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容易,决断也容易,主观性偏执让我们“太累了”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6-06 23:39:21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观念和人格色彩的世界里,因此,我们都希望被接纳和赞美。正因如此,我们总是格外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模样。我们每个人,如同一名舞者,都希望展示出自己的姿态,令人瞩目。

然而,这种想法容易让我们陷入“想得太多”的困境。我们经常会揣度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否耀眼,这种猜忌和困惑时常令我们陷入“思绪的漩涡”。它如同一把枷锁,将我们困入其中而挣脱不得,这无形中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有些网友说:“我的牙齿不太整齐,笑起来很难看。所以,有时候我都不敢大笑,只是抿着嘴笑。”

还有一些人说:“有时候,我熬夜加班,第二天就长痘痘了,而且皮肤变得特别差。所以,我都不敢跟同事聊天说话;通常就是在自己的工位上默默地工作一天。”

还有人说:“我都不敢穿太朴素的衣服出门,总是怕别人觉得我邋遢。”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在展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然而,很多人也会因为过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而忧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根据《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报告》显示,超过70%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过自卑和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主观认知的偏执。

胡思乱想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叫作自我焦点效应,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类通常会被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进而高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你知道什么叫作“自我中心”吗?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就站在广场的中心,所有人将你围成一圈,这样的话,他们便都可以看到你。

因为自己就是那个万众瞩目之人,那么,我们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都会很容易被其他人轻易发现。

当然,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我们心里自然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人群中的中心,这是较为基本的认知常识。但是,由于虚荣心的作祟,我们正在努力成为所有人眼中的中心点。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说白了,就是对地位的竞争。而人类也会这样,我们总会孜孜以求追求他人的赞美,将自己的各方面不断提升,向理想化中的自己不断靠拢。

“不容一丝差池”是对“自我中心”的忠诚宣誓。所以,当我们准备出门时,会反复检查自己的衣着是否整齐,皱纹是否被掩盖;当我们和他人交谈时,我们会非常小心,每说一句话,还要观察一下对方的反应;当我们准备发朋友炫耀自己的时候,还要反复选择很漂亮的几张,如果脸上有瑕疵,也要进行一番精心的修饰;反之,如果被我们认为瑕疵一直得到完善,便会陷入低落的困境,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科技功能中,美颜功能是较为成功的,即便技术上并不复杂,但是它几乎符合了所有人内心的刚性需求。

然而,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一直追求虚幻中的自我,你会感到特别累。任何的粉饰都将失去真实的自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我为中心

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她活活掐死。”

什么叫作偏执,就是一种“主观认为”。什么又是真理,它是一种“客观事实”。 比如,你认为爱情应该纯粹。但是,事实上呢,爱情经常会被现实拖累,我们每个人需要为了生计而工作,为了父母而拼搏,为了很多嘈杂的事情而烦心,哪还有太多的精力来滋养“纯粹”呢?

也就是说,你想象得挺好,但客观现实中,本身就做不到。如果你将这种“客观事实”掐死了,你就只能活在“虚幻”中。所以,你会向男朋友咆哮:你心里只有你的哥们儿,根本没有我。你心里只有工作,完全不关心我;你的心里只有你的父母,我根本就不重要。而实际上,从一开始,你所认为的纯粹爱情就是你一厢情愿的幻想啊。

然后,你又会主观地认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你的“自我幻想”取代“客观实际”,这是一种主观上的高估,同样也是一种妄想,所以,你会歇斯底里,发疯,郁郁寡欢。 同理,我们对于“自我为中心”也存在极大的幻想成分,也同样让自己“想得太多”,进而胡思乱想,疲惫至极。

所以,我们总是“想太多”,是因为我们总是向现实注入太多“水分”,虚构了现实,所以总是容易胡思乱想。

同理,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他人评价的理解也会这样,同样存在不真实的幻想成分,扭曲了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

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还有一种比较客观的认知理论叫作透明度错觉,也称之为达克效应。它指的是,无论是我们焦虑、愤怒、厌恶、谎言和吸引力或者服装、成就、事业等一切亮点,实际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所认为的少很多。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为了证明这个理论,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对象穿上Barry Manilow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自己的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

其实,这个实验的结论很简单:你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正面变化还是负面变化,无论是外表变化还是内心情绪的变化,你以为会被所有人观察到,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即便有人觉察到这一变化,他们的感受也不会像本人那样深刻。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得到“真理般”的解释。为什么当你生气时,你的男朋友选择忽略你的情绪,而你却觉得他“矫情”,然后自顾自地去玩游戏,而不是哄你;为什么当你让男朋友生气时,他却选择不参与社交活动,而你却享受和闺蜜的时光;

其实,这两件事情出自同一个本质:感受无法真正同步体会,这就是透明度错觉的真相。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感受更加了解,那是因为我们与自己持续相处,而与其他人只是“间隔性相处”,所以,对于自身来说,哪怕是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细小的情绪波动都不会错过,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我们会经常错过。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并非完全正确。为什么呢?

根据神经生物学研究理论认为:大脑在处理和存储记忆时存在资源分配的机制,会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与生存、情感等密切相关的重要记忆上。

即便我们经常与自己相处,但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也会经常被忽略,今天丢三落四,明天忘东忘西,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我们的大脑通常只会保留那些更为重要的信息。而对于旁人的优点和缺点,几乎无暇顾及,根本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另一人身上,即便是看到了另一个人出丑了,那些片段也不会存留太久。

总而言之,达克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尽力得到的光环,他人也无法关注太久,就好像一名歌星,哪怕有一年没有出新专辑,她的名字随时都有可能被淡忘。相反,我们无意中的失败和出丑的片段,也会在时间长河的流动中被冲刷干净。

自卑

我们不必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悲伤,也没有必要将全部的心思用于弥补,“想得太多”只是你的主观臆想而已,它绝非客观,绝非事实,而且还平白无故地把自己折磨得无比疲惫。同样,我们也不必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因为你没有众人想象中那么出色,如果你执意如此,想象的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刻。此时,你会被拉回现实,你的骄傲也会瞬间被击碎,你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你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打击。

我们应该活在现实当中,而畅游于梦想,而不是执念于它。

1 阅读:19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