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淡如的作品,虽多被视为非大雅之作,但为何却会流芳百年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11-04 10:44:58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何淡如,他是同治元年举人,兴趣涉猎广泛,其谐诗、谐联、妙批雅俗共赏;工妙之处,令人捧腹。时人称之为"幽默大师";闲暇时还喜欢绘画,犹喜爱画竹。

然而,何淡如的作品虽多被视为非大雅之作,但却能流传民间愈百年。本文将从其作品的特性、时代背景、文化价值以及后世影响等多个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何淡如像

一、作品朴实无华,充满着幽默感

何淡如,名又雄,字淡如,于1820年,生在晚清时期的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深村堡湾头乡(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湾华村),逝于1913年,其一生虽未留下煌煌巨著,但他的作品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广府文化的土壤,流传至今,百余年而不衰。

何淡如的作品,初看之下或许并不显山露水,甚至被时人视为“非大雅之作”。然而,正是这份质朴与亲民,让他的创作如同田间地头的野花,虽不名贵,却自有一番风味。何淡如的作品,无论是诗词、楹联还是妙批,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和乐趣。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何淡如兴趣广泛,喜爱绘画,尤其擅长画竹,其作品中流露出的那份闲适与淡泊,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同治元年(1862年),何淡如中壬戌恩科举人,时已40岁。他曾任高要县教谕,后长期在广州、香港等地设馆办学,培养了不少名士俊才。

在教学过程中,何淡如善于寓教于乐,将本地民俗文化潜移默化于教学中,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他的幽默风趣,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他擅作联语,尤以广东方言(亦称粤语、广州话)写谐联著称,不露半点斧凿痕迹,当时颇负盛名。

何淡如对联选

这些对联,或讽刺时弊,或调侃人生,或抒发情怀,无不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如何淡如根据李白“举杯邀明月”诗意的上联“有酒不妨邀月饮”,随口而出的“无钱哪得食云吞”下联,便是将广州方言与日常生活巧妙结合,既工妙又接地气,让人拍案叫绝。

二、在民间流传百年的原因

何淡如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中西交融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形态正在孕育。

何淡如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新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此外,何淡如的作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他的诗词楹联,雅俗共赏,不仅为广府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风貌、民俗风情、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何淡如对联书法

如何淡如一次返乡度假,与村中兄弟闲谈中,用家乡附近的13条自然村名,由近及远,由东及西,镶成方言诗一首,顺口流畅,十分有趣,流传至今。"深村"村曲好桑麻,云树"湾头"是我家,"大麦"中分连"小麦","西丫"东去又"西华","水边" "绿境"桥交簇,"里水""田心"路几丫,左起"石头"玄武地,"鄱阳"涌口过"奇槎"。

此首诗既展现了广州的地理特色,又体现了广州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何淡如的这些作品,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何淡如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年,还离不开后世对他的推崇和传承。民国三年(1914年),即何淡如逝世后一年,梁纪佩先生辑录了《何淡如先生妙联》一卷,记录了何淡如的绝妙谐联,以供海内同好欣赏。

何淡如对联画本

这部书的出版,不仅让何淡如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更为后人提供了欣赏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何淡如的作品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他的幽默风格、平民情怀和艺术才华,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在广府文化圈中,何淡如的名字几乎与对联画上了等号。他的对联,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广府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广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粤语文化圈中,何淡如的作品更是被视为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引用。他的幽默和智慧,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广府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何淡如真迹资料小图

除了对联之外,何淡如的诗词、妙批等作品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词,既有古人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他的妙批,更是将幽默与智慧融为一体,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刻含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何淡如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综上所述,何淡如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年,既得益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后世对他的推崇和传承。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幽默通俗的语言特色,深深吸引了听众、播种于民间,并且得到广泛传颂。

何淡如画像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0 阅读:1

现今如日中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