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礼,又称籍田礼,其中“籍”字如图,它最核心的字为“耒”,“耒”为耕地的工具,由左边人来操作。简单来说“籍”就是“耕田”,没有牛,光靠人力的那种。
因为古人金属工艺不行,无法制作“犁”,也没法利用牛来耕田。牛出现后,就造作“耕”字,如图。不过,青铜农具无法大规模量产,且少量的青铜被制成祭品如青铜器,还有武器,基本不会用在农具上,直到春秋后期,铁制品的出现,才使铁制农具有了规模量产的可能。
所以“耕”字出现的较晚,“籍”在“耕”字前。
“籍礼”最表面的意思是用大家耕种“公田”中产出的农作物,来祭祀上天所表演的仪式。
如《国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一文中周宣王不想行籍礼,虢文公向周宣王解释籍田礼的步骤。
据虢文公称,“籍礼”的仪式,有下列五个礼节:
其一,在立春前九天,由太史观察天时和土壤的变化,把情况报告给稷(掌管农业的官),由稷再报告国王。周王命令司徒通告公卿、百吏、庶民,司空等官员,由司空在“籍田”上设坛,命令农大夫准备好农具。
立春前五天,乐师报告有“协风”来到,国王和百官分别到所斋之处,斋戒三天。
其二,到举行“籍礼”的日期,举行“飨礼”。“飨礼”是一种高级的乡饮酒礼,目的在于分别贵贱、长幼的等次,简单地说,就是排好座次。
其三,举行籍礼。主要礼节是“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王耕一坺”,就是王执耒耜耕田,掘起一坺土块;“班三之”,公卿百吏依次增加三倍,如公耕三坺,卿耕九坺等;“庶人终于千亩”,就是由庶人把这块“籍田”一直耕作到终了。庶人在耕种“千亩”公田时,还有太史,太师等贵族人旁边监视着,不能让庶人偷懒。
其四,礼毕后的宴会。“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就是先由王闻一下太牢(三牲)的香味,再由公卿百官依次“尝”一下滋味,最后由庶人全部吃完。
其五,广泛的巡查和监督庶人耕作。在广大地区普遍通告贵族,去监督庶人耕作,如果土地有未开垦好的,就应由司寇严加判罪处罚。
“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即从农师到宗伯,至少有九个以上的官员群体去监督庶民干活。
总之,庶人要把“籍田”上全部艰苦的农业劳动自始至终地承担起来,贵族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仪式,强制庶人进行无偿的劳动。
可以这样说,在西周、春秋间,不仅天子、诸侯有籍田,有这种称为“籍”的收入,所有贵族都是把“籍”作为其主要的一种收入的。
也可以说“籍”是一种“税收”,当然古时的“税收”与现代的“税收”不是一个意思。
阶级社会,奴隶王朝与封建王朝,是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税”。古代王朝的税更像是“租”,因为天下是皇帝的,庶民耕种皇帝的田,要交租田钱。
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因为有公共事务需要,比如军事安全,公共服务开支,大家开个会,立一个“契约”,规定大家交多少钱,然后用这些钱去执行这些任务。
二种不同的逻辑,导致二种不同的局面。现代社会的“收税成本”比古代社会要更高效,因为古代社会的庶民不会甘心交税的,这就需要军队去暴力收税,这其中的成本是现代社会的上百倍以上。
“籍”是如何成收税手段的原始社会末期的聚落中,成员们都是由族长与长老带头进行集体耕作的。在每种重要的农业劳动开始时,往往由族长主持一种仪式,以组织和鼓励成员的集体劳动。
比如我国海南地区的黎族,曾有“合亩”制,它在黎语中是“有血缘关系的集体”的意思。黎人的各种农业劳动,开始时都有一定的仪式和禁忌,“亩头(长老或者族长)”又是各种仪式的主持者,当耕田仪式举行时,“亩头”要先做几下挖土的动作。类似周天子带头的一坺。
当有劳动剩余时,除开平均分配给个人的外,还有一部分留作公共开支。如黎族的黎族“合亩”的集体产品的分配也正如此,他们“留谷种”、“留公家聚餐的谷子”、“稻公稻母”、“留公家粮”等等。
这些粮食,最开始以祭祀,补助亩众结婚、盖屋、救济缺粮户为借口留存起来,由族长等上层人物管理,到后面就成了欺骗民众交钱的手段。我国古代贵族宣称“籍田”收获用于祭祀、救济、尝新等,作为掩饰其剥削行为的欺骗手段。
就以汉字“租”与“肋”举例。
“租”字仅写作“且”,与“祖”同字。“且”为男性生殖器,“祖”左边为“示”,意为祭祀时的石台。所以“租”最初的意思是祭祀给祖先的祭品(禾)。
“助”字和“祖”字同从“且”“,助”“字的原义,该是指籍田”上协作劳动。右边的“力”是“耒”,耕田的工具。
这又可能解释夏商时期税制——“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夏商周三朝皆是十分之一税制,不过夏朝用”贡“,夏的“贡”主要是土贡,即将土特产作为贡品,如牲畜、野兽、谷物、骨甲,甚至奴隶。
商朝为”助“,助即是部族一起耕作,这是基于井田制而言的。
周朝的”彻“,是即“贡”和“助”兼行,即需要下方诸侯国上贡特产,也需要庶人为其耕种公田。
”彻“到了西周后期,也就是“籍田”出现了问题。因“公田”多数被贵族侵占。许多贵族夺取了原来“公田”上集体生产的收获,依然把用于祭祀作为幌子。或者夺取了原来“公田”上集体生产的收获,以救济为幌子,而实际上多用于放债。
“籍田礼”到了不适应时代的时候,周宣王想改革“税制”,即不行“籍田礼”,结果遭遇贵族的反对,这些贵族以“千亩之战”的失利找的理由,就是周宣王不行籍田礼。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其实,古代的“税”就是统治阶层千方百计的骗劳动者的“钱”,不用暴力去抢,是因为成本太高,只能借用“仪式”(宗教)。
最初的”籍田“要原始社会为公共服务,大家筹集粮食,或为祭祀,或为战争等,专门划出一大块土地,大家共同劳作,这块土地上的农作物就是“公款”,也就是井田制的公田。发展到后面时,贵族占的公田越来越多,庶民不愿意耕种公田,大量逃亡,即“籍田”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