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后郑洞国一直不算配合,抗美援朝前他的讲话,却让周总理安心

麦子历史 2022-11-05 15:30:03

1924年3月的一天,黄埔军校的操场上,站立着一排排身穿新军装的士兵们。

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一张张略显稚嫩的面孔中,会涌现出一大批改变了日后中国进程的军事人才。

随着教官的一声点名:“黄鳌”。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了,两个不同的声音都回答了“到!”

或许是同名吧,教官倒没有多想。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冒名顶替“黄鳌”的郑洞国,此时后背已经被紧张的汗水湿透了。

此时的郑洞国完全不会想到,他将在这里结识未来新中国的总理,也没想到后来还会被总理找上门请教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黄鳌”?这位假冒“黄鳌”的郑洞国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又为何要请教郑洞国呢?

郑洞国生于1903年,因为天资聪慧,所以自小就在学业上十分出众。

随着年纪的增大,郑洞国在学习中接收到新思潮的启迪,对于民主救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自己的理想,他几次参加军校和讲武堂的考核,但都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没能成行。

1924年的时候,他听说在广州有一所黄埔军校,专为国家培养新兴军事人才,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正是他崇敬的孙中山先生。

听到这一消息的郑洞国,忙不迭地找到自己的同学,研究一起去广州报名。

可惜来到同学家的时候,被告知对方早已动身。这下郑洞国更加着急了,他马不停蹄地来到广州,却被告之报名已经截至了。

千里迢迢来到广东,却没有报上名,这时的郑洞国已经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好在当时的同乡给他支了一招——假冒“黄鳌”。

这位黄鳌也是他的同乡之一,同样也报名了军校。不过因为来广州比较早,所以就从不同途径报名了两次,因为一次就考上了,反而多出了一次报名机会。

虽然这个喜从天降的机会很难得,可是郑洞国却有些忐忑——如果被识破,那么自己铁定是要被开除的。

最终入学的渴望战胜了心中的迟疑,郑洞国还是参加了考试——顶着“黄鳌”的名字,并顺利成功入学。

可是在军训的第一天,点名时就出现了“重名”的一幕。虽然教官没有说什么,可是生性老实的郑洞国却感到如芒在背。

这样的心理压力折磨得他快要奔溃了,终于老实人郑洞国还是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向校方坦白了自己“冒名顶替”的事。

好在校方宽宏大量,没有就此事给他处分,反而告诉他既然机会来之不易,那么更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这个机会。

放下了心结的郑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黄埔军校的学习经历,不但让他接触到当时一流的军事理念,也让他结识了许多日后的同袍或“劲敌”——其中就包括老师周恩来。

和此时的无名小卒郑洞国相比,周恩来既是黄埔军校最早的教师成员之一,又是政治部最年轻的主任。

郑洞国做梦也没想到,将来的某一天,他会被周总理指命会见,并向他征求意见。

令他更想不到的是,彼时彼刻的周恩来的身份已经是国家总理,共产党内的灵魂人物,而自己则告别了军旅生涯,脱下了军装。

周恩来有什么问题,要征询郑洞国的意见,郑洞国又为什么会脱下军装呢?

1950年10月1日,党中央接到了同为共产主义国家的朝鲜最高领袖——金日成的来信,信的内容很简单——请我国派兵支援朝鲜战场,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一天正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可是这封突然的来信,却让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按照朝鲜和我国的民族感情,以及它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个忙应该帮。

可是自家人明白自家事,当时我国国内的形势刚刚趋于稳定,经济和军事方面,同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

那时的美国武器先进,手握原子弹,威慑力十足,我国的武器大多来自解放战争中的缴获,落后敌人十年以上。

美国当时的国民总产值更是远超我国,根据当时国际公认的标准来计算,我国的经济总量只有它的几十分之一。

这样一场在开战前,丝毫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应不应该打?应该怎么打?几个难解的问题让主席等人吃不好,睡不好。

图源网络

身为总理的周恩来自然也很着急,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焦虑的根源大多是来自对对手的不了解,既然这样,那么就找一个了解对方的人问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思来想去,周总理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和他还颇有渊源——在黄埔军校一期的时候,曾是自己的学生。他就是郑洞国。

可是当他通知军事部门,请郑洞国前来一叙的时候,却发现查无此人。郑洞国去哪了?

