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乱世,各地藩镇林林总总不下数十个,人人都想成为乱世一统之主人,奈何这些藩镇有强有弱,甚至偏安一隅,只能当个天高皇帝远的土皇帝,能有资格争夺天下的也就三四个人罢了。
这其中势力最强的莫过于宣武节度使朱温,朱温以汴梁为中心,站稳脚跟后四处出击,先后拿下青州、徐州、荆襄等地,将势力拓展到山东、淮西、河南和湖北等地,甚至拿下关中,将李茂贞死死地堵在关外,就连占据晋阳的李克用都要避其锋芒,蛰伏在北方。
朱温
当然,朱温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因为他手上还有名义上的大唐天子唐昭宗。
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朱温强攻李茂贞,李茂贞不敌,拱手将唐昭宗送给了朱温,至此唐昭宗彻底成为朱温的傀儡,随后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途中将唐昭宗身边的亲信屠个一干二净,唐昭宗彻底和汉献帝没有什么两样。
按照一般剧情的发展,朱温将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着天子的名号四处征讨各地藩镇,待天下一统后逼迫唐昭宗禅位,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但剧本走到朱温这里走到了偏差,朱温虽然篡唐建梁,但建立的后梁不仅未能一统天下,反而成为五代中疆域最小的政权,国祚也仅有十六年而已。
说实话,朱温的开局可比后来的几个政权好太多了,毕竟唐末天子还有一定的威望,各个藩镇还没有自立建国,完全可以强行消灭藩镇,况且朱温还占据繁华的中原,兵强马壮,天时地利都占据,为何就是无法一统天下?
唐末藩镇
细细翻看朱温在得到唐昭宗之后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他丢了一个最为重要的东西:人心。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朱温失去的恰恰就是人和,这一切都是朱温自己造成的,而朱温也是五代著名的屠夫,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就连自己的亲信也照杀不误。
首先就是杀了唐昭宗,唐昭宗可不是一个安分的主,自从被朱温掳走后日夜想要逃出去,甚至搞出了衣带诏,就连其他藩镇也打算以迎立唐昭宗为由号召天下诸侯征讨朱温。
当然迎唐昭宗是假,分朱温的地盘是真,搞得朱温不厌其烦,一气之下,命养子洛阳统军朱友恭、爱将洛阳统军氏叔琮和心腹枢密使蒋玄晖三人弑杀唐昭宗。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唐昭宗被弑杀,朱温拥立年仅十三岁的辉王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
虽然唐末藩镇视天子如儿戏,但光天化日之下弑杀唐昭宗还是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也给之前朱温营造的忠臣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将打着兴复大唐的藩镇彻底推倒了自己对立面,甚至促成了李茂贞和李克用的联盟。
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洗白自己,朱温转头就杀了这三人。
要知道这三人可不是三国时期的那种没啥根基的愣头青成济,可以随便为人背锅的,他们可是实打实的朱温手下的重臣,尤其是氏叔琮,他是以为连李克用都非常忌惮的大将,也被朱温自诩为攻灭李克用的不二人选。
但就是这样的名将朱温说杀就杀了,让其他重臣也瑟瑟发抖,毕竟搞不好哪天也会被拿出去背锅。
朱温是靠平定黄巢之乱上位的
而且朱温忘了自己当初能够壮大,纯粹是因为他表现出一副大唐忠臣的原因,也因此容忍他兼并其他藩镇,忠于大唐是他的一个政治优势,现在正在被他一步一步毁掉。
当然弑杀唐昭宗就是为了自己日后方便篡位的,既然打算一条路走到黑,挡在自己面前的皇室子弟和忠心于大唐的王公大臣,也要除掉。
