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历时15年,其中艰辛无数。
尤其面对向来强势的美国,谈判就更是艰难。
在一次关于食品安全检查的讨论中,美方的谈判代表竟狂妄说道:
中国的肉在美国做狗食都不够标准。
不卑不亢,平等对话在全球化的经济版图中,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说是全球经济的联合国,其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龙永图便在中国重返国际经贸舞台的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1997年春,龙永图出任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成为中国在复关乃至入世谈判中的领军人物。
在龙永图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与美国的交锋。
与美国的谈判,可以说是所有谈判中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被龙永图形容为一场“硬仗”。
起初,美国基于自身的经济考量与政治布局,对中国复关谈判展现出开放的姿态,双方在谈判桌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推进。
然而进入90年代,世界局势急剧变化,中美双边谈判一度陷入停滞。
尽管后续双方尝试重启对话,美国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了微妙转变。
消极情绪弥漫,使得谈判进程宛如逆水行舟,屡屡受挫,进展缓慢。
那时候,美国在谈判桌上的态度是很强硬的。
他们提出的条款,仿佛就是金科玉律,各国也只有点头答应的份。
毕竟,美国在当时的经济贸易市场上的确是非常强大的。
这份实力赋予了它在谈判中强势的资本,也让对手不得不妥协让步。
然而,面对美国的铁壁铜墙,中国谈判代表并未轻言投降。
那时,美国在谈判桌上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容商榷”。
当美国代表屡次宣称某些议题没有谈判余地时,中国代表却完全不买账。
“倘若所有问题都没有讨论空间、没有谈判余地,那我们到这里来的意义何在?直接点头答应唯命是从不就好了?如果美方坚持这样的谈判方式和态度,我方难以接受。”
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是后续平等对话的基础。
针锋相对,遭受侮辱在一次关于食品安全的小范围讨论中,龙永图与美国代表团中的一名代表展开了一场近距离交锋。
美国代表自信满满地宣称,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堪称典范,科学且严谨,出口的肉类品质无可挑剔,无需额外检查。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非常霸道的要求:
凡是由美国肉类检验机构认证合格的产品,应当享有无条件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权。
龙永图后来回忆起此事,依然感到不解:
“他们国家检查合格了,就不许我们检查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说法?”
虽然美方代表的这个要求,在龙永图听来非常荒谬、难以接受,但为了国家长远的利益,他还是尽可能保持了温和理智的态度。
他冷静反驳道:
“如果同意了你的要求,那我国的商品检验机构存在的意义何在?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对于进口商品,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的肉类,进行严格检验是必须的。”
这位美国代表听完,却回道:
“我到中国的市场看过,你们的肉有不少都是注水肉,在美国做狗食都不够标准。”
这话一出,立刻就激怒了龙永图。
熟悉龙永图的都知道,他是非常专业、优秀的外交官。
流利的英语、周到的举止与发言时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无不体现着他深厚的外交素养。
一直以来,龙永图在谈判中很少摆出强硬的态度,也几乎没有很多人想象中,拍桌子、大喊大叫的情况。
但在某些关键时刻,他却是绝不退让的“民族利益捍卫者”。
这一次,美国代表的言语触及了民族尊严,彻底激怒了龙永图,他猛地一拍桌面,声音中带着不可抑制的怒意:
“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谈,但我绝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现在,请你立刻离开我的办公室。在你道歉之前,我无法接受与你继续讨论。”
就这样,美国代表被龙永图赶出了办公室。
实际上,这位美国代表和龙永图在谈判桌上虽然总是针锋相对,但一直是彼此欣赏的。
即使在他卸任之后,提起龙永图时还总是赞不绝口。
他也很快就向龙永图道歉了。
他说,在美国人的观念里,狗是和自己孩子一样重要的家庭成员。
有些人甚至爱狗超过爱小孩,把狗当作孩子一样养。
因此,他们对于DogFood的标准要求是非常高的。
基于对这位美国代表的了解,龙永图也觉得对方心里并没有想要侮辱中国的意思。
只是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一定会带来很多沟通上的困难。
这种说法,是中国人绝对无法接受的。
但文化差异也好,借口托词也罢,龙永图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其次才是专业的谈判者。
他后来也坦言道:
“在那样的情况下,换做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会忍不住拍案而起。这是本能的情感反应。”
入世谈判,困难重重在谈判的过程中,美国经常是“滚动式要价”。
每当中方准备就美国提出的条件进行深入讨论,眼看就要达成共识时,美国往往又会突然抛出新的要求。
甚至是推翻之前已经达成一致的协议,让人意外又头疼。
这种谈判策略,考验着中国代表团的耐心与智慧。
他们既要灵活应对,寻找谈判的突破口,又要坚守底线,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赴美访问。
原本行程中的重头戏,就是敲定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
然而,当一切看似水到渠成之际,克林顿却出尔反尔,拒绝签署协议。
事实上,双方的谈判团队早已在大方向上达成一致,仅剩一些技术层面的微调与文书工作的完善。
临门一脚时,美国国会却突然给克林顿施加压力,强烈反对与中国达成协议。
他们认为,中国入世对美国产业的实际益处寥寥。
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很可能在未来的国际商贸中占据更强势的地位。
在这样的压力下,克林顿最终选择不签协议。
漫长、艰难的谈判,最终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美国谈判团队得知这一转折后,也有不少成员难掩失落之情,忍不住哭了。
在他们看来,克林顿在政治压力下,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龙永图当时便直言道:“你们会后悔一辈子的。”
