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买入1000亿国债是“中国版QE”?对,也不对!

依萱价值先生 2024-09-01 17:13:01

周四,央行买入4000亿特别国债的话题还没发酵;周五,央行净买入1000亿国债的消息就接踵而至。

央行直接下场买国债,很自然让人联想到美国在4年前疯狂印钞的那一轮QE(量化宽松)。

对于这个话题,目前的解读不少,但很混乱,而且降智居多。希望此文能让更多的投资者有一次清醒的认识。

4000亿特别国债,不是QE

央行周四公布的买入4000亿特别国债,但凡看一眼官网的正式公告,都会发现“续作”这个关键词。

这笔特殊国债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为了成立中投公司,发了8期共1.55万亿的特别国债用作公司的资本金。其中第1期6000亿是定向发行的,(借道农行)由央行全部买下。

十年后(2017年8月29日),这6000亿要到期了。根据特别国债“说是要还,从来不还”的大原则,当时的应对方案自然是“借新还旧”。具体操作是拆成两笔新债重新发行:分别是4000亿的7年期特别国债,以及2000亿的10年期特别国债。

那4000亿的7年期特别国债,正好就在今年8月29日到期。周四央行公告续作的,就是这4000亿,而且进一步又拆成两笔。

续作一词,对投资者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公告都会出现。如果是增量续作,意味着央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如果是缩量续作,则意味着收紧流动性;如果是等量续作,就意味着不影响流动性。

这次4000亿特别国债只是对7年前的又一次等量续作,一买一卖同时进行,没释放出半毛钱的流动性。

把这事件片面说成是“央行买入4000亿特别国债”,并解读为QE的,要么很坏,要么很傻。

净买入1000亿国债是QE吗?

对,也不对!

相比周四的4000亿,周五的1000亿就比较复杂:一方面,1000亿是净买入,真金白银的基础货币流入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央行直接下场买普通国债,还真是首次。

事实上,央行直接下场买卖ETF不是什么突发事件。早在去年年底的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今年4月下旬再次强调。而当时官方就已预料到,一旦央行下场买国债,就会引发“中国版QE”的争议,所以提前定调,表示“与国外的QE操作截然不同”。

然而,1000亿的公告一出,市场对QE的争议还是如约而至。这说明简单的定调,并没有产生足够的说服力。

撇开非黑即白的站队和情绪价值,咱从专业角度对比这次的1000亿与国外的QE,客观答案就不言自明。

自QE诞生以来,全球的经典案例也仅仅3例,先后是2001年的日本QE,2008年和2020年的美国QE。

所以对于QE的严格定义,甚至至今还没有。只能从一些共同的表象,以及本质去描述QE是怎样的一种操作。

例如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0利率之后才开始执行、实现压低长端利率的效果……这些是QE的共同表象。

至于QE的本质,就清晰得多:通过增发货币,以实现刺激(或挽救)经济、稀释债务这两大目标。

对比可发现,表象只有买入国债这一项与QE相符。相比万亿起步的量,当前1000亿根本不够看。0利率的前提条件也不符合。至于压低长端利率,这1000亿的操作甚至恰恰相反,央行公告写明是“买短卖长”,撑住长端利率,压低短端利率。

从表象看,这次的1000亿确实与国外的QE截然不同。但从本质看,却是另一番景象:

增发货币是毫无疑问的。刺激经济虽然没有明说,但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就不可否认了。至于稀释债务,这取决于量:量小没有作用,量大脱不了干系。

就在公布1000亿的两天前,央行官网的“公开市场业务”页面特地新增了“国债买卖公告”的专栏。显然,这1000亿只是开始,后面还陆续有来(看公告的格式,以后是每个月底公告一次的节奏)。

经过这几年下来,市场已经悟到一条叫“不会大水漫灌,只会源源不断”的规律。单看这一期1000亿,量还是很小;而就差这一点,没有完全符合QE的本质。但如果下个月再来1000亿,甚至更多呢?一个个月堆下去,量就大了……

其实早在4月下旬的那一次强调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代表就作为当时的官方解读,印证过这一点:央行大量购买国债是早晚的事情,而一旦量大了,就是发挥QE的功能,尽管这不是政策的初衷。

再说白一点,就是虽然将构成事实,但不是本意。

大家可以细品。

所以如标题所述,现在把这1000亿定性为QE,既对,也不对。

这是一种“金融创新”

美、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货币都具有很高的国际货币地位,能向全球输出通胀。即便脉冲式巨量印钱,本币贬值和国内通胀都不会太严重。

这种条件我国尚未具备,这也是不照搬QE思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研究把央行买买国债纳入货政工具箱,就是一种金融创新。

这次金融创新的亮点还蛮多:

例如,以细水长流取代大水漫灌。绕过非国际货币不能输出通胀的掣肘因素,使本币贬值和国内通胀变得可控。

又例如,以每月灵活操作、事后公布取代事前公布整个购债规划。既可以不启动QE,也可以随时启动QE,还可以随时停止甚至反向缩表,可攻可守。这样还可以避免市场形成过于一致的预期,反过来裹挟货币政策。

又例如,买入国债的过程中,还可以“买短卖长”,调节国债市场的健康运行,把QE在一些特殊时期的副作用变为正向作用。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获得更多优点的同时,也会诞生新的缺点(这部分就不展开了)。

金融创新在我国早已不是第一次,成、败的案例都有不少。成功,即可取长补短;失败,则适得其反。

但说到底,不尝试就没有希望,不创新就没有未来。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9

依萱价值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