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到《庄子》里颜阖向蘧伯玉请教如何教导太子的故事,因为太子不但脾气暴躁,而且喜怒无常,如果不对他严加管教,长大后很有可能危害天下百姓,但如果加以管教,太子又可能一怒之下杀掉颜阖,所以颜阖很纠结,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太子。
蘧伯玉给出了几点建议,并强调了教育的顺序,首先是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应有的示范,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太子;第二是“形莫若就”,消除彼此间的距离,让他产生认同感;第三是“心莫若和”,保持内心的和顺。多给太子一些耐心与包容。
那么蘧伯玉所说的这三点,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咱们现在的父母很多自身都没有做好,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一上来就批评、一开口就说教、动不动就责罚,并且急于在孩子面前立父母的权威,试图用种种严厉的手段强制改变孩子,往往会事与愿违,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有的甚至还会导致孩子的叛逆。 所以说,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是把教育的顺序搞错!
庄子在《人间世》这一章节中说:对孩子的教育要“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这句话是放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后面。意思就是讲,如果你做好了自身的示范,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并且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流,那么接下来就是“就不欲入”。
在表面上,你要适当地将就孩子,顺着他的性格和想法,但是,你又不能让他太过于任性,要把握一个尺度,并善于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及时纠正他,那么纠正的方法,就是“和不欲出”!
教育孩子,还是要用亲和的姿态来引导,但又不能让他觉得你的心平气和是为了改变他教育他,否则他又会心生抵触。所以在庄子看来,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要讲究顺序的先后,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教。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只有他对你充分地信任,才能接受你的引导。
谈到教育,很多人强调方法,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除了方法之外,教育的顺序更为重要,所以他在庄子《人间世》颜阖问道于蘧伯玉的故事中提出了“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教育理念。
那么结合当下,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延伸家庭教育的顺序,因为现在有很多家庭的父母,经常在教育顺序上犯错,比如说,父母将赚钱放在第一位,教育放在第二位,因为他们觉得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如果不努力工作,不拼命赚钱,孩子就进不了更好的学校,请不起更好的老师。
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其实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一个家庭,父母拼命赚钱,孩子却越学越差,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说,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是知识与人品,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怎么样,却忽略了人品道德方面的教育,梁启超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为学的根本,先是做人其次才是成绩”。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是成绩好,但做人却一塌糊涂,这样孩子即使考上一流的名校,走向社会以后也很可能误入歧途。
《论语》中记录的孔门四科,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就是说,跟孔子学习,德行是第一位,学知识,反而放在最后一位。在当今社会,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的核心问题,一旦教育失败,整个家庭也会随之陷入阴霾,因此,我们的父母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教育子女的时候,的确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顺序到底有没有出错,只有理清教育的顺序,找到教育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