干活,都有具体安排。

老李还告诉我们,村里的人都很淳朴,希望我们能和他们好好相处,互相帮助。

听完老李的话,我们开始去田里熟悉环境。

一路上,村里的孩子们好奇地围着我们,看着这些从城里来的新面孔,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们走在田埂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城市的高楼大厦相比,这里显得那么原始和广阔。

到了田里,老李让我们跟着村民学习如何干农活。播种、插秧、收割,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虽然以前在书本上学过一些农业知识,但真正下地干活却是另一回事。我学着村民的样子,拿起锄头,开始在田里忙碌。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但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午饭时间,村民们会把饭菜送到田间地头。

大多数时候是玉米饼和咸菜,有时候能吃到一点肉,那简直是最好的享受。

我们会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聊聊家乡,聊聊对未来的憧憬,也聊聊当天的劳动成果。这样的时刻,让我们觉得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有一次,张丽因为劳累过度,晕倒在田里。

村民们赶紧把她抬到田埂上,用凉水擦她的脸,过了一会儿,她才慢慢醒过来。

大家都很关心她,村里的赤脚医生老王还特意来看她,嘱咐她要多休息,不要太勉强自己。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轮流照顾张丽,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的关心让她很快恢复了过来。

除了田里的活儿,我们还要学会喂养牲畜。村里有不少猪和鸡,我们每天早晚要去喂它们。

我负责的是一群小猪,每天早上,我都得起个大早,拿着一大桶猪食走到猪圈。

小猪们看到我来,都兴奋地围过来,咬着我的裤脚催我快点。我笑着说:“急什么,急什么,马上就有得吃了。”看着它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也觉得很满足。

有一次,我在喂猪的时候,不小心滑倒了,整桶猪食撒了一地,小猪们一哄而上,把我压在下面。我挣扎着爬起来,满身都是猪食和泥巴。

回来时,伙伴们看到我的狼狈样,都笑得直不起腰。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赶紧去井里打水回来洗了个冷水澡。

每周一次,我们要去村里的供销社买些日常用品。供销社是村里唯一的商店,里面卖一些肥皂、针线、火柴等生活必需品。

每次我们去,供销社的老板老赵都会热情地招呼我们。他是个乐呵呵的老头,总喜欢跟我们聊聊城里的事情。有一次,我在供销社看到了一本《红楼梦》,赶紧用积攒的工分换了下来。

晚上,大家轮流看这本书,村里的夜晚寂静而漫长,这本书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

周末的时候,生产队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有时候是放电影,有时候是村里的年轻人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我们知青也会参与其中,张丽喜欢唱歌,每次都会给大家献上一曲。

我则喜欢跳舞,经常和村里的姑娘一起跳上一段。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也让我们和村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

在劳动之余,老李会给我们讲一些农业知识,教我们如何科学种田,如何防治病虫害。我们也会自发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心得和经验。

虽然学习条件简陋,但大家都很积极,因为我们知道,掌握这些知识,能让我们的劳动更加高效,也能为村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得有一次,村里种的水稻发生了病虫害,眼看着秧苗一天天枯萎,大家都很着急。老李带着我们去请教附近公社的农业技术员,技术员详细讲解了防治方法,还亲自到田里指导。

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及时喷洒药剂,终于控制住了病虫害,保住了收成。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几个知青在大槐树村逐渐扎下了根。我们学会了如何适应农村生活,虽然远离家乡,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也在共同的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但在大槐树村插队的生活中,有一个人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那就是李大壮。初次见到李大壮是在我们刚到村里的那一天,他是村里最年轻的生产队长,也是村支书老李的儿子。他个子高高的,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和善良。

刚开始,我们几个知青对农村的生活都不太适应。插秧、除草、喂猪、挑水,这些活儿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很难的。

每天下田干活的时候,我总是落在最后,笨拙地学着插秧。李大壮看到了,走过来耐心地教我。

他笑着说:“小梅,插秧的时候要稳住,别急,慢慢来,一根一根插。”他的声音很温和,手把手教我如何把秧苗插得整齐。

有一次,村里放了一部老电影,大家都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看。电影放到一半,突然停电了,周围一片黑暗。村民们拿出煤油灯,我们几个知青则点起了手电筒。

