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门旅游生意?

辛毗渡己 2024-10-10 05:12:44

黄金周刚过,我也体会了一把人从众。

回家之后,我想了一个问题:旅游这么火爆,那么旅游这门生意,是不是能赚钱呢?

还真别说,我兄弟相亲的时候,遇到的相亲对象,无一例外,兴趣都是“美食、旅游”,可见吃和旅行是一个普遍爱好,林教头自己也是旅行爱好者,之前还在青岛投资过旅游伴手礼品牌,当然没挺过疫情。现在这家店已经不在了,留个遗照纪念一下。

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可以带动的周边产业很多,包括餐饮、住宿、消费等,甚至旅行箱、颈枕等小商品。所以对这一类行业分析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从粗到细,从大到小。用户分析是基石。1,在线旅游用户画像

先聊一聊最宽泛的定义——在线旅游。只要你用去哪儿、携程之类的订酒店、机票、看攻略,你就是在线旅游的用户。而且,现在谁不是上网订机票的呢?难不成你还打电话或者去线下买机票?

所以在线旅游行业,可视为最宽泛的行业界定。

以下是艾瑞咨询针对去哪儿网做的用户画像分析,先了解清楚喜欢旅游的都是什么人,有什么需求,才能做进一步的筛选。

首先,为什么你要去旅游?动机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旅游的需求?这是这个行业存在的根基。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放松解压、欣赏风景、增长知识是旅游的前三大动机。也就是说,旅游是人们通过去一个陌生地方,暂时抽离现实生活的解压方式,而这种方式相比打游戏而言更加健康,因为能够增长阅历和见识。

最吸引旅行者的,自然是传统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其他主题暂时还没有成为主流,但逐渐收到关注。

下一条因素,也非常重要:是什么影响了旅行者的决定?

影响最大的因素,一言蔽之,就是口碑,因为旅行的痛点是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某个地方好不好玩?被坑了怎么办?会不会把我拉到一个地方去强制消费?万一当地发生XX事件呢?这时候第三方的推荐就非常重要——影响力最大的是网红大V和旅游攻略,其次是亲友推荐。

这就获得了第一个认知:如果你要做旅游这个行业,与其上来就搞旅行社、酒店、伴手礼,不如沉下心来做内容,先当个旅行博主最实在。通过内容输出来告诉大家如何玩,如何避坑,从而吸引你的第一波粉丝。我一个兄弟就是这么干的,他开了个头条天天分享自己开店欠钱被追债的经历,结果莫名其妙积累了3000多粉丝,其中不乏有粉丝慕名而来去关照他的生意。我曾告诉他要多拍视频多直播,但他不干,不然当个旅行博主,他的生意能再上几个台阶。

从中航证券的一份研报来看,即使在2024年,游客依然喜欢“网红打卡”,足见自媒体对旅游市场引导之强。

在线旅游的用户,一年通常会旅行3~4次,大约一个季度一次左右,短期一般选择国内游,如果遇到难得的长假——主要是年假和黄金周——则选择境外游。

这就有了第二个认知:境外游虽然更加高端,看似有更多赚头,但低频是痛点,除非真正的旅行发烧友或者有钱人,大多数人没有经常海外游的能力,因为金钱和时间是双重约束。如果你专注做境外游,可能你每年只要做一次生意,那就是9~10月,中秋和国庆这一波,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淡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境游确实有更明显的增长趋势,属于旅游这个成熟行业中的结构性机会。从收入上看,出境游人群的收入确实更高,大多数家庭月收入(夫妻合计)在3万元以上,人群大多来自一线、新一线城市。出境游的平均花销接近3万元,而国内游不到1.5万元。攻略和大V也是影响他们出行的最大因素。

这就有了第三个认知:如果要做出境游的旅行博主,应该选择一线、新一线城市受众,避开下沉市场。从我个人拍脑袋的认知来看,小红书可能比抖音、快手来得靠谱。

首次境外出境游的人群,年轻人占比较多,大多是90后、95后及00后(Z世代),因为年轻人更注重体验和个性,而让我吃惊的是,61.7%的首次出境游用户是有孩家庭。为什么不是更加年轻、没有孩子压力的人群选择出境游呢?

