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静居
光绪三年,一个叫《浮生六记》薄薄的小册子在清朝的读书人之间悄然流转,它吸引了许多人的原因就是这本书太美、太感人了。
光绪三年正是大清朝逐渐走向衰微的年月,人们中间大多的精神风貌不佳,而这本无关国运的小书却让唤醒了许多人心底对感情和爱恋的热情。
是一个叫杨传引的刊印者成了这场文化盛宴的传播者。
封面
显然与后来的所有读者一样,当看到一本残破的手写小书被一个叫沈三白的作者将一生的感情经历描写完后,杨传引无疑被深深感动了。在苏州地摊得到这本书后,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遍访城中”,寻找有关沈三白的消息,遗憾的是他始终一无所获。尽管这样,他还是在光绪三年把这本书刊布出来,于是便出现了人人争抢阅读的场面。
此后随着读者群的不断扩大,这本书的面目也逐渐清晰起来。原来,这本书的作者叫“沈复,字三白,工花卉。”再后来,作者的简历逐渐被调查清楚,原来当他的这本《浮生六记》再度流传世间时,已然过了百余年。
插图
沈复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以优美、伤感的笔调将读者带入了一段乾隆时期的读书人家的婚姻与生活,从与妻子芸娘的恩爱和生离死别,通过小片段的记载,完整呈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人芸娘,让人至今还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林语堂感叹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这本书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可以用“真、善、美”去概括这书的最高境界。
先说一下“真”。
插图
《浮生六记》给所有读者最为触动的就是这本书是写实的,加之作者用感性的笔墨进行描述,让人仿佛被带入里面,为里面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对其中流露的真情实感所打动。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刻画景物,还是谈论文艺,大多不加掩饰,脱口而出,坦诚的笔风让人从心里都感到舒服。
其次是“善”。
这种笔尖下流淌的善良让所有读者都能感受得到。从书中的描述来看,沈复虽然家道中落,以至于自我生活逐渐走向潦倒,不得不靠游幕、经商维持生活,但一直保持着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满满的“正能量”。他和妻子芸娘互爱互助,在并不富裕的生活条件中创造出高品质的生活品味和乐趣,生活尽管清贫,日子过得却充满艺术情调。在笔墨与片段之间,让读者感受到了这对夫妻的人性饱含善良与温暖。尤其是对于芸娘对丈夫的关怀和付出,完整表现了当时女子虽然地位底下,却依旧可以靠着善良成为“可爱的女人”。
插图
最后就是“美”。
首先这种美要属作者的文学才情之美,书中所写虽然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作者的文笔行文如流水一般漂亮,让读者并不感觉单调、沉闷,反倒觉得兴味盎然,不忍猝读。从作者的行文风格来看,他是一个相当细心的男人,很注意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情趣的场景,精心描绘,如同一幅完整清晰的画卷。行文之美,颇得《世说新语》的精髓,往往以小衬大,通过细小烘托整个布局,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笔与才思都是相当深厚。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作者的艺术修养,由于擅长盆景和园林和书法,往往能将自己的才华融入到文学笔墨,对每处精致,并不全面展开,而是点其特色,偶尔一笔,就能勾勒全部,令人叹而观止。
插图
作者在开篇就解释了他的书名《浮生六记》,并引苏东坡“事如春梦了无痕”,感慨李太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注定是平淡无奇的,但作者却将平庸的生活注入了丰富的乐趣,向世人表达了只要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生活的情趣,照样可以活的丰富多彩。“余生乾隆葵未冬,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开篇作者就很幸福地感恩生活,此后在父母包办婚姻下,他却遇到了非常喜欢从小青梅竹马的芸娘,因为情投意合,他对自己的生活从来都是很知足。作者以生动、逼真的笔触写出了这份人生的幸富和快乐,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平淡但又温馨的场景。两个真心相爱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做什么都是新鲜、有趣的:一起谈论文学,一起赏月,一起流连山水.....生活虽然平淡,但照样充满情趣,照样让人沉醉。
昆曲形象
想象二百多年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会知道这份快乐该有多么难得。即便是生活最拮据时,二人依然相依为命,依然有文学、依然有“赌书消得泼茶香”。最后到了生活被逐时,寄居有人家时,依然“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越。”甚至到了躲避债主时,五鼓之时,暖粥共之。酝酿还在调侃说:“昔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名可《吃粥记》矣。”可见本书的女主人公绝对是一流气度和一流境界的女人,也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如此对她痴情。
昆曲形象
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和情趣,他的文笔绝不会枯涩,尽管所写大多为日常琐事,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感到沉闷或单调,相反,让人觉得兴味盎然。作者的文风一如其所写内容,没有夸张的笔法,没有做作的笔调,恬淡,从容,娓娓道来,完全是以本来的面目示人,平淡、真实而又快乐的生活,其本身就有一种感染读 者的魅力。
本书为“六记”即是六个片段,但是有相关讨论说后三个章节是后人托笔,并非沈复所作,其实不论事实如何,该书的真正价值还是在前三段,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而当女主人公去世后,此书便多了一种让人挥之不去的感伤和难过,也仿佛如同一梦方醒的荒凉,让人对着这本小书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