李大壮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小梅,跟我来。”我们一起走到田埂上,坐下来聊了起来。

他告诉我,他从小就在村里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希望有一天,村子能变得更好,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听着他的话,我心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踏实。从那以后,我们经常一起干活、聊天,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他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李大壮也是个细心的人,每次干完活,他都会递给我一碗水,关心地问我累不累。

有一次,我不小心割伤了手,他立刻跑回家拿来药水,细心地为我包扎伤口。

他看着我说:“小梅,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们的感情在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加深。

记得有一天,我们去村外的山上砍柴。山路崎岖,我走得很慢,李大壮一直走在我旁边,帮我提着柴火,还不时回头看看我。我累得满头大汗,他递过来一条手帕,说:“擦擦汗,别累着。”看着他关切的眼神,我感到一阵温暖。

李大壮不仅在劳动中照顾我,在生活中也很关心我,我的鞋子破了,他会特意用自己的工分帮我换了一双新的。

他笑着把鞋子递给我,说:“小梅,试试看合不合脚。”我感动得说不出话,眼眶有些湿润。

渐渐地,我也成了同宿舍人眼里公认的一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每天早上,我们一起去田里干活,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有时候还会一起去村头的小河边散步。

李大壮总是很细心地照顾我,帮我分担一些重活。有一次,我生病了,他还特意去赤脚医生那里开了几副草药,照顾我好几天,直到我康复。

直到1977年的一天,我们正在田里干活,突然天降大雨,我们赶紧跑到田埂上的小棚子里避雨。李大壮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怕我淋湿。

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小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陪着你。”听着他的话,我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和温暖。

在大槐树村的生活渐渐趋于平稳,李大壮和我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许多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

正当我们以为这种平静的生活会继续下去时,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种平静——我接到了城里的招工通知。

那天早晨,我和李大壮正在田里除草,村支书老李走过来,告诉我:“小梅,你的招工通知下来了,你要回城里去工作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时之间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

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让我回到城市,继续自己的生活和梦想。但与此同时,我也舍不得离开李大壮和在村里的这些日子。

李大壮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他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小梅,这是好事啊,你回城里去工作,对你未来的发展很有好处。”他的话让我心里一阵酸楚,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我们之间的感情又该怎么办呢?

几天后,我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不适。

早晨起床时,总觉得头晕目眩,胃口也变得很差,吃什么都觉得恶心。

起初,我以为只是因为劳累过度,但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甚至有一次在田里差点晕倒。我开始担心起来,决定去找村里赤脚医生看看。

他仔细检查了我一番,问了很多问题,然后突然问我:“你最近月经正常吗?”我愣了一下,仔细回想,发现已经有两个月没来了。他沉思了一会说道:“我建议我去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听到他这么说,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第二天,李大壮让他父亲开了一个证明陪我一起去了趟县医院。医生给我做了一系列检查后,结果出来了——我怀孕了。

我当时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下子懵了。李大壮在旁边也傻眼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从医院出来,我们两人都默默无言。我心里百感交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李大壮搀扶着我,轻声安慰我说:“小梅,不管怎样,我都会陪着你,一起面对。”

他的这句话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依然迷茫。

回到村里后,我开始和李大壮商量未来的打算。李大壮很坚定地说他会负责的。

但我同时也接到了招工回城的通知。

我的心情又复杂起来,一方面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另一方面我还要面对怀孕的现实。

我决定先回城,看看情况再做打算。

几天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和李大壮彻底谈了一次。我们在村头的小河边坐下,我看着他,心里满是复杂的情感。我告诉他,我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然后回城里去工作。

他听了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握住我的手,坚定地说:“小梅,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你。我希望你能过得好。

听到他的话,我心里一阵感动,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李大壮轻轻擦去我的眼泪,说:“我一定会找到办法的,我一定会找到办法的!