这就有了第四个认知:可能,带娃体验和学习,提高娃的阅历,是年轻父母的需求,从这一点看,带有海外研学性质的生意,可能存在结构性机会。

相比90后,00后因为更加年轻,通常也还没组建家庭,所以在境外游的花销上显著更低(不足2万),而且大多以国内游为主,境外游占比不大。这确实出乎意料:有娃家庭更喜欢出境游。

接下来的图,果然,年轻人都不喜欢跟团游。反正林教头自己是从来没有跟过团。

第五个认知:旅行社这门生意不好做,因为年轻人不喜欢跟着一个导游走马观花,与其提供旅行团服务,不如给他们一套解决方案,也就是攻略、规划在我这做,我帮你把酒店、机票、门票都安排好,一揽子打包,然后你们去玩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社不参与,保证客户旅行的私密性。

学历方面,喜欢旅行的人学历基本都在本科以上,符合我们的猜测,但让我比较跌眼镜的是:高级职业(管理者、专家、公务员)的占比很少,大部分是白领和个体户。结合前面的信息,这可能和白领的日常压力有关,因此对抽离现实、放松解压的需求更高,而高管在职场通常是PUA别人的,他们自己就是别人的压力源。另一方面,管理层也确实忙,时间上更多身不由己。

从下面看,爱旅行的群体和年轻白领的重合度确实较高,旅行者喜欢探索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的价值观认为享受生活、家庭幸福比赚多少钱更重要,而且在消费上注重性价比,此类人群和我们前面说的特征重合:年轻、思想前卫、有个性,但收入没有那么宽裕,在选择出行时最注重性价比——即使在出国的时候。消费的时候更加理性,也跟学历、认知较高有关。

2,高端定制、自助游用户画像

如果往高端了走,用户会有什么特点呢?

以下是艾瑞咨询于2019年针对穷游网进行的调研数据,贴着“穷游”标签的人群,简单地说月收入在8000~1.5万元之间,主要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可见旅行作为高端消费,和个人收入有着强烈的正相关性,在职业分布中,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占比最多,职位越高,占比越少,而没有收入的学生、主妇更少。

其中的高端自助游用户,收入和职位比平均水平更高一些。24-35岁用户占比74.6%,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占比36.6%,家庭月收入20000元以上人群占比60.1%。相比之下,普通用户在这个月收入段的占比只有11.2%。高端用户每次出行花费都在7000~1万元左右,大头是花在购物上。

从这一点看,免税店是门好生意,但这是有牌照的,你没法和中国中免抢生意。

至于出境游的目的地,就近原则,日本、泰国、港澳台占前三,这就有了第六个认知:如果你要做出境游,不妨先把一个地方做精,比如日本、新马泰、港澳台,找个你熟悉的,先成为当地旅游专家,比如我一大哥就只做台省的旅游,办公室里还有国民×的合影。

3,寻找小而美的赛道

大致看完之后,我有个整体结论,就是旅游作为一个成熟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新鲜的机会。它不像高科技公司充满想象力,各大板块——景点、机票、住宿、购物、旅行社,都已经有上市公司了。旅游又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行业,你在当地开一家餐厅,本想着服务小区的住户,但说不对有一半是来旅游的人。除非你刻意把餐厅开在景区,否则你很难界定自己是不是参与到了旅游这门生意里。

东兴证券2016年的一份研报中,整理了各大巨头的主战场和盲点,这些盲点可能是新进入者的机会。当然,2016年距离现在都已经8年了,这张表格的信息已经滞后,但依然有参考性。

结合现在的常识,可以认为,没有机会的是:标品(订房、旅游路线)、民宿、旅行团、大众主题旅游(比如体育、亲子)、旅游演艺(宋城演艺)。

可能存在机会的是:医疗旅游、游学研学、定制游。

这三个板块之所以可能存在机会,主要是因为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太特殊,并非传统的旅游产业巨头所能涉及。医疗旅游最为高端,就是让医疗患者到某个修养基地,或者出境治疗,比如到美国、日本治疗癌症,其中的花费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需要的资源(海外医疗等)也不是一般的旅游公司所能获得。

我之前所在的一家投资机构,也看好这个板块,老板直接在某个海滨城市买下一栋楼,并把这栋楼改造成医疗康养中心,他的愿景就是希望全世界的老人、病人都能跑到这座城市来,住在这里。其实这就是医疗旅游的概念。

