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病重,慈禧在病榻上召见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和载沣等人商议光绪帝死后的立嗣事,最终议定由溥仪为帝,由其父亲载沣为摄者王,但考虑到载沣生性懦弱,临终前又下了一道遗诏,要求载沣秉承隆裕太后意旨办理。
不久光绪和慈禧相继病亡,载沣扶着三岁的溥仪登基,至此载沣成为这个没落帝国的新主人,而他摄政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和自己结怨的袁世凯。
载沣
袁世凯听闻慈禧病逝,载沣要除掉自己,慌忙逃至天津躲避,虽然袁世凯是北洋这个特殊团体的领头人,但远远没有达到袁世凯一手遮天的地步,袁世凯也很难指望北洋军会对其绝对地忠诚。
说白了北洋将领和袁世凯有特殊关系不假,但远没有到北洋将领要豁出性命死保袁世凯的地步,北洋将领和袁世凯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他们支持支持袁世凯主要是因为希望从中获利,而不是甘当袁世凯的家臣。
此时,毫无根基的摄政王载沣要是诛杀袁世凯是一点阻碍都没有,但老臣张之洞却极力劝阻,认为刚遭国丧,不宜骤杀旧臣,就这样,载沣一道命令就让袁世凯回老家养老,而袁世凯也知道北洋将领是不会为自己出头的,所以命令一下就灰溜溜地走人。
袁世凯
12月5日,袁世凯回到老家“养病”,载沣则开始搞立宪,只是他的水平远不如慈禧。
慈禧在世的时候,对袁世凯多有提携,之所以看重袁世凯倒不是他巴结自己和结交王公大臣,而是希望用袁世凯来“镇”南方各省,义和团运动中,东南督抚虽然对慈禧还算忠诚,但“东南互保”让慈禧决定将地方兵权收回朝廷,能担负起这个使命的人选只有袁世凯。
因此义和团运动消停后,慈禧立马把湖北的新军调往北方交给袁世凯,后来成为北洋第六镇的一部,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北新军是后来新编的。
说实话,慈禧这一生施政就两个方面,一是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政治环境,二是能够有效利用好各派势力,做好各派政治上的平衡,让朝廷始终以一个裁判员身份成为各派争相讨好的对象。
除了戊戌变法和庚子国变外,慈禧一生都注重政治环境的稳定,毕竟缺乏动荡的环境,潜在的枭雄们就缺乏足够的舞台,自然也就就没法培养或者稳定自己足够的势力,朝廷也可以借此逐步消化任何可能威胁到朝廷的力量。
东南互保
比如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湘军势力,借着军功控制整个东南地区,连朝廷任命的两江总督都敢刺杀,但慈禧通过稳定的十年发展就让所谓的湘军势力没了军功,自然也就没法变成铁板一块,注定会分化瓦解。
至于政治平衡,这是历朝历代帝王们的必修课,慈禧虽然做的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属于中等水平,不管是早期的洋务派还是中期的清流派,甚至晚期的立宪派,她始终保持注意保持政治上的平衡。
奕䜣通过军机处掌握朝局,她就利用地方洋务派和清流派一起来对抗奕䜣,将奕䜣赶出权力中枢;
老湘军的势力强大,她就培养李鸿章、左宗棠这些非湘军出身的嫡系来制衡;
而当李鸿章、左宗棠成为朝廷支柱,她又推动左宗棠和清流联合制衡李鸿章;
李鸿章
训练新军后,原本是聂士成、董福祥等人与袁世凯互相制衡,而在庚子国变中,聂士成、董福祥等人要么战死,要么垮台,她又拉起有瞿鸿机、岑春煊与奕劻、袁世凯制衡。
可以说在慈禧的一生中,都是充当裁判员的身份,互相制衡,让下面各个势力没有机会做大成为朝廷对手。
虽然慈禧晚年免掉了作为制衡袁世凯的瞿鸿机,但却留下了立宪派队伍,虽然袁世凯也是立宪派,但立宪派可比当初洋务派松散多了,他们仅仅是因为要求立宪而走在一起,但在具体细节利益和政治诉求上还是千差万别的。
立宪派成员
如此一来,一个松散的立宪派既能夺走革命党的基本盘,又能彼此制衡,只要好好处置,将立宪派扶持为朝廷上主要的政治力量,然后利用立宪派内部的各种矛盾,朝廷又可以像当初扶持洋务派一样,大家一边维持清朝,一边和扑灭革命党。
这就是慈禧临死前为载沣留下的一个基本盘,只要他能维持稳定哪怕五六年,逐步淡出袁世凯的势力,留下来的北洋力量就可以分化消化掉。
很显然,载沣没能玩好这盘游戏。
