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燮父改“唐”为“晋”与迁都降邑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6-19 20:18:04

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位。

燮父对唐国最大的影响是改国号,改唐国改为晋国,至于燮父改国号的理由,比较令人信服的有二个,一个“献嘉禾”,二是迁都。

“献嘉禾”指的是唐叔虞得到一株“禾”,“异母同颖”,唐叔虞将之献给周成王,周成王作《馈禾)又转给周公,周公受禾,并作《嘉禾》回应。

上古时代,文明程度还很低,人们常常将自然界的异常现象视为上帝所降灾祸与祥瑞的征兆,是能鼓舞与团结周朝贵族人心的,尤其是在周公平定东边叛乱的战争中。

而在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看来,父亲向周天子献“祥瑞”并得到天子的歌颂与嘉奖,这对于诸侯国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自然是值得纪念的。

如“晋”字的甲骨文,是“一茎生二禾”的字形。

迁都

1992到1995年间,考古工作都在山西翼城与典沃二县发掘出晋国古墓,此地称曲村-天马遗址。此遗址清理了8组17座大墓,其中晋侯墓地共八座,各墓地与《史记》相对应,是晋燮父后的八位晋侯。

再贴出晋国君主世系图;

上述八位晋侯,再加上唐叔虞与晋燮父,总共十位晋侯,就是西周时期晋国所有的君主,到晋文侯这里就有了“周平王东迁”,晋文侯出兵护送一事。

唐叔与燮父不在曲村-天马遗址里,即说明晋国迁过都。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对春秋时代“都”的性质曾有界定,“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宗法制下,“都”并不现代意义上的“首都”,而是宗庙与祖先埋在此地,则称“都”。而且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提早准备与像“蚂蚁”一样长时间的搬家。

所以晋国迁都大概要在晋燮父时准备,到晋武侯时才彻底迁完。

唐叔虞的初封地,以《史记》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一个“方百里”的小国,就1962年在山西翼城县西北发现西周早期到东周的文化遗址,外加古代城墙,这里很可能就是唐叔初封地。

燮父继位后,在东南方向的河边修筑城池,大概是打算迁都,《竹书纪年》说“晋侯(燮父)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

燮父建筑的宫殿规模逾制,遭到周天子的斥责,这大概就是燮父没有正式迁都的原因,并让自己的墓地留在唐都,与唐叔虞一起。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唐叔虞与燮父的墓送回宗周,因他俩的身份,一个为“王子”,一个为“王孙”。公子与公孙的后代,到了第四代,则有“命氏制度”,正式从大宗独立,成立自己的小宗。王孙同时理。

至于新都为“絳”,因曲村-天马遗址与南方的绛山相对,而绛山显赤红色,“赤即绛也”。晋国新都还有一名为“翼”,这大概是春秋初期曲沃桓叔的威胁,大宗晋都(晋昭侯)这边进行了迁都,将都城迁到易守难攻的“翼”都“。

不过在”曲沃代翼“后,继位的晋献公又迁回了绛城。

0 阅读:3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