天祐二年(905年)二月初九,朱温特地在洛阳皇宫的九曲池设宴邀请唐哀帝和其他宗室前来赴宴,就在大家喝到开心的时候,朱温命人将唐昭宗的几个儿子全部勒死沉尸于九曲池中,吓得一旁的唐哀帝不敢说话。
宗室除掉了,下面就是一直阻挠自己称帝的大臣了,而负责杀掉这些清流大臣的正是朱温的心腹,一个是把持着大唐的宰相职务柳璨,另一个是宠臣太常卿张廷范,这两人能在当年六月制造白马驿惨案,将这些王公大臣的尸体抛进了黄河。
这下子朱温似乎没有称帝的阻碍了,按照之前篡位的流程,朱温应该先封大国,然后加九锡、加殊礼,然后来个三劝三让的戏码,最后在登上皇帝的宝座,但这一套流程下来,每个三五年不可能,朱温等不及了,他要立即篡位。
不走正常流程在礼法重于一切的古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自然被手下劝阻,比如柳璨就多次力劝朱温打好基础后称帝,朱温嫌他啰嗦,直接一刀砍了。
说实话柳璨死的真冤,他知道现在朱温在大量藩镇仍存的情况强行篡位是不明智的,朱温的功业明显不足,司马昭当初还是依靠灭蜀汉才称晋公,平息了弑君的舆论的。
但朱温铁了心要篡位,从政治上彻底断绝了和这些藩镇媾和的可能,双方只能不死不休下去。
现在朱温连重要的谋士说砍就砍,这下子再也没有人劝谏了,朱温如愿以偿的登上皇帝宝座。
后梁疆域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改名朱晃,改元开平,正式称帝,至于禅位的唐哀帝,不好意思,现在没用了,直接被其毒杀,至此唐朝覆灭。
但李家的余泽未尽,即便朱温找几个重臣背锅,以为能堵住天下的嘴顺便铲除一波功臣,显然犯了大错,朱温称帝没多久,连归义军都敢称天子了,可见朱温哪有什么人心?
但这一切朱温还不自知,反而继续大开杀戒,第一个惨遭杀害的就是降臣王师范。
王师范是平卢藩镇,被朱温攻打后不敌投降,这种投降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朱温理应千金买马骨,广为宣传,给其他藩镇树立一个榜样。
结果朱温称帝后就弑杀王师范一家,这下子天下藩镇哪里还敢投降朱温?抵抗也是死,投降也是死,那还不如坚持抵抗呢。
除了对降臣残忍,朱温对身边将领也是猜忌颇深,一言不合就弑杀。
比如雍州节度、同平章事王重师,他可是后梁的开国元勋,武能带兵打仗节度地方,文能治民担任同平章事,但朱温却对他非常忌惮,深怕他成为另一个自己,随便找个由头将其诛杀。
朱温杀心过重
随后还有李思安、邓季筠、黄文靖、范居实等优秀的将领,几乎都被朱温一扫而空。
虽然日后这些功臣免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的境遇,但朱温现在天下都未能平定就开始诛杀功臣,谁还敢为朱温拼死效命?最终逼反了丁会、刘知俊,要不是杨师厚给力,朱温就丧失对关中的控制。
武将残杀也就算了,朱温狠起来连文人也不放过,说实话以朱温的行事风格,加上有弑君的恶名,很多文人都不屑与他为伍的,朱温身边能用的文人少之又少,比如左散骑常侍孙骘,他已经是朱温手下少有的文化人了,但他没能逃过朱温的屠刀。
当然,孙骘死的原因比较无语,就因为朱温召集群臣吃饭,因嫌弃他走的慢,来得晚,直接被其砍杀,可怜的孙骘临死前才知道,自己居然是走了慢被杀的。
看看朱温称帝前后屠杀的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包括养子、元勋、心腹、宠臣、降臣、文人等等,只要不顺他的心的,都被其屠戮一空。
本来后梁因为势大得罪了所有的藩镇,外面基本没有什么盟友,内部还不断分化瓦解搞出新的敌人,无法齐心合力一致对外,最终朱温彻彻底底成为孤家寡人。
朱温晚年,不少将领纷纷叛逃,也让朱温也意识到自己手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最终痛苦的说自己死后自己儿子没有一个是李存勖的对手,自己的后梁迟早要灭亡。
能不灭亡吗?就朱温这些年的弑杀加上猜忌心,要不是朱温靠威望压着,早就四分五裂了,更何况朱温在继承人选择方面摇摆不断,居然被儿子弑杀,这估计是他始料不及的。
而他朱温死后没多久,几个儿子就陷入内斗之中,没几年后梁就被李存勖给灭了,可以说这样的局面,朱温如何能够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