因为门槛太高,不适合大多数读者,所以本文先不探讨这个板块,如果你是医疗行业人士,对此感兴趣,可以私我互相探讨。

4,游学研学

游学包含研学旅行、校外教育、夏冬令营等校外活动,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体验或旅游的形式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面向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通常,一次客单价在2~5万。

游学研学,我之所以会感兴趣,一方面是方便创业者去切入,另一方面在于,它和我们前面的调研是契合的:有娃家庭似乎对境外游更加热衷。也就是说,中国人出国涨见识,涨的主要是娃的见识。2024年,市场规模接近1800亿元,且还能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游学的产业链如下图所示,品牌商链接学生和营地,设计课程内容,是游学市场的核心。游学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批发商、地接社、渠道方和品牌商。

渠道方是前段营销部门,可以直接接触到学生,但接触不到营地,主要代销品牌商的产品;地接社主要负责学生落地后的食宿接待、交通等问题;批发商是旅游产品的提供方,给品牌商提供可采购的产品,品牌商进行再修改设计,或是自行开发课程,设计自己的产品。

通俗来说就是,批发商把机票、住宿、门票等以团购价格交给品牌商,品牌商设计成产品,再由渠道商去卖。卖成了,开一期训练营,交给地接社,地接社负责交付。

如果从护城河的角度看,做游学研学机构,是没有壁垒的,你要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你的员工摸熟了套路后可能自己跑去搞,那些什么课程内容、产品、地接资源都是能轻易获得的,因此客源成为最核心的资源,而最大的客源地,当然就是学校,其次是培训机构、留学中介。以旅行社的思维去做游学研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你接的都是散客,量起不来。

所以,如果你想做这个,要考虑是否能接触学校的资源,而学校又是否愿意给你这些资源。因为游学机构只是个中介,因此盈利能力很低,世纪明德2023年的毛利率只有7.36%,还不如摆地摊赚的多。2022年中国研学企业接近3万家,接近留学机构数量3.7万家,所以留学市场多么红海,研学赛道也差不多。光是2019年新增的研学机构就5000多家。

当然,上图的资料都比较老,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发展的今天,游学机构有望打破学校对客源的垄断,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低成本获客,所以还是有机会的也说不定。

这类生意的好处就是容易启动,好入手,但好入手也意味着竞争激烈,我发小曾经在留学机构上班,翅膀硬了之后单干的员工比比皆是。除非你热爱这一行,否则会很累,或者可以考虑更具特色的游学,比如林教头要是要搞,肯定搞个财商主题游学品牌,带小娃娃们去瞻仰一下巴菲特故居什么的。

5,对旅游这门生意的初步认知

本篇先梳理梳理中观的产业逻辑,如果要涉及更多经营细节,还需要拿几家公司出来研究,才能拿到benchmark,包括:百程旅游、知鸟游学、仙贝旅行、阳光帕拉、世纪明德、走客股份、众信旅游、凯撒旅游。

从中观的角度看,目前的结论如下:

整个产业链一梳理,会发现中游旅行社、中介机构的门槛是最低的,但也是最容易切入的。上游稀缺资源主要是景区,如自然景区、迪士尼、环球影城,下游稀缺资源主要是流量。旅行博主对游客的影响力很大,内容创业是个体从事旅游行业最好的切入口,但你在成为大V之前很难变现。

你的客户群体应该是身处一线、新一线城市的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这也验证了一点:旅行属于高端可选消费。低线城市和大忙人(高管)是不怎么旅行的。

中游的旅行服务,生意很难做,因为面临着分散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同质化的产品、混乱的市场环境。旅行社提供的传统产品比如旅行团,将来会越来越没市场。

现在切入旅游市场,不能做大众化的品类,考虑小而美、有特色的品类,这也决定了旅游这门生意是做不大的,因为你只能在一个利基市场里与人竞争,而且你所谓的利基市场也不见得壁垒有多高。医疗旅游、游学研学、定制游是可以看好的方向。但即使是这三个方向,依然没有摆脱整个行业的大逻辑:中游的盈利能力被上下游压榨。

0 阅读:4

辛毗渡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