不久之后,美方果然后悔了。
当时,朱镕基总理已经准备要离美,克林顿却打来了电话。
他认为双方已经站在协议达成的门槛上,希望中国的代表团能留下,重启谈判。
然而,朱镕基总理也拿出了强势的态度。
他表示,尊重与诚意才是重启对话的关键。
美国的态度如同儿戏,三天前断然拒签,转眼又要重启谈判,这不符合谈判的基本准则。
因此,他明确拒绝了克林顿的请求,宣告此次不再续谈,并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这次不签了,美国如果想签的话就到中国去签吧。”
与欧盟的谈判同样布满荆棘,困难重重。
2000年初,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仅余几项细节待解决。
欧盟的首席谈判官,是一位“中国通”。
他本应是友好的桥梁,却在关键时刻摆出强硬傲慢的姿态,令人始料未及。
此前,中美之间已达成初步协议,中欧协议也触手可及。
欧盟曾信誓旦旦,承诺会在美国之前与中国签订协议。
然而在谈判的紧要关头,这位大使突然变卦。
他以某项争议议题为由,威胁称若中国不让步,欧盟将不会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这一突变,如同晴天霹雳,令龙永图彻夜难眠,焦虑与挫败感交织心头。
次日清晨,尽管身体不适,血压骤升,龙永图仍强打精神,准备前往经贸大学履行与学子们的约定。
在演讲时,龙永图坦露了前一日谈判桌上的挫败。
那一次,龙永图流泪了。
既是因被欺骗而感到愤怒委屈,也是重压之下的情感宣泄。
误解指责,有苦难言自1986年7月10日起,国内外无数次预测这场谈判的时间表。
但谁也不曾料到,由于谈判逐步被“政治化”及其本身的复杂性,中国直到2001年11月10日才正式加入了WTO。
在此期间,中国代表团经历了四任团长,美国换了五位首席代表,欧盟也换了四位。
中国复关入世,一谈就是15个春秋。
龙永图也悄悄地平添了些许白发,,从黑头发谈成白头发,可以说,龙永图是历史的见证人。
在这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亲历了从复关到入世的整个过程。
整整十年的光阴,无数次往返于中国与世贸组织的瑞士日内瓦总部之间,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直至见证胜利的曙光。
龙永图给人的印象总是冷峻沉稳的。
言语间透着锋芒与果决,行动上雷厉风行,是一位典型的实干家。
在谈判桌上,他提倡“双赢”的理念。
坚持平等对话,巧妙地在“让步”与“坚守”之间找到平衡,为中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也因此,龙永图承受了很多误解与指责。
在谈判桌上,他与对手激烈交锋,背后却还要承受“卖国贼”的非议。
“卖国崇洋”的非议之声四起,更有甚者,直接称他是“当代李鸿章”。
19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受美军轰炸的阴云笼罩,国内舆论掀起轩然大波。
一时间,激进的声音充斥耳畔,指责中国代表团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过于软弱。
特别是克林顿总统在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未能如期签署双边协议,被批评为“热脸贴冷臀”。
措辞尖锐,可见民众的不满与失望。
与此同时,美国又单方面向公众泄露了谈判内容,其中夹杂着不少歪曲事实的信息,试图引导舆论走向。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方公开宣称中国已作出让步,承诺将关税水平调整至发达国家标准。
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大约在3%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设定在13%至15%之间。
将原本42%的关税逐步削减至15%,这是中国谈判团队所达成的共识。
既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遵循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
然而这一事件却导致国内舆论进一步发酵,谈判代表被指为“卖国贼”,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外界的误解与责难,龙永图等谈判代表也是有苦难言。
毕竟,谈判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小心,既要维护国家利益,也要顾及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
一位参与谈判的代表至今仍对此记忆犹新,愤慨地指出:
“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立场和底线,谈判才持续了15年之久。清朝的钦差签《南京条约》,只用了2分钟!”
整个谈判过程,尤其是涉及经济贸易的谈判,本质上就是一个双方相互妥协、达成互利共赢的过程。
对于外界而言,尤其是对于不熟悉谈判复杂性的民众来说,任何细微的妥协都可能被误读为出卖国家利益。
然而真实的谈判策略,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在谈判桌上,让步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必要的策略。
有时,这些所谓的“让步”实际上是谈判团队事先设定的底线。
它们已经在内部讨论和评估中确定了可以接受的损失点,目的是为了换取更大的整体利益。
以开放汽车市场为例,当时的中国对进口车辆设置了重重限制,导致国内市场上的汽车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出国际平均水平。
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汽车消费市场长期处于沉寂状态。
据统计,当时正当渠道进口的汽车数量每年仅维持在4万辆左右,而通过非法走私流入的汽车却高达10万辆之多。
这一现象不仅破坏市场秩序,让中国变成了国际二手车商倾销旧车的“垃圾场”,还滋生了腐败问题。
在入世谈判中,中国同意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并逐步降低进口关税,打破市场壁垒。
这一举措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将其解读为“卖国”之举,认为是对外部压力的屈服。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一改革措施打破了垄断,促进了市场竞争。
最终使汽车价格大幅下降,让汽车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表面看这是“让步”,但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1]陈江. 龙永图:“我既不是功臣,也不是卖国贼”[N]. 南方周末,2010-12-30(008).
[1].龙永图披露中国入世谈判关键细节[J].农家之友,2012(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