经过多方找寻,终于在民事部门找到了这位曾经身披戎装的郑洞国——此时他已经不再是军人,而是水利部的一位参事。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为何不再带兵?难道是他投诚后受了委屈吗?

其实这还和郑洞国自己的性格有关,作为一个老实人,他的想法往往很直,当年带兵投降也是“被逼”的。

1948年10月19日,东北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已经全面处在压制地位,郑洞国的部队被围困在长春城内,已经没有了突围的可能。

郑洞国此时的心中,涌现出了许多古往今来的忠义之士的事迹。尽管解放军多次向他喊话,要求他放下武器,带兵投降。

他心中想的却是,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自己绝对不会忍辱偷生,宁可死也要成全气节。为了以防万一,郑洞国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枪不离身——随时准备自我了断。

21日晚上,因为白天郑洞国手下60军忽然投诚,他只好带着一小队侍卫固守在长春中央银行的建筑内,随时做好“殉国”的准备。

一觉醒来,郑洞国听到窗外的喧哗声,打开窗户一看,发现解放军已经进入银行大楼——但手下没有任何抵抗。

原来他的部下早已投降,郑洞国情急之下只好拿枪自尽。悲剧的是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手枪早已被部下偷走,就连投降,也是打着他的旗号进行的。

郑洞国被这突然的情势转折,搞得手足无措,只好顺势成了俘虏。不过念在他是以投诚名义加入的我军,所以我军对他还是比较照顾的。

但郑洞国自己过不去心里的坎,莫名其妙地“被投降”总让他觉得愧对蒋介石的信任。所以在投降以后,他要求不公开自己的投降过程,对自己投降后的工作生活也尽量低调处理。

因为自觉“不光彩”,郑洞国婉拒了继续带兵的建议,而是脱下军装,当了一个水利部门的官员,或许他的心里早已暗暗发誓——此生不再从军。这样“不配合”的态度,也让人对他无可奈何。

虽然郑洞国此时不再是军人的身份,可是他在过去曾经有过和美军公事的经历,向他“取经”,探探美国人的底牌,还是有帮助的。

可是此时的郑洞国早已心如死灰,即使接到老师周恩来的邀请,他也选择对军事方面的话题避而不谈。

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周总理自然明白老实人郑洞国,恐怕心里还带着对国民党的愧疚,如果不能解开他的心结,恐怕很难得到建议。

所以此时他并没有直接询问郑洞国的意见,而是聊起了当年黄埔军校的同学和往事。

果然这个话题降低了郑洞国的防备心,他的话匣子也随之打开,两人的谈话氛围,变得热切起来。

见到聊天的铺垫已经差不多,总理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曾经的投降将领,为新中国所作的贡献中来。

随着总理对其他将领的介绍,郑洞国的心里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知道中华民族,又一次来到了危难之际,面对大军压境的美帝国主义,自己应该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

这次不用总理开口询问,郑洞国就顺着话题,开始侃侃而谈。

“美军虽然武器装备先进,可是他们也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士兵的韧性不足。”

“如果中国士兵和美国士兵并肩作战,在行军路上超重的话,美军常常会丢掉武器,保留给养;而中国军人无论何时,武器都是牢牢握在手中的。”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战争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就越是有利。”

郑洞国的一席话,让周总理脸上泛出笑容,总理也彻底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他的心中,对这位表面上看起来鲁直,却在军事上心思细腻的学生刮目相看。

抗美援朝的过程,和郑洞国的推断差不多,我军靠着坚强的意志,拖垮了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美军。我国军人的精神面貌,也彻底震惊了原本小看我们的西方世界。

1953年7月27日,美国人无奈之下,只能签下了停战协议。

这次协议的签署,不但标志着我军打破了美军不败的神话,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足为惧。

对此,各位读者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1 阅读:78

麦子历史

简介: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