赶走袁世凯后,载沣就急匆匆地宣布将近畿各省的新军一律划归朝廷直辖,设立贵胄学堂,专收满人,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宣统元年(1909年),更是任用满人载泽、毓朗、善耆等掌执训建新军事务,引起北洋将领的不满。
北洋将领大都出于北方各个武备学堂,他们被称为“武备系”,但载沣却大力提拔皇族为首的留日人员,形成了以铁良为首的“士官系”,两系将领彼此不服,铁良依靠皇族身份企图从武备系中夺权,于是重用良弼、吴禄贞等士官系,和北洋宿将产生了激烈矛盾,由此引发了北洋将领普遍不满。
铁良
此举直接导致诸多北洋将领不愿意继续效忠清廷,要知道北洋这个团体哪怕在武昌起义爆发前都对清廷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哪怕到了镇压武昌起义的时候,先过去的冯国璋部就打算一直好好打的,加上后来清帝逊位过程、冯的表现来看,是完全具备做忠臣资质的。
但可惜,载沣和铁良他们铁了心要夺兵权,但兵权是这么好拿的吗?先不说武备系根基已成,轻易无法撼动,但看看这些铁良等满洲亲贵的能力,也实在差劲,根本办不了事,最终将部分人推倒了革命党那边。
宣统元年(1909年)3月,为了掩盖皇族的集权,载沣拿起立宪做文章,虽然下诏重申预备立宪,但却玩了一手假立宪,5月8日,清廷发表了新的内阁人选,内阁成员十三人中满人占了八人,而其中五人还是皇族,被舆论指责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
但载沣不为所动,坚持皇族内阁,逼着立宪派因为唯一统一的政治诉求而被迫团结对抗,本来载沣打算利用皇族内阁对抗立宪派,但自己能力堪忧加上皇族内部分成数派,竞相争权夺利,逼着立宪派去跟革命党合作。
这么一通操作下令,应该成为裁判员的载沣立马就变成了赛场上水平最差的那个运动员,和慈禧当年的计划背道而驰,清朝的局势迅速变乱,应该作为辅助的皇族立马成为众矢之的,哪怕是革命党一通计划混乱的起义,就立刻得到了立宪派的橄榄枝。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载沣急命荫昌率领北洋新军南下镇压,但短短两年,清廷根本没有足够消化袁世凯势力的时间和机会,只能不得不再度启用袁世凯,袁世凯也得到了前辈们不曾拥有的彻底乱世的舞台。
至于载沣,也知道清朝大势已去,于10月30日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自己也解除摄政王的职务,以醇亲王名义退归藩邸,清朝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清朝就此灭亡。
清朝灭亡
慈禧去世后短短三年,清朝就突然崩了,本质上还是当政的载沣既不理解立宪是大势所趋,封建专制已经不可能维持,又不懂得权力本身是靠自下而上的认可,而非天授神权,自认为一朝权利在手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玩崩了。
载沣有机会保住大清吗?说实话是有的,关键就在于袁世凯,慈禧去世后的袁世凯能量没有如此强,北洋将领也不会保他,听闻载沣当了摄政王,袁世凯就顾不上清点家产和带上所有的家人,袁世凯只带上了部分家眷,仓皇出逃到了天津租界。
在袁世凯最需要有人力挺和支持的时候,他一手提拔的北洋系新军将领也没有一个人表示公开的抗议,甚至没有一个将士前来送行,哪怕忧心忡忡地回到老家依旧日夜处于惊恐之中,被载沣这个年轻人吓得一夜白头。
所以说,朝廷内外根本没有所谓的“袁党”,载沣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袁世凯,这也是慈禧一直希望载沣做的,希望载沣继续利用好他,不仅要借袁世凯之力继续推进立宪改革,还要成为袁世凯的强大靠山。
袁世凯和洋人
因此载沣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人,一如当年慈禧利用奕䜣、曾国藩、奕劻等人,袁世凯是慈禧为载沣留下的另一笔政治遗产。
至于隆裕,慈禧希望她能够取代当年的自己,超然于上,驾驭好载沣和袁世凯,成为朝廷最后的裁决人,这也是慈禧最后一道遗诏的秘密,载沣取奕劻而代之,隆裕取慈禧而代之,然后利用好袁世凯。
可惜,他们都没看清局势,最终玩脱了。
载沣是聪明人,大清早晚要亡,不开杀戒,留着袁世凯,是大清王朝能体面谢幕的基础。
又一篇胡说八道的文章
废科举,断了天下读书人的路,自掘坟墓
没救了,光绪朝这么多年始终没有正经培养储君,载沣已经是矮子里面挑将军了
清朝以奸驭良,以弱去强!