在离别的那天,李大壮陪我一起坐拖拉机去到了火车站。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太多话,但彼此的心里都充满了不舍和期望。

上车前,他紧紧抱住我,说:“小梅,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我会在这里等你。”我点点头,眼泪再次涌了出来,心里只能默默地祈祷。

火车缓缓启动,我透过车窗看着李大壮的身影越来越远,心里既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回到城里,见到父母,他们看到我明显变胖了的肚子,惊讶地问我怎么回事。

我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

父母一开始很生气,但看到我的无助和李大壮的态度,他们渐渐冷静下来,开始帮我出主意。

尽管回城的生活比在农村要方便得多,但我心里始终牵挂着王大壮和村里的生活。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都会拿出李大壮给我写的信,看着他的字迹,仿佛他就在身边,

父母细心照顾我,让我安心养胎。

母亲每天为我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炖鸡汤、蒸蛋羹,还有各种蔬菜水果,希望我能补充足够的营养。父亲则四处奔走,帮我联系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需要用品。

1979年的秋天,我的孩子顺利出生了,是个健康的男孩。我给他起名叫“大树”,希望他像大槐树一样坚强、挺拔。这段时间里,母亲帮我照顾孩子,我慢慢恢复了健康。看着怀里的小生命,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和希望。

父母为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休息,经常帮我照顾大树,让我能有时间学习一些新的技能。

比如缝纫和编织,希望能在将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全国。政策逐渐放宽,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城谋生。这个消息让我和王大壮看到了希望。

我们通过书信联系,他告诉我,他会抓住这个机会,来北京找我和孩子。

1982年初夏,李大壮终于来到北京。那天我接到他的信,信中简短却满怀深情:“小梅,我来了,终于可以见到你和孩子了。”看到这封信,我激动得泪流满面,心里充满了期待和不安。

那天我抱着大树早早的来到了火车站,心跳得很快,四处张望着,突然,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大壮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虽然脸上沧桑了许多,但眼神依然温暖而坚定。

他看到我和孩子,快步走过来,把我们紧紧抱在怀里。“这就是我们的儿子,大树吧?”

他轻声问道,眼里满是激动和喜悦。

我点点头,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大树好奇地看着这个陌生的男人,李大壮温柔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大树,爸爸来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我们聊了很久。李大壮告诉我,他在村里一直想着我们,努力工作,希望有一天能进城和我们团聚。他还带来了村里的问候和一些土特产。

在往后的日子里大壮一直和我父母住在一起。

他也在城里找了一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总算是安定下来。

我们一家三口终于可以团聚在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每天晚上,我们会坐在一起,聊聊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分享一天的喜悦和烦恼。

大树也渐渐习惯了爸爸的存在,父子俩常常一起玩耍,笑声充满了整个家。

有一次,晚上吃完饭后,我们一起在家里洗碗。王大壮卷起袖子,认真地洗着碗筷,我在一旁擦干,他笑着对我说:“小梅,这么久没见,你过得怎么样?现在有了孩子,辛苦了吧?”我点点头,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有你在,感觉好多了,”我终于说出这句话,“这些年,我一直想着你,想着我们在村里的那些日子。”大壮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我,轻轻握住我的手:“我也是,一直想着你和孩子。现在好了,我们终于团聚了。”

大壮也在不断适应城市的生活。

他学会了乘公交、用电器,还报名参加了一个夜校课程,学习一些新的技能。

虽然我们的生活依然很贫穷,但有了彼此的陪伴,我们充满了希望。改革开放的政策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未来的可能性。

1987年,我们一家三口回到大槐树村,村里的变化很大,新建了很多房子和设施,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村支书老李(大壮的父亲)看到我们,激动地说:“小梅,大壮,你们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在村里,许多往日的记忆涌上心头,看着这个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心里充满了感慨。

没想到我最后居然也会扎根在了这里!

如今,我已年逾花甲,几十载春秋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一家人居于北京的一处宁静小区,生活平淡却温馨。

大树已长大成人,成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每周都会带着孙子来看望我们。大壮虽已退休,但闲不下来,常去社区活动中心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每当晨曦初露,我和大壮便携手漫步于小区的公园,仿佛重温昔日在大槐树村的岁月。中午,我会精心准备午餐,等待大树一家来共进。饭桌上,欢声笑语不断,家人团聚的时光弥足珍贵。

回首往昔,那段在大槐树村的艰苦岁月虽已远去,但其印记永存心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证了国家的巨变,生活日益改善。正是那些苦乐交织的日子,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

岁月无情,未来未卜,时光荏苒,人生无常,前路漫漫,蓦然回首,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唯有思念之情了!

注:本文为故事情节,请理性阅读!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1 阅读:11

特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